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娣何 鹏
(1.杭州市临平区第二幼儿园;2.杭州市余杭区汀洲学校 浙江杭州 311100)
在培智学校开展运动保健课,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和树立智障学生正确的健美观,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身体残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段落式地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和巩固,不考虑学生的体能层次和兴趣特点,忽视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大一统的教学旧理念主导课堂,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乏味和低效的。笔者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对培智学校的运动保健课进行教学改革,结合理论指导进行创新,力求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让运动保健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起运动兴趣。教学过程中,故事情境的导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延长学生的课堂参与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落实教学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情境的编创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兴趣特点,尤其在有角色分配的故事情境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别选取合适的角色,焕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实践教学中,笔者往往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设连贯的故事情境,一线串珠地落实教学环节。
如,在教授立定跳远课时,一般教法是先示范,教授技术要领,下一步便是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进行反馈,可是在练习和反馈两个环节,学生便感乏味,不愿配合,有的学生干脆开始跑步,甚至私自离堂,做与课堂无关的内容。笔者也认真进行了课后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便开始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故事导入,游戏贯穿的形式重设课堂。通过讲述“喜洋洋过河”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跳环帮助喜洋洋过河,从而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该情境,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协同合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智慧、勇敢优良品质,使他们能够以乐观、开朗、奋进的良好心态投入运动中。
(二)鼓励内容创新,凸显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同样,在运动保健课上,老师需要教会学生怎么去学、怎么去用、怎么更有效,而不仅仅是传输知识,教授内容,学法的掌握才是重点。鼓励学生进行内容创新,既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选择中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
在自由练习课中,我会给学生准备垫子、篮球、平衡板、跳圈等器材,学生根据喜好,自由选择器材进行活动。老师提出简单的练习要求:完成跳圈、垫子活动、障碍跑等形式。课堂中,有的学生在翻垫子,有的学生在利用电子设置障碍跑,有的会用跳圈器材在地上摆出不同形状的图案进行跳圈游戏,还有的会两个人配合踩着平衡板进行传球,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完成练习形式。在活动中,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在一定要求下自由创新的能力。
著名的俄国教育家、思想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前精编内容,升华教学,创设趣味课堂,把“学”和“玩”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内容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拘泥于运动形式,鼓励学生创新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展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让特殊儿童在趣味的课堂中,在多变的形式中,习得技能,得到锻炼,收获快乐,让运动保健课堂变成一堂真正可以舒展身心、充满乐趣的“阳光体育”。
培智学习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很难做到统一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选择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辅以差异化的教学评价,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有效的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全体性”和“差异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在平时的运动保健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能力、目标、评价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学生为主体,有区别的制定教学目标,提出不同要求,优化教学评价,让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最好的发展,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在进行200米跑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意识的差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层。首先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分组。A组学生是能够完全完成教学任务的;B组学生由于体能不及A组学生,任务的要求有所降低;C组学生是伴有一定肢体残疾,思想意识又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任务的要求上适度放松。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完成能力制定相应的任务要求。其次是根据已有的能力分组进行目标分层。如,在200米跑的教学任务中,A组学生需独立完成全部任务;B组学生只需独立完成100米任务;而C组学生在必要的协助下只需完成50米以内的任务即可。最后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分层。学生能力有差异,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上也会有差别,就好比奥运赛场上,赢得奖牌的运动员值得骄傲,无缘奖牌的运动员同样需要鼓励,因为他们也尽力了,他们也很努力地付出了。在200米跑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优良不一,我会根据教学目标的分层,给予学生合理的教学评价,A组学生完成了全部任务我会说:“非常棒,继续加油!”C组学生程度较差,即使只跑了全程的三之一,甚至更少,我也会对他说:“你真棒,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我的课堂,因为运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自信心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学生看到我都会问我下节课上什么内容。学生的乐学,老师的愿教,让我的运动保健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应用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切实做到“把爱平均分给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在培智学校的课堂上,不难发现,最困难的不是大多数人的学习,而是那一部分最难融入课堂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能力差,接受能力弱,而且难于自律,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这部分学生的有效学习对其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通过发挥外部力量,为一部分程度较差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助学伙伴,形成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将同伴协助贯穿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不仅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活动中更需要发挥同伴的协助作用。对于班级的重度自闭症儿童和多动症儿童,笔者还专门委任了周围同学给予特定的协助和监督,课前需要协助他们做好上课准备,在课后的活动中,也需要他们对各自的帮扶对象实行监督,第一时间发现他们的某些需要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降至最低。老师也要注意到同伴协助当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因为协助他人而影响到一些同学本人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老师始终要做教学引导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和管理当中的主要作用,不能抱有太多的侥幸心理,忽视了智障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本身的安全隐患[3]。
如,在每节课前的慢跑环节,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跑完全程,但总有两到三个学生因自控能力差或是理解困难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地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笔者便将学生分成两列,左列为A组,右列为B组,形成互助小组,以A组学生带动B组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让A组学生监督或是协助B组学生,带动B组学生完成课前慢跑。为了更有效地教学,我一直在尝试构建运动保健课堂上的互助文化,让同学之间的互助成为课堂的一部分,这样既能优化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借助于同伴协助,既可以在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作的环境,减少一部分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又能够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评价语言是师生交往的媒介之一,可以传达教育的精神、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构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建立又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对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由此可见,适宜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智障儿童虽然身心发展不够健全,但对于情感的体验却非常敏感,老师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是在夸奖他还是批评他,他们内心的体验都非常深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课堂的情境基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生成适宜的评价语言。既不过分褒奖,也不一味指责;能够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对于本身能力较欠缺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不能因为学生表现不佳,就冷言讽语,这样只会降低学生的运动欲望,适得其反。对于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能够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多动症学生难以管理,课堂上言多好动,在运动保健课上更是喜欢和老师唱反调。老师组织排队时,他们喜欢乱跑,在组织上课时,又喜欢做其他事情;小俊就是这样一名学生,刚开始对于小俊的叛逆行为笔者非常气愤,抓到他之后一顿训斥,语言尖锐,以为在权威和训斥之下,他会服软,但结果却相反,小俊在我课上更加放肆,问题行为只增不减。后来几经反思我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俊本身是一名多动症儿童,喜欢乱跑也情有可原,但笔者对于小俊做出的举措也有失妥当,反应过于激烈,评价语言尖锐,完全没有考虑到小俊的心理感受。如果老师总是批评他,很少给他鼓励,久而久之便使他对老师产生厌恶,对课堂感到乏味,对自己失去信心,消极的心态固着,叛逆的行为加剧,这样的状态不及时调整,对小俊,对全班同学,对整个课堂都会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在后来的运动保健课上,笔者不再使用消极的评价语言,及时发现小俊身上的优点,用充满感情和机智的课堂激励强化小俊的优良行为,并不间断用“小俊,原来你可以这么棒”“你今天做得很好,继续努力”等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促进小俊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如果小俊再发生教学的对立行为时,笔者也会改变方法,结合当时的情境和小俊的性格特点生成适宜的评价语言;既尽量避免了“生不服师”的尴尬场面,又很好地激发了小俊的课堂积极性。
运动保健课是培智学校基本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智学校提高运动保健课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勇于创新,力求在培智学校探索运动保健课堂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运动保健课更贴近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而更有利于智障儿童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