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逻辑生成、核心命题及实践品质

2022-03-18 09:14匡存玖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育人

匡存玖,彭 若

(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新时期以来,习近平站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艺育人方面的理论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育人的本质规律。其文艺育人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当中,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育人思想的创新性的阐释与突破,全面融入了以“人民性”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精神及其理论品质,而且深刻揭示出了文艺在培根育魂、教育教化、引导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变革等方面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出了鲜明的时代意义与价值。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高度重视发挥文艺在铸魂、立德、育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新时期以来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推进现当代“文化强国”等系列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一、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逻辑生成

(一)历史之维:传统优秀文艺育人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充分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艺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诗教”“乐教”等儒家文艺教育思想。在他看来,“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1]1-4,106-11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及其文艺育人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内在的精神文化追求。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对儒家文艺教育观进行了创造性的批判转化:一是修身立德、以德为先的思想。儒家修身立德的目的是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君子”,无论是孔子、孟子都极力推崇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像孔子强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4,孟子主张从文艺中养“天地浩然之气”。而习近平在文艺育人思想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不断锤炼自身道德操守和提升思想境界,做一名德艺双馨的作家。尽管两者所处立场和时代不同,但都体现出了对修身立德的重视。二是文艺育人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的文艺育人思想中高扬着“人民性”的导向,主张充分发挥文艺在凝聚“正能量”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文化担当作用,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一个命运休戚与共、和谐共存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批判性地融入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念。在儒家那里,“仁”即是对“人”的关注和重视,儒家的“仁”不只关心个人,更从“个人”上升到天下之“仁”,最终实现“安居乐业、和谐大同”的社会理想。三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重视。孔子高度重视文艺要发挥“兴观群怨”社会作用,提出了“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修辞立其诚”等一系列文艺育人命题。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强调用文艺特有的方式引领社会变革和风尚,潜移默化地温润人、影响人、陶冶人,也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文艺功能观。

(二)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育人思想的当代化

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文艺育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更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文艺育人思想的深刻阐释与论述。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将文艺育人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是鼓舞、教育、引导和激励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在他们看来,文艺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予以塑造,进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其直接目的就是让无产阶级通过优秀文艺作品的阅读和传播,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境遇及其历史使命,并自觉及时地投身于推翻资产阶级暴虐统治的革命运动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马克思将文艺定位于一种特殊意识形态方式,高度重视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文艺对人的思想教化等问题探讨,认为文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强烈的反作用。后来,列宁根据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对文艺对社会主义建设、青年道德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进行了诸多论述。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对文艺教育、意识形态定位等论述,为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想及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文艺育人思想沿袭了毛泽东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艺育人思想。毛泽东的文艺育人思想明确了文艺服务“人民”和“工农兵”的两个重要方向,强调了文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诸如鼓舞士气、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觉悟、激励人民投身于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服务及育人的重要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深刻回答了新时期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文艺对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强调了文艺育人的重要性。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把文艺育人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要求文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引导和教育人民。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对文艺及文艺工作者提出要“以人为本”“风成化习,果行育德”,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培养人,为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全面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三)现实之维:新时期文艺经验及优秀文艺理论成果的科学总结

习近平在几十年的领导干部生涯中对文艺发展规律有着极其深刻的体验与认知。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河北、福建等地任职时就十分关注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利用。2002—2012年期在任职浙江、上海等地期间,他对文艺育人情有独钟,极其重视文艺的社会与教育功能,身体力行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育人理念,较早探讨了“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等一系列文艺育人的理论话题。2012年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后,相继从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强调文艺育人的重要性,重视发挥党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文艺对社会主义风尚、时代变革的引领作用,提出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铸魂立德”等一系列文艺理论命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系统文艺育人思想。

