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偶像崇拜向榜样学习的转向

2022-03-18 09:10王建新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2年1期
关键词:偶像榜样价值观

赵 特,王建新

崇拜偶像和学习榜样都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个性展现。当前,青少年对偶像和榜样的选择都呈现出多元、包容与开放的特点。我们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精神需求、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征,同时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行为之异同

偶像最早呈现的语义是“用土木等雕塑的人像”①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928.。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外延开始发生某种变化,逐渐演变为用土木、金石等材质雕刻的神像。早期的偶像自身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随着宗教的发展,把所信奉的神灵塑造成具体形象而加以顶礼膜拜成为一种普遍的宗教形式,进而产生了偶像崇拜。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普及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神灵得以祛魅,宗教的神秘感也随之变化,人们逐渐把对物体和神灵的崇拜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崇拜,并在他人身上追求和寻找自己不具备而社会期望其具备的特征,同时进行选择性地模仿和学习,这就是我们现实中看到的关于人的偶像崇拜行为。

相对于偶像,榜样则比较好理解,一般指“作为仿效的人(多指好的)”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0.,在某一历史阶段某一场域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水准较高、在社会中体现积极价值的人物。榜样具有典范或者示例的意蕴,“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形式的思维和行为”②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偶像与榜样两者之间既有共同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两者之间的共同性是通过形象、语言、行为等产生激励作用来影响其他人,都代表一定的品质、文化、价值追求,都是通过具象化的个体把抽象的审美、时尚、目标、理想等生动地展现在青少年面前③孙宏艳,耿雅倩.从偶像崇拜到榜样教育[J].人民教育,2021(7):35-38.。积极的偶像和正面的榜样所具有的优良品质与良好形象,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象不同。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榜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值得学习的对象。榜样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一般用来展现社会正能量,对人们精神引领以及优良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新闻报道中对革命先烈、科学家、企业家、教师、运动员等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物的宣传,都称其为榜样,而不是称其为偶像。关于偶像的理解,在大众媒介视角,偶像是个体尊敬或者欣赏的一种被媒体公司包装的人物形象。偶像相较于榜样,外部形象属性更加鲜明。部分偶像是商业公司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塑造的影响大众审美的人物形象。偶像在形象层面更加青春靓丽、阳光帅气,代表了青少年对时尚文化的追求。第二,社会影响有区别。在新媒体时代,现代的偶像大多经过包装营销和刻意打造,其传播范围较广,宣传手段较多,影响也较大。榜样则是一种稳定的、直抵人心的力量。榜样用鲜活的人生事迹体现出其远大理想、优良品格和高尚人格,激励青少年将“小我”主动融入“大我”,以达到励其心志、催其奋进的作用。第三,特点不同。偶像崇拜呈现多样性、娱乐性、不稳定、虚实交织等特点。由于每个青少年有不同的文化消费倾向以及审美取向,他们会依据自我的价值观念选择偶像,从而出现了偶像选择的多样性。在当代社会,偶像是网络媒体和经济发展衍生的现象,部分偶像的职业为歌星、演员。这些偶像所创造的影视作品、歌曲等通常具有娱乐色彩,可使青少年感到放松和愉悦,是青少年用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休闲娱乐生活的一种体现。从个体发展来看,青少年尚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因而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审美偏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客观上呈现出不断更换偶像的现象。而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在网络上看到的可能只是虚拟的表演,并非完全真实。但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较弱,对经由商业资本过度广告宣传、行为夸大、曝光效应打造出来的各种人设形象,容易信以为真。但榜样具有现实性、生动性、激励性等特征,榜样没有经过包装和形塑,是真实的可值得信赖的存在。榜样的形象丰富,流传的故事较多,内在的精神可贵,这些都为青少年品格的塑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与此同时,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它通过与青少年的良性互动,激励青少年以榜样为目标,逐步形成与榜样相一致的情感意志与思想品质,最终使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的青少年。

