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旋,崔大树
(浙江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现有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是整体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水平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1]。旅游发展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建设中作用日趋显著。从旅游收入看,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7 709 亿元,同步增长10.28%,占比国内旅游收入为65%以上[2]。可见,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国旅游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就长三角城市群而言,由于存在资源分布、经济条件、政府干预和对外联系等各方面差异,造成各个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呈现空间分异态势。相应地,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异现象造成旅游要素在各个城市间出现集聚与扩散效应,进而产生空间溢出的现象。结合现有的文献,有关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和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的揭示。张清正[3]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了江西省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细化到旅游业对就业、创汇等影响路径分析。布乃鹏[4]则是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7 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证实影响旅游经济的路径是多种组合的路径。王冠孝[5]则对资源型地区的旅游经济的驱动机制分析,发展需求因素的拉动机制和支持因素的保障机制共同导致资源性地区旅游业增强趋势。最后由于空间经济学的前沿发展,近期较为流行从空间角度揭示旅游要素在区域间作用强度。唐夕汐[6]则借鉴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云南省旅游经济的空间特征并且对溢出效应进行量化评价,发现云南省各州市间溢出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刘聪[7]对中国各省市的旅游专业化和经济发展空间溢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出现经济增长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综上所述,在考虑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性、空间溢出效应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本文试图从空间分异的角度来探究长三角各城市的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属性,识别不同要素间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影响,科学地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关联属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切实有力地为旅游经济增效提质的转型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学者们在研究旅游经济增长问题中,已经意识到旅游经济是由多元要素共同促进发展,并且存在空间关联属性和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梳理文献[8-10],参考前人的旅游经济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等四个维度来对长三角旅游经济开展研究。
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万物皆相关,空间距离越近,相关程度越高。旅游经济的空间属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从空间关联的视角上看,某一地区的旅游要素必定首先流向周边的相近地区,其次向中等距离的地区扩散,最后扩散至远距离区域。在旅游要素由近到远扩散过程中,地区间空间相关性不断减弱,地区旅游要素间出现不平衡分布特征。因此,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就会各地区出现,导致高集聚旅游要素地区向低集聚旅游要素地区出现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择旅游总收入(lntlv)来衡量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来测度不同地区间的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
共生理论认为事物间在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时,还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11]。借助共生理论思想,地区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存在共生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拥有较大的消费空间,进而产生更多的旅游需求,刺激旅游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上下关联性较强的产业,能有效地促进要素在不同产业间流动,是助推经济发展新动力。因此,在识别影响旅游经济的因素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可或缺。故在上述分析基础上,选择地区GDP总量(ln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开展旅游投资的前提。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思想[12],地区间的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是造成旅游经济分异的重要原因。拥有较多旅游资源的地区可以加大投资开发旅游景区的建设,吸引游客到访,进而促使旅游经济出现集聚现象。相应地,旅游资源匮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较为吃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低,进而出现旅游贫地的现象。故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参照李莹英[13]做法选取长三角各城市的5A景区和4A景区的数量,分别赋予5和2.5的权重进行加总求和来表征旅游资源禀赋(lnzy)。
旅游业发展不仅取决于区域内某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且还与对外联系程度相关。借助推拉理论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对外开放程度和旅游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推拉理论认为某个因素的发展可以归结为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可以打响旅游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外资的投入和增加入境旅游人数,利于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这是促进旅游发展的推力。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会促使人员向国外旅游目的地流动,进而会缩小本地区的旅游市场,抑制旅游经济的发展。这是旅游发展主要阻力。因此,在研究旅游经济的影响因素不能忽视对外开放程度,本文借鉴王坤[14]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表征对外开放程度(lnfdi)。