对此,庞桂甲指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艺育人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当前文艺实践和思想教育实践面临的社会环境的理论回应。”[3]59-62随着全球化、市场化时代的来临,中国社会在与世界经济、社会与文化频繁碰撞交流的同时,也使文艺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诱惑与问题。有一个时期,一些文艺工作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文化价值的影响,在思想上迷失了方向,把文艺作品当作争名逐利的工具,迎合低级粗俗趣味、吸引粉丝流量,以博眼球、赚钱等目的,创作了大量“文字垃圾”“肥皂剧”“历史与战争神剧”,在文艺理论批评时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学术话语也不加分辨地接受,放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话语写作方式,明显脱离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精神与文化生活需要,甚至对社会造成了危害。正如马尔库塞和阿多诺当年所批判的那样,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学或文化形式上,人拜倒在物的面前,物反而变成了人的“灵魂”。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提出了“人民性”导向、“铸魂立德”和“坚守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等一系列文艺育人的具体主张及举措,对于及时纠偏当前文化及文艺发展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核心命题

(一)“文艺育人”之要:“用高尚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时代变革”

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重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用高尚的文艺引导社会风尚;其二是参与和引导社会时代变革,这就在以往基础上对当代文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习近平指出,文艺是吹响一个时代前进的嘹亮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4]。他甚至将文艺视为一种铸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承担着“培根铸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历史地看,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的功能历来为人们所重。《毛诗序》较早指出文艺具有“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的作用,在教化百姓、育德树人、民风民俗甚至塑造民族文化精神、性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从现实层面看,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就在于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弘扬“真善美”和传递“正能量”。习近平用“明德”来引领社会风尚,在很大程度上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特别是“美善相乐”“止于至善”等文艺美学理念,他强调用美和审美的文艺视野进行审视和展开审美教育,对于纠正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界出现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文艺在社会与时代变革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习近平强调,“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4]文艺是洞察和照映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一面镜子。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释放,从而推动了文化领域直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变革,打开了近代历史的大门。”[5]177-183无独有偶,五四运动时期也从文艺领域掀起了一次人文与理性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甚至将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杂志《新潮》的英文名也定为“文艺复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变革。可以说,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艺都充当起了引领时代发展的“急先锋”,成为当时人们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在新时期,文艺肩负着“进行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文化担当”[6]的历史使命,无疑要进一步发挥文艺关注与关怀现实、人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光辉传统,为促进时代变革、文化强国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文艺育人”之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在这里,习近平对文艺育人的两个前提进行了论述,即文艺育人要体现对“人心”的塑造和影响,以及文艺育人者对自身的塑造和提升。

文艺育人的前提之一就是了塑造好“人心”。正如习近平所说,文艺是一种“铸造灵魂”的工程,“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4],让生命与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能够超越“眼目之欲”而用心灵去发现更多自然美、生活美和心灵美的东西。历史上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经典文艺作品,它们之所以伟大和流传久远,就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类伟大灵魂的“回响”,不仅体现出了对个体自由、生命意义的关注,而且充满了对那个时代和现实生活的激情,体现出了人类总体命运、全面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而从现实看,尽管新时期中国文艺事业取得明显成绩,但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人心”的塑造不够,诸如“泛娱乐化”“肤浅”“浮躁”“粗俗”等问题,当然无法产生“铸魂”的力量。张江指出,“中国文艺坚守和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50-52文艺是一种铸造灵魂的伟大工程,应当用什么材质铸造?事实上只能靠中国精神的支撑。只有文艺作品坚守中国精神,实现人格魅力与作品魅力的同一,展示出崇高的灵魂和真诚的情感,才能真正塑造出“人心”的作品,发挥出激荡“人心”和净化灵魂的作用。

文艺育人的前提之二就是文艺工作者要“塑造好自己”,达到“德艺双馨”的标准。所谓崇德、尚艺,修德与修艺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习近平既强调“崇德”也强调“尚艺”、不仅要求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具有高超的文艺创作能力,而且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人品德性,才能更好发挥典范作用和影响周边的人。事实也是如此,只有“德艺双馨”、德才配位的文艺工作者,才有资格真正地担当起以身垂范、为人师表的文艺育人使命。历史地看,孔子之所以被称之为“万世师表”,原因就在于做到了“崇德”和“尚艺”,“文品”与“人品”的同一,在德性、思想等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效法的典范。叶燮将道德修养、胸怀眼光称之为“胸襟”,先有胸襟才会生发出“性情、智慧、聪明、才辨”,因此他把“胸襟”视为文艺创作之根本。现实地看,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担负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切实做到“德艺双馨”,才能创造出文艺精品,才能凝聚发展的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

