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小取大”现象

2022-03-18 10:01刁晏斌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词用例华语

刁晏斌

这里的“小”与“大”,分别指的是“小词”与“大词”,这是郭熙用到的概念,他总结了新加坡人华语用词的几条规律,其中的第一条就是“用‘小词’换‘大词’,例如那些有细微差别的动作动词像‘扛、提、端、拎’等采用更大的形式‘拿’”。关于动词性的小词,文中还举了“举、捅、拧、啃、劈、馊、捆、搓、剥、拌、搂、涮、剁、留心、咽、挣、赊、揭、搜、挑选、遗失、罩、裹、嚼、掰”等,它们都是“细致反映动作的词语”。另外,下文还提到一些形容词,例如“钝、涩、稀、稠、浑”,新加坡中学生也趋向于不用,他们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漂亮”“好”和“美”,后三个词也属于大词,而“钝”等则应属于小词。[1]

我们认为,上述现象在华语圈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非常值得重视,也非常值得进行专门的梳理与研究。为了便于指称,我们把这一现象纳入笔者的华语词汇“舍”“取”研究系列中,称之为“舍小取大”现象。①本研究系列已经完成两组论文,分别是关于“舍双取单”和“舍今取古”现象研究的。

关于本文所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首先要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以书面语为考察对象。上引郭熙讨论的是口语的舍与取,口语中对小词的舍与对大词的取相对比较容易调查与证明,而书面语中则可能要困难得多。传统语言研究中所信奉的“说有易说无难”,在书面语中可能表现得更加充分、典型。所以,具体到书面语的舍小取大现象,往往也更加复杂、多样。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越是如此,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自然也就越大。

第二,以普通话为参照对象,即着眼于二者的不同来进行这一研究。我们的目标有二:一是以舍小取大现象为华—普对比的窗口,来观察、了解二者之间通过其他途径与方法可能较难发现的差异;二是由此进一步认识华语自身在词汇运用上的某些特点与规律。

第三,注重语言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具体而言,这里的“舍”与“取”往往只有相对性而没有绝对性。在实际的使用中,有些大词确实已经趋向于取代小词,但是情况远非整齐划一,二者往往都是现实使用中的词,只是在具体语境中产生了替换关系,并由此造成了它们使用范围和频率等的变化。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马来西亚华语,以当地华文媒体光华网近五年的近500万字语料为主,以其他一些媒体语料(包括近五年的“e南洋”、《亚洲时报》)为辅,来进行考察与分析。下文为了节省篇幅,凡取自光华网的用例,一律不再加标出处,其他来源的用例则标明出处。

一、基于两个线索的调查

我们首先利用已有“线索”,在光华网语料中进行两项调查,即上引郭熙的文章(以下简称“郭文”),以及苏新春主编《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以下简称“苏书”)。

(一)基于郭文的调查

我们的调查内容有两项:一是上引表示手部动作的小词“扛、提、端、拎”与大词“拿”的使用情况对比,二是其所列举的其他动词与形容词小词的使用情况。①我们对以上及以下所调查的各类词作了如下限定:一是以义项为单位,二是限于独立使用,即不用于构词。

第一项调查结果如下:

小词“扛”9例、“提”7例、“端”4例、“拎”5例,用法多与普通话无异,而“拿”则有670例,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与前者相对应的大词。

不过,在具体的使用中,上述4个小词有时也表示“非典型”的意义。比如“扛”,《全球华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华语》)释义为“用肩膀承载(物体)”,而以下一例是否属于用肩膀承载,似乎有些模糊:

(1)姐姐戴靖洁这次也随行,戴资颖笑说,姐姐主要任务是要帮她扛巨大冠军杯,姐妹俩也要到杜拜一座新游乐园游玩,庆祝夺冠。

再如“拎”,义为“用手提”,但以下一例似乎也不完全如此:

(2)拉涅利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被富克斯拎起香槟酒,朝头顶猛灌。

普通话中,以上的“扛”和“拎”如果换成“拿”,可能更“普通”和常见,但是华语中却“舍大取小”,这或许说明二者之间“大”与“小”的内涵和界限不完全相同,而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探究。

总体而言,华语中“拿”的意思丰富多样(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它的使用量达到了670例),汪惠迪《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联邦出版社1999年)收列此词,释义是“申请、申领,获得”;周清海也指出,新加坡华语里“拿博士”的“拿”是“取得、获得”的意思,而“拿假期”的“拿”还有“申请”的意思[2]。另外,刁晏斌也梳理了华语中“拿”单独和在组合(如“拿起、拿出”)中使用时所表示的多种不同意义。[3]