经过上述对偶像和榜样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行为表现方式不同。偶像崇拜行为方式更加随意,是一种不稳定的、变化波动较大的行为。但榜样学习的预期目标比较清晰,导向比较明确,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更多的是起价值观引领作用。第二,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影响不同。过度狂热的偶像崇拜会消弭青少年的自我主体性,特别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判断能力有限的青少年,很难正确判断其偶像对于自己的意义。而榜样学习的影响具有正面性和积极性,既符合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需求的体现。第三,从偶像崇拜向榜样学习的复归。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榜样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树立了诸多榜样,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都是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对这些榜样的推广,极大地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以及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提升了我国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偶像崇拜一度盛行起来,一些消费型和娱乐型偶像丑闻频发、德不配位,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青少年要心有榜样,“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第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2.。向榜样学习,要找到差距、查明不足,明晰努力方向,改进工作方法。向榜样学习更要增强定力、保持清醒,坚定信仰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许多青少年逐渐将目光转向新时代榜样,如袁隆平、黄文秀、张富清、黄大年等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近年来一些调查也发现,“18 岁以上青年中将政治领袖作为自己崇拜偶像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占比高达34.9%”②包蕾萍,邱天敏.“80后”“90后”的偶像选择:后物质主义价值转型与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21(2):39-45.,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好现象。

二、偶像崇拜现象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不是偶然的,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分析,市场经济推动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以及西方思潮的渗透,都对青少年思想和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社会形态层面,家庭代际关系的发展,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随之而变,代沟的形成使青少年对家长的崇拜感降低。同时,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开始通过网络构建人际关系,通过虚拟网络丰富精神世界,打造独属于自己的“乌托邦”。部分家长由于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陪伴,青少年与家庭的交流匮乏,造成青少年获得实实在在的情感交流较少。不少青少年通过偶像崇拜获取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安慰,缓解学业压力,弥补情感层面的残缺。另外,一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愈发重视个人利益得失,急功近利的心理开始萌发。这些心理状态使青少年在选择偶像时,个人成就较高、拥有财富较多的偶像成为青少年的首要选择。一些青少年追求个性文化,特别关注自我个性和自我话语的表达,不关心社会议题和社会责任,着迷于个人的独立和独特,对一些偶像达到了痴迷崇拜的状态,而对社会层面优秀榜样典型的关注匮乏。

(二)经济层面

从经济层面看,商业资本助推并操控偶像崇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倾向于为偶像花费金钱和时间,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助推,不断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偶像商品,并将偶像进行“工厂式”的生产和包装。他们还根据青少年喜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设和发展道路,使偶像的个人价值虚假增加,凸显偶像的商业价值。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粉丝在同圈层中构建起了“粉圈文化”,一些青少年丧失判断力,没有原则,不讲美丑,以此为乐,并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粉丝沉迷于圈层文化之中,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粉圈。粉圈内部人数较多,并且通过组织分工,俨然转变为一种社会团体,但是粉圈内部缺乏具体的制度约束,没有引导者和管理者,无法规范青少年的崇拜行为,青少年的崇拜行为就容易偏离正确轨道。与此同时,偶像背后的资本没有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注重社会影响,只追求流量,通过流量增加偶像的经济价值,并以变现为主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青少年逐步变身为粉丝,任由资本赚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不管偶像的作品优劣,仍旧持续为这些偶像的作品买单。随着青少年参与应援活动的时间增多,在圈层中付出的精力会越来越多,就越难离开这个圈层,沉溺其中,最终成为粉圈的忠实拥护者,沉浸在虚幻的偶像崇拜之中。

(三)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分析,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身份认同逐步建构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在成长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在这一时期,他们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希望定位自我的角色,开始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判断,对自我身份进行解构,再重新建构。于是,青少年内心就会去寻找一个对象作为偶像进行模仿,心理学界将这种偶像崇拜称为“次级情感依赖”。通常情况下,青少年不会将这种情感投射在长辈身上,而会将情感依恋折射在离自我生活较远的对象身上。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较为关注事物的表象,容易被误导从而形成盲目认知,在选择情感投射对象时并不以道德判断作为正确标准,反而以个人成就作为判断依据,现代社会中消费型偶像的特征就较为符合他们的看法。这些从社会媒介中可以观察到的偶像,其形象俊朗、才华横溢,一些青少年便开始渴望构建相同的角色身份,并将自我的一部分情感和理想投射在偶像身上,形成“镜中我”形象的映射,继而呈现迷恋和狂热状态。另外,青少年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与群体形成稳定的关系,和群体产生共同话题而不被排斥,就会倾向于和群体一起参与到偶像崇拜之中。在同龄群体的影响下,青少年会逐渐坚定其崇拜行为,并达到高度同质化,这种从众心理和同辈效应将青少年偶像崇拜推向了顶峰。