(三)“文艺育人”之力:让人们精神在启迪、温润、陶冶得到升华

习近平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应当像蓝天里的阳光、春季的清风,发挥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4]的作用,一扫在现当代文艺界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颓废萎靡之风”。这既对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提出高标准要求,也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文艺育人的三种重要方法。

首先,文艺育人要能启迪人的思想。启迪思想就是要促进人对个体自由、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与思考。思想如何在文艺中体现出来?在恩格斯看来,应当通过情节、场面等描写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呈现出来,而不是直接将它们明确地指出来。这是因为,文艺育人不同于一般的宣传教育和枯燥的理论说教,尤其是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将社会理性、规范等完美地融入到感性形象和个体情感性体验与传递当中,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特殊教育方式影响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在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中实现对人的思想的启迪。这就要求文艺家拥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在艺术形象中。

其次,文艺育人要温润人的心灵。温润心灵就是要通过审美感知、情感体验直达人最柔软的心灵与内心世界。习近平之所以对柳青、路遥、贾大山这一派作家非常推崇,就在于他们采取文艺的特殊育人方式,让人们看到了美好、光明、希望与梦想,点燃了正能量的火焰。文艺育人是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的心灵,因而更带有细腻、柔和、深邃等特点,这也让文艺育人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上具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匹敌的特别优势,让人充分体验到文艺审美的自由、超越与情感性等特征。

最后,文艺育人要陶冶性情人生。陶冶人生就是要在对文艺的深切审美体验中开拓社会视野,感悟人生真谛。受教育者通过个体审美及情感体验,在不自不觉中接受着性情的陶冶,感受到创作者通过艺术形象传递出来的审美理想及人生感悟,在文学接受中学会明白是非、区别善恶美丑,进而深刻影响和塑造着受教育者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文艺育人”之诚:“用艺术的方式将文明之光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4]

习近平指出,要用艺术这种特殊形式关心人民的冷暖幸福,“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4],把文明之光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讴歌奋斗人生”,就是要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书写和观照现实生活,展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与时代气象。习近平将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辩证统一在一起,在董学文看来,“这是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发展、一种在对立物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运动的现实主义,是将作家艺术家确定为能够参与并决定历史进程情况的积极力量的现实主义。”[8]5-13在徐放鸣看来,文艺应以“普通人的出彩人生,以先进人物的鲜活形象形成积极的价值导向,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9]4-8。一方面,应当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段关心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深入现实生活培养艺术家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同时,也应当以“小我”的视角展现出“大我”的审美理想,用浪漫主义的革命与时代情怀超越个人情感与一己的审美旨趣。

“刻画最美人物”的关键在于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因为,“最美人物”往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承担和典型体现,对社会具有明显的价值规范与引导作用。他们往往会转化为一种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激励或鼓舞人们朝着未来进发。可以说,文艺育人毕竟与一般的育人方式不同,它主要以典型形象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人,只有典型形象塑造越得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才能在最大范围内被人们接受,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影响力。因此,文艺创作者经常将自己的审美理想浓缩成典型人物,而文艺作品的欣赏者通过典型人物来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

(五)“文艺育人”之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强调,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同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0]

文艺育人的前提是立德树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11],这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德”作为方向引领和前提基础,而在当代中国“德”则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学的主导价值观,强调文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正确导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弘扬社会正气、反映时代精神,而毛泽东就多次称赞过鲁迅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文艺工作者要发挥好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继承中华传统优良道德传统,创新传播方式和渠道,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根植爱国主义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和枯燥的说教。