旅游业部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最为显著的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依据公共产品理论[15],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旅游产品不能单独靠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的财政支出来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性。此外,旅游文化的塑造和城市形象的推广都需要政府财政来支撑。政府也具有征收税收、管制保障和规划建设的权利,干预市场失灵的职能,为公共物品保障提供了可能性。因而,需要考虑政府干预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本文采用政府财政支出指标来表征政府干预(lnczh)。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又称ESDA)主要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揭示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分异特征。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常用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来衡量,其能分析整个研究区域的某个观测变量的空间关联属性。公式如下:
式1 中Moran,sI指数是全局自相关系数,取值范围在[-1,1]之间,其中Moran,sI指数越靠近1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正相关性越强,反之靠近-1 说明空间负相关性强。则是i 城市和j 城市间旅游总收入的观测值,则是x 的均值和方差,n 是样本数量。则是基于邻接矩阵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
局部空间自相关采用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来衡量,用于辨别局部地区的空间关联属性,具体可以分为高-高、低-低、低-高和高-低四种空间集聚类型。公式如下:
常见普通面板模型是不考虑空间异质性因素,在估计空间溢出效应是会出现偏误的,空间杜宾模型则是同时考虑了含有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空间依赖性,能全面地揭示旅游经济发展中各个影响因素空间关系。故本文选取空间杜宾模型来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公式如下:
故本文选取上海直辖市、江苏13 地级市、浙江11 地级市和安徽16 地级市总计41 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样本时间从2011 年到2018 年,样本数据来源为2012—2019 年的《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和《安徽统计年鉴》以及各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其中旅游景区数据则是来自三省一市的文化旅游厅和网络检索获取。
在基于空间邻接矩阵基础上,利用Stata 软件进行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全局莫兰指数的测算,具有结果见表1。2011 年到2018 年间全局莫兰指数在0.365-0.402 之间,并且都通过了在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即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得到证实。从年际波动上看,指数呈现倒N 型变化特征,2011年到2014 年指数呈现下降的态势,2015—2016年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在2016 年达到最高值0.402,2017 年以后指数有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从这波动特征中反映了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间旅游关联性不是稳定不变的。
表1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全局莫兰指数
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只能识别全局空间依赖性特征,局部空间相关性则着重判断局部地区的空间关联属性,为探究局部地区间的空间分异特征提供了量化支持。依据Stata 软件生成Moran,s I 散点图,以此来识别长三角41 城市间不同空间关联属性,具体见图1、图2。散点图的第一、二、三和四象限分别对应高-高类型、低-高类型、低-低类型和高-低类型。结合表2 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局部关联性是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则是旅游经济发达城市集聚,代表性城市是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低-低集聚则是旅游经济发展较为欠缺的城市集聚,例如江苏的连云港、宿迁、淮安和安徽的芜湖、淮南、淮北等城市。其他集聚类型包括高-低集聚主要代表城市是南京,反映的发达的旅游城市被欠发达的旅游城市包围。低-高集聚则是以宣城为典型,反映的是欠发达的旅游城市被发达旅游城市包围。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高高集聚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南和浙北地区,低低集聚主要存在苏北和皖北地区。其他集聚类型则主要分布在浙北和南京与安徽交界处。
图2 2018 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散点图
图1 2011 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散点图
全局空间和局部空间相关性检验,证实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分异特征,而空间计量模型能识别空间溢出效应关系。上文从理论上分析空间杜宾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而从统计角度说,利用Wald 检验和LR 检验的方法可以对空间模型的判断,具体见表3。Wald 检验和LR 检验的原假设是空间杜宾模型能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和模型,统计结果则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因此选择空间杜宾模型更优。
表3 空间模型选择设定检验
本文为了体现稳健性和突显对比性,分别做了普通面板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且经过豪斯曼检验都显示选择固定效应,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
从空间溢出系数上看,无论是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杜宾模型,二者估计出的空间溢出系数都在1%水平上显著。以空间杜宾模型来开展分析,其空间溢出系数是0.470,其大小体现了空间溢出的强度,并且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长三角内部某个邻近城市的旅游经济每提高1%,将会促使自身城市的旅游经济增加0.470%,可见跨区域间旅游经济的空间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故长三角内部城市应该借助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旅游要素跨城市间流动,建立多地区旅游发展合作交流机制,互利共赢地收获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续表4