以下,就结合如上所述,再补充新的例子:

(3)我国不会马上把大马南部的领空主权全部收回,会分阶段逐步拿回领空主权。

此例中,上句用的是“收回”,而下句则用“拿回”,显然“拿”就是“收”。以下各例中的“拿”大致都能找到不同的对应词(我们把普通话中与“拿”大致相对应的词列于句末)。

(4)在记者会进行前,已有一批土团党的党员和支持者,拿起横幅高喊口号。——举、打

(5)工作人员将女子赶出轻快铁后便回到岗位,孰料女子却跑到工作人员面前不断咒骂,及随手拿起一张椅子抛向工作人员。——抄、抓

(6)她说,客家人的刻苦耐劳精神不可灭,因为就算多么艰难的困境都会求生存,而随便拿起路边的草,即可成为草药,这是客家人的生活智慧。——拣、拾、拔

(7)他呼吁商家务必向合法的经销商取货,最重要的是商家的良心,如果货源可疑,就不该拿。——取、进

(8)在巴生永安摆档卖应节水果的“安仔”说,今年只能拿两天假期回乡过年。——请、申请

(9)搬迁的事情一切未明朗就要贩商抽签拿摊位,这样是相当草率的。——选择、选取

(10)第一局,李林两人都拿出浑身解数,只是李宗伟主动失误较多,林丹以11比6进入暂休。——使、用

(11)他受访时说,打羽球是他从小的兴趣,能拿奖当然觉得很开心。——得、获、获得

(12)15岁的时候,他还参加过遥控车全国赛,也多次登上领奖台拿奖。——领

有时,因为“拿”的上述多义性,在某些语句中不太好具体说出它到底表示的是哪个意思,比如以上例(6),句中的“拿”有可能是“拣、拾”,也有可能是“拔”等。类似的情况再如:

(13)小妹妹拿着重重的垃圾,垃圾槽的垃圾已经堆得比她还要高,只好踮起脚来,往垃圾槽扔垃圾。

此例中“拿”所表示的动作方式可能不止一种,因而与之相对应的动词也可能不止一个(比如可以是“提、拎”,也有可能是“背、抱、扛”等),至于具体是哪一种动作、哪一个词,则不得而知。①由此提示,从词的使用和表达效果等角度看,在“舍”“取”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也是值得思考与探寻的一个问题。

此外,华语中“拿”还有由动词发展来的介词用法,意义也不单一,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调查范围,所以只简单举几个例子附列于后:

(14)监狱官还拿食物倒在扣留犯头上,把汁液抹在他们身上,还不允许他们擦拭,否则就殴打他们。——把

(15)持枪匪徒走进店内后,二话不说就朝她们所处玻璃柜下方开枪,其余3人则拿锤子敲碎玻璃柜,抢走金饰。——用

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大致显示了此组小词与大词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实时存在状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舍小取大现象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词汇替代现象,它并未造成小词的消亡,而只是有可能使其使用范围缩小、频率降低;

第二,大词因为挤占了小词的部分使用空间,所以其表义范围及使用范围拓宽,频率也相应提高;

第三,在语言的发展中,在大词与小词的交替及相互作用与影响下,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有发生变异的可能,比如小词的意义有时趋于模糊,而大词的意义进一步扩大。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可能关联到很多因素,值得进行专门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项调查相对简单,就是看郭文所列的其他词在华语书面语中是否有用例。调查结果显示,以下各词还在使用:“举、捅、啃、劈、摘、捆、搓、拌、搂、留心、咽、揭、挑选、遗失、裹、掰、涩、稀、陡”;以下各词没有用例:“端、剥、涮、剁、挣(挣扎、挣脱)、赊、馊、罩、嚼、钝、稠、浑”。

以上两项调查结果与郭文新加坡中学生“不用小词”的结论有较高的一致性。没有用例的词固然是最好的证明,就是那些有用例的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一点:它们的使用频率普遍较低,一般都在10次以下,属于极不活跃的低频词。

以上调查结果与郭文结论的不一致之处,通过以下一组对立的类型表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释。

郭文:新加坡中学生口语;本文:马来西亚成年人书面语。

这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二者有口语与书面语之别;二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华语子社区,它们虽然一致性很高(所以一般研究中有时并称为“新马华语”),但是毕竟不可能完全相同;三是语言使用者不同:尚处于学习阶段的中学生与已经成为“写手”的记者等,在华语词汇量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毕竟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除以上三点外,郭文的调查范围也比较有限,据文中介绍,调查对象是41名15~16岁的中四学生,最后获取有效统计数据的为35人;而我们的调查则是在近500万字的语料中进行,涉及的作者及其他因素(如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等)众多。这应该也是造成上述二者差异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二)基于苏书的调查

