德育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探究

2022-03-18 09:46李宗侠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消极班集体职业院校

■李宗侠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学生群体结构”按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主要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较稳定的明显的外部结构形式的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学生会、团支部等;另一类是具有较稳定的隐蔽的内部结构形式的非正式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自发小群体[1]。正式群体一般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管理下进行运转的,有利于班集体的积极发展。而非正式群体则不一定都受到教师的监督管理,其行为、观点、价值目标如果与整个班集体的观点、价值目标一致,则有利于班集体的高效运转,如果相悖,则有可能会影响甚至阻碍班集体的高效运转。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对班级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重视,进行积极引导和利用。

一、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类型

“个体只有通过群体活动参加社会生活,才能成为社会成员。”[2]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群体,在相应的群体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职业院校学生正式群体受到师生、学校等广泛认可,有着明确文件的规定,受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是有着固定职能和正式“身份”的群体,如班集体、班团委、社团组织、学生会等。职业院校学生正式群体是班级乃至学校高效运转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式群体的工作能力对班级和学校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和学校会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并适时指导正式群体成员如何高效工作,适时增减成员或调整成员工作职责范围,更新吸纳有着较强工作能力的新人进入正式群体。

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人数不固定,是根据相同和相似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自发形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成员由于教室里所坐座位相近、处于同一寝室、学习或者其他兴趣爱好中能够互帮互助等因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认同,想要进一步了解和增强关系。成员间以彼此感情作为关系融洽的维持方式。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是比较频繁的,彼此之间的活动比较多。非正式群体会自觉形成“核心人物”和群体内的行为规范。核心人物有着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号召能力,在班级中也有着一定的号召力,甚至有的会超过正式群体的领导能力和号召力。

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积极型、中性型、消极型。

(一)积极型非正式群体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虽然不同于正式群体那样受到师生、学校广泛接受和认可,虽然没有严格明确的管理制度,但是有着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例如:有的因为学习兴趣相同形成学习探究型非正式群体,有的因为体育运动爱好相同形成体育兴趣小组等。这类非正式群体对成员有着很强的积极影响,甚至可以将这种积极影响辐射到整个班级,带动整个班级氛围,促进班级建设。

(二)中性型非正式群体

有的因为性格相投形成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没有明显的危害。但是其容易受感情和具体环境影响而对班级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对这类群体需要加强引导教育,防止其成为班级建设的旁观者乃至阻碍者。

(三)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有的学生因为一些消极行为或习惯(如经常迟到、旷课,有打架等暴力倾向,言语易与师生发生对抗冲突等)而自发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对学习一般不感兴趣,喜欢成群结队地违反校规校纪,彼此之间还经常打掩护,逃避教师和学校对其违纪行为的检查和批评。

二、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因

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性格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亲属关系、地理位置相同或邻近等。有的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不只一项相同或相似,项数越多,成员间的稳固性则可能更强。

(一)性格相同或相似

性格相同或相似的同学,有着组合成非正式群体的高可能性。有的同学性格开朗外向,为人坦诚大方;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低调,委婉含蓄。这些有着相同或相似性格的同学逐渐自发结合成一个非正式群体,在群体内互帮互助。在这样由相同或相似性格的同学结成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性格相差无几,彼此了解。

(二)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有着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特征的自我意识,有着想在教师和同学前得到一定的认可和好感,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价值的想法。很多同学有着多种兴趣爱好,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有着组合成非正式群体的高可能性。比如:爱好打篮球的同学经常一起打篮球;爱好跑步的同学经常三五成群地约在一起跑步;喜欢画画的同学经常在一起画画……这些有着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的同学,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增进了成员间的感情,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

(三)亲属关系

有的学生在班级乃至学校中和其他学生有亲属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向心力,他们彼此之间了解较深,团结稳定程度一般更大,感情更加深厚,因为其他因素影响彼此友谊的可能性较之于其他人要低得多。这类亲属关系的非正式群体成员感情较深,团结稳定程度较高。

(四)地理位置相同或邻近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诚然,在班级乃至学校中,有的同学之间是老乡。这种关系也无形之中增加了组成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老乡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地理位置,饮食习惯相同、方言相同、风俗习惯相同,这都增加了彼此之间结合成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以及群体内成员的团结稳定性。

三、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意义和影响

教师一般对正式群体都比较重视,因为正式群体对班级的有序高效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也不可忽视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班级乃至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班主任(辅导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并不意味着是不应该存在的,并不意味着完全是消极的。有人称非正式群体为“小团体”“小群体”“拉帮结派”等,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辅导员)既不能否定、打压非正式群体,也不能放任、无视非正式群体。应该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对非正式群体进行引导、教育,科学地处理非正式群体中出现的问题。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提升学生交际能力,有助于班集体和谐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成并都不像班团委、学生会这样受教师、学校的指导和监督管理。非正式群体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成员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没有太大的强制性,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可以自由进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较强,成员间的“你追我赶”的“比较”心理较强。这有助于学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积极性,还能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一些非正式群体因为一些特长爱好聚集在一起,比如画画、跑步、唱歌、写作、书法等等。这类非正式群体对丰富班级文娱活动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班主任(辅导员)可以积极鼓励其组织和参加各项文娱活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有助于提升班主任(辅导员)德育管理效果

