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培育、目标协同及动力支持三维度并行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层面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8 09:12■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李 铭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200)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责任,要深入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要从价值观培育、目标协同及动力支持三个维度并行,不仅要使思政课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展现,还要在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调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实现全员参与、全课程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局面。

一、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相关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关系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基于此,习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指明了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实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不只是在思政课上开展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作用,实现在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思政教育。

(二)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在办学中也受到社会利益的分化、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的影响,这既是高校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造成选择多样而且容易改变。虽然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普遍极高,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自己的控制能力较弱,且缺乏内省的意识,容易被他人所影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在高校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多层面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大学生的身心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使大学生不仅要明白思政的道理还要身体力行。

(三)实现知识与价值观共同教育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性教学是将德育和智育通过方法进行统一。高校专业课是高校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设置的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通过专业课大学生可以学习到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本专业区域内的一般性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高校中所承担的责任是相互独立的,专业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智育,思政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德育。虽然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任务不同,但两者都是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为出发点和目的,专业课和思政课不应该分割,都需要教育大学生求真务实,传递正向价值,不仅帮助大学生在专业上成才,更要帮助大学生在思政上成才,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个体的小德,也要具备社会、集体、国家的大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发展的前提是要立德树人,必须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将高校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掘利用,使高校各门课程能够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得到不断提升。高校各门课程要围绕思政教育,对教学进行合理安排,从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这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发挥专业课程的教育优势

专业课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专业课在学时上有优势,专业课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存在于整个高校学习过程,所占大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较大,因此在时间上具有优势。而思政教育只是开设了几门课程,在课时上与专业课相比所占时间较少,而高校思政教育仅靠这些思政课是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专业课应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这是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二是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重视与专业课相比,程度要明显低于专业课的学习。因为大学生认为今后参加工作会较多地用到专业知识,所以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比较重视,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三是专业课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辽阔的发展空间和学科基础,能够给予思政教育强大的科学支持。以专业课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和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更加容易被大学生所吸纳,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四是从当前高校的教师组成的数量和比例来看,专业课教师的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思政教育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充分体现全员育人的必要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的认识与行为与思政教育要求不符

首先,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认为高校思政教育是思政课和相关党政部门的事情,与专业课无关。思政课、党团课和相关的思政教育讲座、活动已经足够多,使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都受到了占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完全无关,没有添加思政教育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有的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是“务虚”,不如专业课教育具体和实际。对于在专业课教育中增加思政教育内容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有些专业课教师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和自觉地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但是教师由于能力和意识的不足,在思政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当。在思政教育内容增加方面,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教授的是专业的知识,不包含思政教育内容,两者没有办法做到有效结合。在思政教育增加形式方面,有些专业课教师不知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加到专业课教学中、不知以何处作为切入点、不知采用什么方式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形成最佳教育效果。他们认为如果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强行地结合,在教育效果上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融合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课被人为地分割,处于“孤岛”境地。有些专业课教师执拗地认为专业课教师只负责教授专业课的知识,思政教育需要由思政课教师来教授,两者互不相干。思政教育也是独自授课,由高校仅有的数名思政专业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任务。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人为地对各自的工作责任进行错误划分,造成思政教育无法形成合力,在教学过程中全员育人的理念存在严重的偏差。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能够改变高校思政教育仅靠思政课、避免思政课与专业课互不相干、减轻思政教育“孤岛”境地,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高校各项教育中都能得到体现。

(三)思政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高校考核评价制度大多是将教学成绩和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对于专业课中加入思政教育的教师付出和取得的成果在现有的考核评价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严重影响着高校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思政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三、三维度并行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层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知识教育内在融合