本项调查依据苏书划分的词汇层级关系,利用其所给出的词条进行。这部词典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把所收词语划分为五个层级,各层级之间基本都属于上下位词关系,而作为四级词下位词的第五级所列则多属于同义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进行第四、五级词之间的对比调查,即考察四级词与五级词的使用情况,一共调查了三组。

第一组是表示颜色的“蓝”组词,其中“蓝”是四级词,而在此词下的第五级中,则收“宝蓝、碧蓝、翠蓝、海蓝、青蓝、天蓝、蔚蓝、淡蓝、湖蓝、毛蓝、深蓝、湛蓝”等下位词。我们检索光华网语料,常用的词就是一个“蓝”,属于其下位词的只有“深蓝、蔚蓝”各1例,其他各词均无用例;而我们2021年8月25日在“人民网-搜索”中查找,上述各下位词中除了“翠蓝、毛蓝”外,均有用例。

第二组是表示动作的“喝”组词,其下收“啜、喝、抿、呷、饮、饮用”等五级词,光华网中“啜、抿、呷”无用例,而以上三个词在“人民网-搜索”中均有现实的用例。

第三组是表示性质的“坏”组词,其下收“差、次、坏、赖、孬、破、糟”等五级词,其中“赖、孬、破、次”在光华网中没有用例,而在“人民网-搜索”中,以上各词均有实际用例。

可以设想,有些五级词不用,那么其所留下的空缺通常会由其上位词填补,比如不用“宝蓝、碧蓝、海蓝、青蓝、天蓝、蔚蓝、淡蓝、湖蓝”等,那么主要就会用“蓝”来替代前者,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舍小取大。以下举几个实际的用例:

(16)照片中医生身穿深蓝色隔离衣,头戴蓝色防护帽,挂着输液袋的左手正在操作电脑,右手则怀抱着一名患病婴儿。

此例中分别使用了“深蓝色”和“蓝色”,即下位词与上位词并用,这样一是在用词逻辑上不太合适,二是后者的辨识度与区别度也有欠缺。

以下二例中的“蓝色”也是辨识度与区别度不够,或者说表达的精细度有所欠缺:

(17)这名男婴于上月25日起,寄放在雪兰莪州蒲种的看护中心,周一,这名父亲发现儿子呈苍白与蓝色,情况有异,于是送入白沙罗一间私人医院接受治疗。

(18)事发后检阅其公司及毗邻的闭路电视视频,得知事发时,2名贼徒是驾着一辆蓝色名车。

以上使用上位词的形式,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作为对比,我们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以“蓝色的轿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6例,其中“深蓝”“宝蓝”各2例,另有一例“淡蓝”,剩下的一例见于人物对话“是那部蓝色的轿车吗?”这属于现场特指,并不需要添加具体的区别或限定性语素。

由本项调查,我们大致能够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华语在上下位词的划分及使用上,具有与普通话不同的表现,仅就使用方面而言,其差异表现一是某些下位词的有无,二是使用频率的不同;

第二,本文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既是上述差异的造成原因,同时也是它的具体表现;

第三,由上述差异,显示了华语词汇使用一个方面的特点,换言之,它可以成为观察和了解华语词汇及其使用状况的一个窗口,从而得到一些从其他角度观察所不易、甚至是难以得到的认识。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结合具体调查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二、“美”与“美丽”使用情况考察

仅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就可以初步证明,华语中的舍小取大现象并非个例,而我们也确实看到,这一现象几乎随处可见,而我们将在本系列的其他研究中,考察与描述更多的相关事实。这里,我们再以“美”与“美丽”的使用情况为例,来进一步考察该现象及其具体表现,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某些特点。

《华语》在“美”下列了一个具有华语特色的义项:“质量好;新鲜(多用于口语,可叠用):这鱼头很~,用来煮汤最好。[源自闽南语]用于新马等地。”以下描述或许可以作为这一释义的注脚:

新加坡人的形容词很少,一个“美”字就能大行其道。老太太可以在菜场望着一条鱼感叹,“真美——”,小姑娘也能为“美美的”一双鞋子抢得头破血流。[4]