从各影响因素上看,普通面板模型中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各因素都是显著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增长,其中政府干预对旅游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其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的弹性系数处在中等。最后,对外开放虽然也促进旅游发展,但是相比其他因素,它们的弹性系数较小。在对比空间面板模型,可以显著地发现忽视空间效应的普通固定面板估计系数都出现偏大结果。具体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干预的普通固定面板系数都是大于空间面板所估计的系数。这说明如果忽视空间因素,普通面板回归模型将会高估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空间杜宾模型中,各影响因素强度和作用路径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空间溢出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W*lngdp)、对外开放(W*lnfdi)两个因素都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均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例,其在空间杜宾模型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滞后项均是正值,并且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邻近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会导致本地区旅游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对外开放水平同样会带动邻近地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反之,旅游资源禀赋(W*Lnzy)则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均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旅游资源禀赋角度来说,邻近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会对本地区旅游业产生“虹吸效应”,促使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向旅游资源丰富的邻近地区转移,缩小本地旅游市场规模。政府干预(W*Lnczh)的系数也是负数,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邻近地区的政府干预对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影响相关性较弱。
空间杜宾模型中自变量空间滞后系数不能真实地代表估计结果,需要进行空间效应偏微分分解,具体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直接效应:各因素对本地区平均影响。间接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平均影响。总效应则是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和。具体分解结果见表5。
表5 空间效应偏微分分解
从直接效应上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政府干预和对外开放水平都能促进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且都通在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四个因素对比分析看,政府干预作用>旅游资源禀赋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作用>对外开放水平作用。以政府干预为例,如果提升1%的政府干预系数,旅游经济水平则能提上升0.499%。
从间接效应上看,只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的因素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会影响邻近地区的旅游经济。政府干预只通过了10%的水平的检验,解释力度不强。从旅游资源禀赋看,虽然其显著性检验没有通过,但是旅游资源禀赋弹性系数为负数,说明本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邻近地区旅游发展产生抑制影响。从影响程度上看,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邻近地区旅游发展影响最大,即本地区提升1%的对外开放水平,就会提升邻近地区旅游经济0.478%。
从总效应上看,只有旅游资源禀赋系数是不显著的,其他因素都通过显著检验。具体而言,尽管旅游资源会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但考虑到旅游资源禀赋有虹吸效应,会对邻近地区旅游经济产生抑制效应。故旅游资源既有促进本地区旅游发展作用,又有抑制邻近地区旅游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因而总效应看起来并不显著。
本文以长三角41 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方法,考察了2011—2018 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属性,探究了旅游经济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各影响因素对旅游经济的空间效应,得到结论如下:
(1)2011—2018 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而言,本地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与周围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从空间集聚特征上看,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比较明显。其中,高-高集聚体现为旅游经济发达城市集聚,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南和浙北地区。低-低集聚则是旅游经济发展较为欠缺的城市集聚,主要分布在苏北和皖北地区。
(2)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十分明显。依据空间杜宾模型溢出系数结果,长三角地区邻近城市的旅游经济每提高1%,将会促使自身城市的旅游经济增加0.470%。其溢出系数大小体现了空间溢出的强度,可见跨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3)从影响因素上看,各因素影响路径和作用强度大不相同。从空间溢出角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两种因素是正向的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水平提高都会对本地区的旅游经济有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禀赋则是负向影响,会对旅游经济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的政府干预与邻近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性不大。此外,在对比空间面板模型时,普通固定面板模型容易会高估影响系数的值,进而会夸大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
(1)精准施策,错位发展。从空间关联特征可知,旅游经济发达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浙北地区。旅游城市较为落后地区主要集中在苏北、皖北地区。因此,在执行相关旅游政策时,应有的放矢。对旅游发达城市,应以上海为龙头发挥其辐射作用,继续带动周边城市平稳的增长,政策调整不宜过大。对于旅游发展落后城市,应借鉴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城市特点,敢于推进旅游政策改革,实现错位发展。
(2)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要素流动,互利共赢。从空间溢出角度看,周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会对本地区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时不能孤立式发展,应该加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通,实现跨区域旅游联合营销、基础设施共享等,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3)加强政府干预,提高开放程度。在对各因素进行模型回归上看,政府干预对旅游经济发展最为明显。此外,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也是提高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一方面提高开放程度,可以直接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间接促进周边城市旅游经济,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