非正式群体内有着一套不明文规定的规定,成员需要遵守这种规则,所以对成员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成员的一些缺点,在积极的非正式群体中则有可能被改造,使其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人。这样也对成员有着激励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对群体成员乃至在班级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教师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有利因素有助于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有助于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

有的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没有太大压力,彼此之间交往次数较多,能够无拘无束地交流,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在非正式群体中能够实现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非正式群体内,消息不仅传递速度快,并且比较灵活。班主任(辅导员)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群体更为全面、真实地了解班级同学的状况。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1.成员消极行为影响整个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团结程度较高,在群体内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非正式群体以情感为维持纽带,有着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群体内的成员有着较强的一致性。成员的消极行为对整个非正式群体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群体内的核心人物对群体的影响很大。比如,成员间为了“保护”成员的某些违纪行为不被教师发现和批评而撒谎“打掩护”,逐渐使这个非正式群体成为互相打掩护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消极行为容易影响到整个非正式群体。

2.影响整个班集体

有的学生不只是一个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甚至是同时加入正式群体和多个非正式群体。所以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果对中性型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放任自流,那他们的消极行为则不只可能在本群体内扩散,还可能扩散到整个班级,影响班级的团结和风气。

非正式群体有着一定的防御和保护的作用。有的非正式群体群体意识过强,则容易产生排斥他人的现象,非常在意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不容得和群体外的其他人交流和发展关系,这就容易让班级变得四分五裂,群体之间产生隔阂甚至是矛盾。同时,还容易产生让不善于表达自己和不善于交往的学生被隔绝,不能被吸纳为本群体成员,缺少了与同学交流和发展的机会。长此以往,被孤立的学生心理更加孤独,行为更加孤立。有的非正式群体是因为一些消极的原因组成的,比如学习消极懈怠者、经常旷课逃课者、消极的“哥们”习气者、捣乱起哄者等等,这些由消极原因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和谐高效运转产生一定的威胁。如果班主任(辅导员)不对这类非正式群体加以关注和引导教育,那对班集体的建设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班主任(辅导员)应对这类非正式群体进行积极疏导,引导其成员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摈弃消极行为,积极加入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四、如何对待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

(一)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班主任(辅导员)首先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发展的规律。班级存在非正式群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表现。班主任(辅导员)需要在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群体成员个性特点。需要分清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待积极型非正式群体、中性型非正式群体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鼓励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及其优秀成果和表现,树立榜样;引导中性型非正式群体向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发展;预防中性型非正式群体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的消极方面,降低其对班级及同学产生负面影响的概率,促进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健康发展自己的个性心理,从而促进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辅导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尊重不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加强与其联系,帮助和引导他们,为其提供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条件,促进其影响其他成员发展自己的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在工作上重视采用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3]。

教室座位和寝室安排时,综合考虑非正式群体因素。在班级座位安排可以通过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同时,注意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常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督促家长监督学生在校外行为表现。

(二)积极引导教育非正式群体

抓好班级正式群体建设,做好正式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让班集体感受到正式群体的较强能力,尊敬乃至想加入正式群体。

1.引导非正式群体树立积极健康的目标

重视分析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消解不良因素,引导教育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鼓励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吸引优秀的成员加入正式群体为班级管理服务,发挥其价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注意区分健康的友谊和“哥们义气”,什么是真正地帮助同学,什么是害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和班集体的关系,懂得班级大集体的利益高于小集体的利益,自觉维护班集体荣誉。注意引导非正式群体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目标,求同存异,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班级目标一致。

2.丰富或转移非正式群体的兴趣爱好

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来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相应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提升自己的技能。可以通过开展班集体活动和跨班级的活动,促进正式群体的建设,增进非正式群体的班级凝聚力和提升班级荣誉感。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来,每一位同学都能尽自己的力量为班级赢得荣誉。对中性型非正式群体要注意引导,因为其对班级建设和班级运转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均有可能。班主任(辅导员)应该正面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引导教育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教育方法,关注其成长进步,增加其参与到班级建设的机会,满足其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的学生不只加入一个非正式群体,甚至同时加入了几个正式群体和几个非正式群体。教师可以重视挖掘非正式群体有着优秀表现的成员,将这些成员吸纳为正式群体成员,比如某项特长突出、某项能力突出者,从而激活非正式群体,增强正式群体的整体能力。

3.重视“核心人物”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内的“核心人物”,在群体内有着一定的声望,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重视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对非正式群体的一名或多名核心成员进行教育引导,以点带面,从而带动整个非正式群体维护班级团结发展。重视发掘正派的、有着良好素质的“核心人物”。

职业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是客观的,是为了职业院校学生一定心理需求而自发组成的。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辅导员)不仅需要建设好正式群体,还需要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班主任(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应该正视非正式群体,积极面对非正式群体,深入了解其产生原因、成员和群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力避消极影响,让其能够成为班级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消极班集体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我爱我的班集体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