华语中,“美”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因为它是一个大词(上引郭文已指出这一点),而以上引语中所例举的两个使用场景,即是其“大”的具体表现;而正因为如此,“美”就可以取代其他一些表示更加具体意义的词,再加上其他一些类似的舍小取大现象,自然就造成了“新加坡人的形容词很少”。

马来西亚当地语者张鹏程也指出,通过对比可知,在该国华语中,“美/美丽”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所列的义项外,另有一个常用于口语的义项,表示“新鲜”“滋味鲜甜”或者“肥沃”义,常以此形容食物新鲜、质量好。张文举了以下一个例子:

“今天的菜心很美!”辉哥在菜市见到我。我看到一摊摊,一堆堆瓜……看到矮瓜,大如手臂……那么美丽、丰腴瓜菜,是怎种出来呢?心里有些迷惑。于是,请问一位种菜的朋友,他说市面上所卖的菜,都是懒惰菜,我听了更是茫然。后来他告诉我,现在人要快要美,种的是基因改造菜,只要适当地施肥,水分足够,不时喷洒农药,就可长出美丽的菜来。(《星洲日报》活力副刊·2009年10月14日)[5]

我们在光华网中也见到类似的用例:

(19)她仅仅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留意,于是发现大自然留给人类好多礼物,俯拾即是最美的食物。

不过,像这样口语性的意义和用法书面语中并不多见。但是,在华语书面语中,“美”还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太一样的用法,例如:

(20)这场甜蜜婚礼走小而美的路线,仅邀请亲友与少数演艺圈的朋友。

(21)我们真的是靠着汤告鲁斯惊人的驾驶美技与绝佳夜间视力,才成功降落!

(22)戒指太华丽,闪闪发光,我颤抖着戴上它,它是我看过最美的戒指。

以上三例中,第一例中的“美”或许是“精美”之义;第二例“美技”能达到“惊人”的程度,一定是“精妙”的技术;而第三例中的“美”应该就是“漂亮”的意思了。

仅就以上的词典释义和所举用例就能看出,华语中“美”的表义及使用范围与普通话并不相同,它可以与不同的下位词相对应,这样,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属于一个大词。

与“美”相比,“美丽”的使用范围更广,作为一个大词的特征与表现更加明显、充分。以下我们对此进行考察分析。

“美丽”之“大”,首先表现在很多时候与“漂亮”及“好看”混用不别。《华语》中“美丽”的释义是“好看;漂亮”,而“漂亮”的第一个义项是“好看;美丽”,正好说明三者同义。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在普通话中一般要用“漂亮”或“好看”的场合,华语中使用的经常是“美丽”。

如果稍加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语境或使用场景:

一是表示服饰之美。例如:

(23)另外一个场景就是荷妮穿上小津格郎所赠送的美丽衣服后,要与他离家去餐馆吃饭时,遇到了电影一开始介绍小津格郎给门房认识的妇人。

(24)身穿美丽衣裙的郑文丽把《蓝莲花》唱得温婉动听。

(25)是项歌唱大决赛将在10月12日上午8时开始,在该园冷气小礼堂举行,歌手可穿着美丽的服饰出席参赛。

二是表示建筑之美。例如:

(26)彼特以及他的设计师团队和木匠工班,包括他的儿子查理,都必须忍受大自然的莫名变化、危险的营造设备和令人头晕目眩的高度,才能打造出这些令人称奇的美丽别墅。

(27)在日本,我看见了一个美丽的神殿,便让我的司机靠边停车。

(28)该校校舍外观美丽完好无损,但内部不少板枋却遭白蚂蚁侵蚀。

以下用例中的“走道”“公园”和“墓园”也可以归入此类:

(29)当局将运河绕道至旁边后盖上渠盖,设计成美丽的走道。

(30)营造美丽干净的公园是高楼业主的共同责任。

(31)他接下这份工作,是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十年前未完成的心愿,就是把八闽福地美化成为一个公园式的美丽墓园。

三是表示动物之美。例如:

(32)你们应该去帮忙清除海洋那些塑胶垃圾,离我这两只美丽的猫咪远一点。

(33)国内有苍翠的湿地和沼地,高耸山脉和汹涌大海形成显著的对比,还有美丽的苍鹰、瓶鼻海豚和貉。

(34)海葵拥有许多鲜艳的颜色,其触角长得既茂盛又美丽。

四是表示人体某一部位(主要是头、颈部)之美。这样的用例似乎不多,我们所见仅有以下几例:

(35)中国女星迪丽热巴因演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秦时丽人明月心》等夯剧而走红,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脸蛋及亲民个性大受欢迎。

(36)蔡依林疑似剪了超短发,让美丽后颈与耳朵完全露出。

(37)由于日本人认为女性的后颈部为最美丽性感的地方,让人充满幻想,一般日本女性会遵守风俗不轻易露出后颈处。

五是表示上述四者以外的其他事物之美。例如:

(38)当天晚上也有灯笼制作比赛,届时大家就可以观赏到各种美丽及富有创意的灯笼了。

(39)各班级的老师向学生展示制作寿司过程,然后再由学生们自行制作,并把所制作的寿司摆设成一个美丽的寿司拼盘。

(40)是否证明所谓的平起平坐已经剩下美丽的口号?