文艺育人的核心是“智”。习近平强调,要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0],而文艺作品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用艺术的形式把握人和世界的关系,能够更加直观和深入地认识了解人生与世界,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生动地展现了特定社会生活,使人身临其境般地有未曾亲历的人生图景,并且优秀的文艺作品,如矛盾的《子野》就透露了时代变革的信号,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揭示了中国无法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文艺育人突出表现在“美”上。文艺作品通过将文学价值的真和善相统一,用蕴含着美的作品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当然,这种“美”一定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审美的需要,《千里江山图》就用浓艳璀璨的色彩和精密细致、丝毫毕现的笔触,融合了江南秀丽山川和北方宏伟山脉,气势磅礴地展现了我国的“青绿山水”的大好河山,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文艺作品的根基是实践,不然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切实地将德、智、美身体力行,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做到五育融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铁铮看来,“要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必须建立起五育协同的育人共同体,构建大格局,积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2]1

三、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实践品质

(一)以“人民性”为导向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重要实践品质。可以说,“人民性”导向解决了文艺育人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育什么人”和“由什么人进行评判”的问题。

一方面,“人民性”导向解决了文艺引导和服务的对象问题。习近平指出,“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文艺作品历来是战斗的武器,文艺工作者始终担负着抒写时代、讴歌人民的重要使命。在葛兰西看来,文艺工作者要切实担当起“民族教育者”和“人民教育家”的历史责任,通过“民族-人民的”文学教育实现对人民的“革命意识”培养,进而培育出新的人民与文化。以往封建文艺和资本主义文艺都将贵族、个别或抽象的人作为其关注与服务对象,充满了阶级色彩;而马克思主义文艺将人民作为最大的服务人群和引导对象。只有马克思主义文艺充分意识到,人民是文艺创作的真正主体,只有深刻反映人民生活、抒发人民心声、触动人民情感的文艺,唤起人们的内心情感共鸣,发挥出自身的教育价值。

另一方面,“人民性”的导向解决了文艺“由什么人进行评判”的重要问题。文艺创作既然以“人民性”为导向,那么文艺的好坏与否自然应该由人民予以评判和鉴赏。人民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一部作品是否优秀,取决于是否是为了人民书写、为人民发声,文艺只有真正为人民所理解、为人民所认同、为人们所接受、为人民所传播,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关切与回应,也才能够体现出强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将文艺交给人民进行鉴赏和评判,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以往在文学与美学关于接受与鉴赏方面的观念表述。从接受视野看,真正将人民视为一种评价的主体,这在文学与美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中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与全面肯定。

(二)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的另一重要实践品质。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构成民族与时代精神的符号象征,带给人们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指引,体现出浓厚的育人情怀。

文艺育人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和凝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内核及框架,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赖以存在的根本。可以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切文艺创作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把弘扬和传播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文化观念、中国精神、中国独特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艺创作当中,生产出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够真正提升当代文艺创作的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其时代魅力及与感召力,也才能够真正担当实现文化强国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发挥文艺在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文艺育人的理念来丰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实现现实理想及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时代对当代中国文艺育人的殷切期盼,也是当代中国文艺自我成就的重要时机。

(三)促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艺育人思想将文化自信作为其重要的实践指向。在他那里,新时期文艺育人担负着为实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的历史性使命。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文艺育人、文化育人变得更加迫切。新时期文艺育人的使命就体现在“社会主义文艺进行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文化担当”[6]和提振全党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上。优秀文艺作品是文艺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文艺审美意识、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文艺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用优秀文艺作品去观照现实生活,以此来建构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价值认同、审美认同与实践认同。可以说,文艺育人就是要在面对外来文化侵袭时引导和培育出一种积极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体现出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强大价值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这就是文艺育人和文化自信的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文艺育人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进行了全面论述,涵盖了文艺育人的根本目标、实践导向、理论内涵、价值功能等方面探讨,建构了“文艺要引领社会风尚”“文艺要促进时代变革”“文艺要塑造人心和塑造自己”“文艺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等一系列文艺育人的理论命题,深刻揭示出了文艺在培根育魂、教育教化、引导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变革等方面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文艺育人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当中,既充分吸收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诗教”“乐教”等儒家文艺教育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文艺育人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发展与阐述,而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我国文艺实践与思想教育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系列问题,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彰显出了鲜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品质。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文艺作品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