所有的高校课程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课程是将教授知识进行系统的融合,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要准确把握思政教育改革的价值教育取向,在教授知识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价值表现在确立了课程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掘,发挥全员全课程的思政教育责任,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覆盖。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本质属性,在教授内容、育人的方向上增强价值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价值观是课程教学要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思想精神的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是主体,课程思政教育是客体,其本质上是从大学生的思想上进行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是简单的为了思政教育而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有效的切入与原来的各学科课程相融合,在课程中增加思政教育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和大学生发展。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知识教育相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和方向,用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各学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在各学科教学中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在课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社会主义成果向大学生讲授;三是要尊重大学生发展的特点,遵守教育的规律,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提升所需的个性需求和社会需要,针对各专业、课程的不同,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合,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引领,使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在价值呈现上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中,通过专业课程知识作为载体,深入发掘思政教育元素,使各课程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二)思政教育与其他方式的目标协同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思政课为中心、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持、以专业课为分散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并不是增加几门课程或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融合到所有的高校课程中,使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让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使高校所有课程都存在着“思政味道”,都能将育人作用突显,实现各门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要协同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协同处理好思政教育课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进行系统的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政课代表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灵魂,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得到了重点的关注、获得了优先的发展和重点的建设,承担着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核心重任,发挥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目前亟需解决的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亲和力及针对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其他课程在思政教育体系中起到辐射的作用,亟需解决的是如何发掘思政教育元素、如何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是系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其他课程是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

2.协同处理思政教育一般性与其他课程特殊性的关系

高校的各门课程的设置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上也不相同,因此各课程的知识、教学和方法等体系也不相同。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首先应重视各课程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价值的发掘,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哲学课程要着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3.协同处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其他育人方式的关系

课程改革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核心,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改革去向,通过课堂育人实现学科、课程、教学和教材体系的整体育人作用的实施。但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和体系相协同、相呼应的,是开放的和互补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最终要与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等育人方式协同构成多维度的互相印证的育人体系。

(三)构建互补互融的动力支持系统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需要将系统教育力与大学生个人教育力进行整合。系统教育力是指社会各系统及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影响力和作用力,目的是从意识、能力及态度等方面构建教育的责任。大学生个人教育力是以个体作为分析单位存在,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在挖掘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动力来源时,要以系统育人的思维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等主体的动力和担当进行分析,对从上到下的动力传递和从下到上的互动反馈进行分析,形成互动互融的高校思政教育动力支持系统。

1.调动系统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动力,从顶层进行改革的设计并做好指导,使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各科育人的内生动力。高校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可靠方式,作为系统性培养人才的组织,高校要将学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影响力积极调动起来,充分发掘思政教育的各类资源,全面协同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高校要将思政教育提倡的育人价值理念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融入到各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等体系中。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要点与面相结合,逐步进行推动,使改革范围不断扩展。要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中得到体现,成为教师思政工作和课堂管理的主要手段。要加强高校各部门的统筹管理,使高校各部门参加思政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形成各部门权利和责任明确、共同协作落实的管理机制。要根据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内容和规律,分类进行指导和管理,将课程教学作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学和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2.调动教师参与思政教育改革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开展思政教育。高校教师不应只是传授课本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将培养大学生的品德和品格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教师的表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影响最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动力,改变原来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不懂、不愿教授的状态,在专业课中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成效很大方面受到教师的思想认识能力的影响。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应该坚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承担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的重任。要从教师的思想、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价值导向的落实,将育人作为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增强教师的立场和担当。要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使专业课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状况研判和纪律约束,从机制和制度上对教书育人的结合进行安排,使专业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得到提高,使专业课教师将教书育人成为自发自觉的行为,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领路人的重任。

要提升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思政教育改革要通过经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出的载体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思政教育元素只有通过专业知识体系才能融合,并随着专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专业课教师要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大学生逐渐增长的学习需要,对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能力。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要建立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的培训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及如何在专业学科中融入思政教育等方法及时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

3.查找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使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要途径。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改革的效果要以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评价的依据。要贴合大学生发展特点,将日常的学习、教育和管理作为载体,提升教育亲和力,使大学生的获得感得到满足。

首先要将大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初衷和目的,查找出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课堂思政教育,不断使大学生的各类需求得到满足,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给自身带来的成长和发展,使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认同度得到提升。同时,高校要对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改革的反馈评价及时收集,针对这些反馈评价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得到完善。其次是坚持大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应将大学生的崇高理想、热爱祖国、拼搏奋斗、综合素质等作为培养的重点,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国际和国家发展形势、认清肩负的使命,对于个人抱负和踏实学习要正确理解,实现社会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最后要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政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优势,日常思政教育要发挥党团组织、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及时对大学生发展的信息进行沟通合作,共同完成育人的工作任务。

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价值观培养、目标协同及动力支持三个维度并行,不仅要将思政课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要在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增加思政教育元素,坚持社会主义思政方向,调动师生共同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持续总结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最终实现全员参与、全课程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新局面,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