为了进一步了解华语中“美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漂亮”或“好看”,我们做了一项简单的对比调查: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的“多领域”子库中,“美丽”与“漂亮”“好看”的用例比是106 153∶109 680∶112 546①与“漂亮”同义的“好看”实际用例数要少于这个数字,因为还有表示其他意思以及“误收”的少量用例,前者如“要你好看”,后者如“好好看一下”等。;而在马来西亚的另一家华文网站“e南洋”的约500万字语料中,三者的比例是318∶156∶3,显然“美丽”的使用量远多于“漂亮”和“好看”。另外,我们还就两个具体组合形式进行对比调查:上述BCC语料库中,“漂亮衣服”有503例,而“美丽衣服”仅5例,“漂亮衣裙”有2例,“美丽衣裙”没有用例;而“e南洋”语料中,只有“美丽衣服”和“美丽衣裙”一种组合形式。

张庆云、张志毅主编《同义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比较了“美丽”与“漂亮”的差异,其要点一是前者有庄重、钦羡的态度,具有书面语色彩;二是前者在用于人或人所使用的物件时,一般只用于女性或女性的,而“漂亮”则是可女可男。就马来西亚华语而言,上述两点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超出这一范围,由此就大致形成了以下的关系等式:“美丽≈美丽+漂亮+好看”。

以下再举一个“超范围”,即“美丽”用于口语及男性的例子:

(41)珍纳在台上感谢两岁大儿子Eissa,“我只是想多谢我的宝贝、我美丽的儿子”。

除了“美丽、好看”外,在具体的语境中,“美丽”还经常可以“翻译”成其他的不同“美”族词。梳理一下,大致也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中的“美丽”大致相当于普通话所用的“美好”。例如:

(42a)万水千山总是情,希望大家在古达相聚留下一个难忘美丽的时光。

以下一例中,用的是与“美丽的时光”意思完全相同的“美好的时光”,而这正是“美丽”与“美好”同义关系的最好证明:

(42b)我们相信女性可以充分利用周休的一或两天内,在体育中心享受美好的时光。

以下各例中的“美丽”大致都可以作同样的理解:

(43)亲植“马中友谊之树”,让马中两国建交更巩固与亲善,并留下美丽隽永的烙印。

(44)(蕾哈娜)鼓励他一定会再次找到真爱,并且会比这次更美丽。

(45)美国作家占士洛德在巴黎受到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阿尔伯托贾科梅蒂之邀,为他担任模特儿,却意外揭露创作过程中的美丽与混乱。

第二类中的“美丽”大致义同“美妙”。以下二例基本形成对应关系:

(46a)嘉宾非常专注聆听此歌曲,《南洋商报》总执行长刘鸿辉也感谢两人为盛宴谱上美丽的曲调。

(46b)你们美妙的歌声感动了许多人的心。

其他用例再如:

(47)在发生了差点毁掉她们在巴顿大学最后一年的丑闻后,这个得过3届冠军的团体担心会永远失去她们美丽的和声及彼此的和谐。

(48)古隆大力抡了一脚,皮球在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之后直接飞入球门。

(49)如今,雅尔迪姆重返摩纳哥,他曾创造球会历史上最美丽的时刻。

普通话中,以上几个组合形式大概趋向于分别使用同义的“美妙的和声”“美妙的弧线”以及“美妙的时刻”。

第三类中的“美丽”大致义同“完美”。以下一组用例就形成了二者之间的直接对比:

(50a)我就坐在Palm Beach Resort&Spa酒店后方的礁石上欣赏这一幅美景,为我的纳闽之旅画上美丽的句点,一切都满足了。

(50b)最后演唱会在全场大合唱《All Of Me》的温馨气氛下划下完美的句点,让歌迷们期待下一次的演唱会。

以下各例也应作如是观:

(51)大会将率领乐龄参加者参观圣雅各堂的姐妹堂圣保罗堂纪念馆,古达巴刹及市场……让他们一起欣赏上帝美丽的创造。

(52)他预祝参赛者能在舞台上展现最美好,最优秀的一面,为自己谱出一段美丽表演,为来宾们呈献一次悦目的环节。

以上只是一个大致划分,其实不少用例中的“美丽”并没有与某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的绝对、唯一对应关系,换言之,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义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而我们认为,这正是它作为一个大词的应有表现。以上有的用例即是如此,比如例(48)中“美丽的弧线”也可以表述为“完美的弧线”。以下再举一个类似的用例:

(53)主持人郭燕燕及点唱人周博华与黎升铭将继续上一期聊不完的经典音乐和故事,并发掘更多已逝音乐人美丽的经典作品,期待这份不灭的音乐信念一直传承下去。

此例中的“美丽”既可以理解为“美妙”,也可以理解为“完美”或“美好”,以及“优美”“优秀”“优雅”,甚至包括“美”族词以外的“动人、动听”等。

以下各例虽然可能没有上例这么“复杂”,但是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上述模糊性或不确定性:

(54)也正是因为前辈们对中秋节的重视,我们才有机会让我们的后辈延续我们这美丽的中秋佳节。社会先进,人民享受优雅舒适素质生活,一些美丽传统和遗迹不得不让位,为繁荣做出牺牲。

(55)我们失去了一个拥有美丽的心的朋友,而世界也失去了一个极具天赋的音乐家。

(56)无论是服装或彩妆,她们都一手包办,就为了给孙女或女儿以最佳的姿态,站在舞台中央将美丽的舞姿呈献给观众。

类似的其他组合形式再如“美丽的作品、美丽和干净的海水和沙滩、美丽的笑容、美丽的照片、美丽景照、美丽的环境、美丽的工业园、美丽的曲调、灿烂美丽笑容、清洁美丽的市容”等。

除了表示陈述外,华语中“美丽”有时还用于指称,此时的所指是具有“美丽”特征与表现的事物,根据具体语境的不同,也与不同的“美”族名词相对应。

用于指人时,大致义同“美貌”。例如:

(57)她不但拥有美丽,同时也精通多国语言、舞蹈、钢琴、小提琴,简直就是才貌双全的完美女人。

(58)美丽与才华兼备,实力却又更努力的赵丽颖,是对“美”最好的诠释。

用于自然或人文景观时,大致义同“美景”。例如:

(59)为解决上述紧急问题,近日内将拨出款项,委派承包商展开修复工作,恢复该赏景区的美丽与安全,让游客民众安心赏景。

(60)他认为,如果改种其他较具特色的花树,并良好照顾与定时修剪,应会发挥更大的美化作用,让景点更添美丽。

如果所指超出了“人”和“景”的范围,那大致就与内涵更丰富的表指称的“美”相对应了①《华语》“美”的释义中列了一个“美好的事物”义项,显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例如:

(61)应该教导孩子们认识不同语言的美丽,可以是爪夷文、中文书法、嘉达山杜顺族文化图腾等。

(62)估计会吸引不少摄影爱好者于高处或远处按下快门,捕抓刹那间的美丽。

(63)不要忘记自己,不要忘记台湾,更不要忘记这之中存在的所有美丽。

以下对华语中“美”和“美丽”的上述使用情况进行简单总结:

第一,二词的使用范围都比普通话广,特别是“美丽”,在功能上主要是陈述,但是也部分地延及指称;

第二,表义上,在上述两种功能下均不单一,由此而分别构成了两个上下位词群;

第三,就具体的表现看,“美丽”堪称一个比较典型的大词,因而也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舍小取大实例;

第四,因为范围大、用例多,所以覆盖面更大,而与之相对应的小词可能更多,由此就带来了表义的不确定性,这一点极有理论内涵与实际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与总结。

三、舍小取大现象的主要造成原因

我们认为,造成华语舍小取大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华语学习的不完整。前引郭熙的文章在列出各项调查结果后,作了以下一段分析:“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学生使用的华语更多的是学来的,而不是习得的,或许是回避策略所致”[1]。这里把“学来的”和“习得的”严格区分开来,而关于这一点,早在30多年前,史有为就根据一般研究中不太区分二者的情况指出,“语言习得”是指人生下来后通过先天和后天的配合,获得语言实现能力(即达到有语言状态)的过程,它一般只是用在第一语言(母语)的获得上。第二语言的学习一般都是在已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儿童或成人已经基本通过了语言习得阶段,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实现。因此,第二语言的学习,本质上不同于第一语言的学习。后者是语言习得过程,而前者不属于语言习得过程。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归入“语言习得”,或名之曰“语言习得”都是不妥当的。[6]

在华语研究中,有一位学者比较注重与强调华语学习不完全与华语变异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就是新加坡的周清海先生。周清海指出:“我认为语言的变异,有一部分是不完整的学习所造成的。语言研究者、教学者对语言里比较细微的差别,如果不加注意,不能在语言教学里充分达到教学效果,就会引致语言变异”[7]。此外,周清海还在讨论新加坡华语变异的产生原因时,列出“不完全的学习”一节,文中指出:“语言学习者对所学习的语言,如果理解不透彻,或者不求甚解,掉以轻心,都会造成不完全的学习。群体不完整的学习,就构成区域性的语言变体。”“一个社群经常应用一种不十分正规的结构或者词汇,养成了习惯之后,就成为地区性的语言特点”[8]。

另一位长期在新加坡工作的陈琪在分析新加坡词汇变异的原因时,也列有“词语全面学习不足的影响”一条,指出在目前的华文教学中有30%学生反映,在学习词语中教师很少教导有关词语褒贬义,20%的学生反映在词语学习中教师从不教导有关词语的褒贬义。因此,新中同形异色词语的产生主要是新加坡人在使用华语时没有词语褒贬义的概念和语感,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新加坡华文教学中词语全面学习不足[9]。很显然,这里的“全面学习不足”缘于“全面教学不足”,即在华语教学中舍弃了一些内容,而这应该也就是上引郭熙所说的“回避”[1]。

另外,也有人在讨论相关问题时用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比如祝晓宏就论及泰国华语的某些变异属于“习得变异”[10],而李计伟、张翠玲也提及由于对传承语的不完全习得所造成的华语变化。[11]

以上分析及表述都极有见地,不仅为各自所依据的华语事实所证实,同样也可以被本文所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所证实:华语学习不完全,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那些表示各种细致、精微差异的小词并未进入教学之中,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造成较大面积的词汇“缺损”;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和实际表达中,这部分缺损造成的空位势必就要用更具包容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的大词来填充。日积月累之下,当这样的表达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时,新的变异就开始形成。具体而言,就是舍小取大现象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成为“惯例”。换言之,由华语不完全学习造成的特点,最初可能算语病,当变成“集体无意识”后,就成为通行的用法。

以上所引周清海的两段话都配有因华语学习不完全而导致变异的例子,作为当地语者,以及著名的华文教育专家,这些例子应该是可靠且具有代表性的,所以下边我们就以周文所举例词为对象来进行分析与说明。

周清海所举的一个例词是“太”[7]。关于此词的变异情况,他指出,“新加坡华语里,‘太’和‘很’有混用的现象:‘他太久没说话了’,普通话应该用‘很’”[2]。“‘很’和‘太’都表示程度高。但‘太’含有‘超过标准’的意思,‘很’没有这个意思。这个分别,在新加坡华语里逐渐消失了”[12]145。

普通话中,“太”虽然有时也可以表示程度高,即“很”的意思,但是在使用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三点:其一,多用于赞叹,形容词、动词大多是褒义的,句末常带“了”;其二,用于“太+不+形/动”,加强否定程度,形容词、动词大多是褒义或中性的;其三,用于“不+太+形/动”,减弱否定程度,含婉转语气①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以上周文所说的现象,是指“太”超出上述范围的使用,由此就与没有上述限制的同义程度副词“很”产生了混用。

马来西亚华语中,与“很”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太”也时有所见,例如:

(64)他在推特说,“李宗伟好棒,太出色!”

此例中“太”与“好”并用且可互换,证明这里的“太”就是义同“好/很”。

(65)小时候看《狮子王》动画长大的网友更忍不住表示,预告实在太美、太动人,逼出欣喜的眼泪。

(66)林冠英有太多的问题要问首相,相信若他去北根,在竞选期间,首相肯定会回答他1 000个或1万个问题。

周清海列举了更多由不完全学习所造成的独特意义和用法,比如“又”和“再”常常混用,都用来表示“重复”,文中举了以下一个用例:

我们参观了鳄鱼园,再参观了飞禽公园,才回旅馆。[8]

周文指出,此例中的“再”依普通话的用法应改为“又”。

马来西亚华语中,“又”虽然也在使用,但是以“再”代“又”的现象也很普遍。以下先各举一例:

(67a)当我们抵达医院,将伤者送入急诊室黄区时,这名男子忽然又出现在柜台处破口大骂。

(67b)就在女童送院后,邻居发现袭击女童的黑狗再出现在街头,遂追上前将其打死。

后例中的“再出现在街头”意为“又出现在街头”。以下几例也都是以“再”代“又”:

(68)新山共济会会所再出现倒挂国旗和州旗的情况。

(69)地震发生后,相同地区再发生了三次5.2、5.3级地震。

(70)继9日有一间住家晚上被泼黑油后,23日晚上再发生一间屋子和商店被泼黑油。

此外,华语中“又”“再”连用的现象时能见到,这自然也是二者同义关系的最好证明。例如:

(71)光华小学前面非首次发生车祸,该校董事部多次提及缓解措施,但是仍不见政府采用,近日又再发生一次意外。

按我们的分析,以上“太/很”与“再/又”在华语中由原本的近义关系而发展演变为同义关系,由此就形成了以下的语义关系等式:“太=太+很”以及“再=再+又”。这样,“太”和“再”就由原本与“很”“又”并列的下位词,变成了后两者的上位词,因此它们在具体语境中发生的替代,就可以归入本文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中。

四、结语

以上,我们先从两个方面对华语舍小取大现象进行了举例性考察与说明,初步证明了其作为华语词汇使用现象的客观性与现实性。

根据以上的语言事实,我们首先简单归纳小词与大词的“小”“大”之辩:

第一,是语义域的大小之别。徐青指出,一个词所包含着的多项意义综合起来,就组成了这个词的语义域,它由若干义点组成,而义点就是作者所挑选并应用在文句中的那个具体的意义[13];此外,常敬宇从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和词义的色彩不同三个方面讨论了词的语义域差异[14]。以上我们考察的主要是词义范围的大小,这应该是语义域差异的最主要方面。

第二,是词义关系的上下位之别。关于上下位词,上文已经多次提及,它指的是具有类(大)与种(小)关系的词[15]59,大词就是上位词,而小词则是包含在大词之中的下位词,二者之间类似“牛”与“水牛、黄牛、牦牛”,或者“看”与“注视、端详、顾盼”之间的关系[16]235-236。

第三,是一定范围内的用与不用之别。大词与小词之间发生了替代关系,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后者,或者是挤占了后者的部分空间,因此前者常用,后者不常用,由此产生了使用频率的高低之别。另外,由于经常被取代,有些小词在华语中可能已经或趋于退出实际的使用,成为一个“死词”。

在上述考察及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大致得出对华语舍小取大现象的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该现象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存在于华语的现实词汇运用中,是其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表现;

第二,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话形成比较鲜明的对立,由此而显示出华语词汇及其使用的特点;

第三,该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几乎从未涉及,所以应该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调查,探寻其形成机制、内外原因等。我们相信,由此必然会为华语词汇及其与普通话等的对比研究带来新的内涵与内容。

接下来,我们由华语学习不完整这一点入手,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舍小取大现象的产生原因。当然,如果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该现象的产生原因远不止这一点(其他原因诸如外民族语言的影响、当地方言的影响以及对早期国语的继承等),对此我们将另文讨论。华语学习不完整与华语整体面貌之间的关系,虽然已经有人注意到并开始谈及(如上引周清海先生的观点),但总体而言这还是一个有待深入、全面研究的新课题。对此,我们也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就东南亚而言,当地华人对华语的掌握主要通过学习,因此整个教与学活动及其过程必然对华语面貌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这也使之成为观察和了解华语的一个重要窗口及途径;

第二,就华语的“变异”部分而言,现在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与上述的学习不完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这也使之成为了解和认识华语变异的一个重要窗口及途径;

第三,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上述“窗口及途径”观念和意识尚未普遍形成,具体工作也未真正展开,所以对相关知识还所知甚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我们认为,舍小取大是华语词汇及其运用中的一个独具特点、极富内涵的现象,因而是一个“大问题”。以上只是一个最基本、最初步的考察、描写与分析,对它还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初步确定并已经尝试进行的就包括以下一些题目和内容: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华语特点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各华语区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华语与早期国语的一致性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英语及方言对华语的影响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华语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舍小取大现象与华语研究

舍小取大现象与普通话研究

我们希望把舍小取大现象作为观察华语、进行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借此来发现和呈现华语词汇及其运用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从一个方面推进华语研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的拓展与加深。

猜你喜欢
小词用例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基于拉丁词源的解剖学英文术语的指小词*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坐过站
美人嗔
浅析宋小词长篇小说《声声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