三、引导青少年从偶像崇拜转向学习先进榜样

近些年来,青少年非理性乃至狂热的偶像崇拜现象时有发生,如“打投倒奶”事件、肖战粉丝事件、吴亦凡粉丝事件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削弱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利益驱使,一些网络平台通过算法分析不断地给青少年推送其偶像崇拜的相关新闻报道,信息茧房由此生成,对青少年认识其他社会事物造成阻碍。同时,部分青少年为了躲避现实中的挫折,逃避现实生活的问题,沉醉在偶像崇拜之中,沉迷于虚拟的崇拜关系,以期满足自我的虚假实现。一些偶像在被粉丝狂热崇拜之后,忽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需要履行的义务,认为自己不需要学艺先学德,不遵守社会中的公序良俗,道德感逐渐丧失,出现家暴、偷税漏税、吸毒等丑闻,对青少年产生了错误的价值引导。因此,引导青少年从偶像崇拜转向学习现代榜样很有必要。

同时也要清晰地看到,我们在榜样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使青少年对榜样的学习效果打了折扣。如榜样形象较为固化,学习榜样演变为一种简单的追随和模仿,并没有让青少年真正地去吸收榜样的精神,榜样的内在精神只是被感悟而没有被体悟。另外,教师在进行榜样教育时,没有深入分析榜样的形象和特点,教育内容只停留在表层,采用的活动方式往往比较老旧僵化,难以激起青少年学习榜样的兴趣和热情。一些家长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不是采用平等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方式,而是一味居高临下地进行理论说教,没有选择比较合适的榜样供青少年学习,正向引导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一些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攀比式榜样作为案例,不但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内心共鸣,反而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还会让青少年产生不被尊重的感受,因此,我们要运用更先进的理念,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引导青少年向榜样学习。

(一)引导青少年树立理性的偶像观

一些形象积极的偶像身上存在着青少年喜爱的特质,青少年向他们学习,模仿其待人处事的方式,理性地看待问题,有利于形成理性意识,对青少年有外部激励效应。青少年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把这种敬佩的感情化作激励自己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动力,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同时,青少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需要健全判断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当前,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爆炸式的特点,青少年接收到的关于偶像相关事件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不准确的,青少年不可意气用事、盲目追随,以避免陷入误区,需清醒认识自身的网络言行,正确看待偶像的优缺点。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可以通过主动参加学校活动、社会实践、阅读经典著作、与家长老师沟通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在与各方主体的互动中建构理性思维,理性崇拜偶像。青少年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甄别和质疑,反思信息的内容,考量信息的合理性,使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得以消弭。

(二)推动青少年由偶像崇拜转向学习榜样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青少年的偶像选择,积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偶像观,使青少年理性分析和对待偶像的各种行为,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形成理智的价值认知。教育者要基于青少年的视野观察偶像,了解青少年的亚文化、饭圈现象、粉丝经济,思考偶像背后的运作机制。教育者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在对青少年进行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青少年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分析。例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将优质偶像融进教学内容,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发挥偶像的积极正向作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教育者在与青少年沟通交流过程中,应注重“对榜样的事迹进行交流和判断,共同领会、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形成价值共识”②赵波,武瑾雯.榜样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0-63.,这一做法有助于疏导青少年的不良情绪,鼓励青少年讲出自己选择崇拜偶像的原因,帮助青少年区分崇拜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同时,偶像自身也要成为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示范者,要加强道德自律,正视自身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定位,明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牢记社会道德的底线和要求,不肆意妄为,更不能越过法律红线。“偶像要警惕被文化工业异化的危险,不能满足于靠流量出道,而要尽快走上靠作品说话、靠实力引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③栾轶玫.饭圈失范的表象及纠偏[J].人民论坛,2020(26):136-139.应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偶像形象,向大众传递积极健康的偶像形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行为,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社会媒体要担当起为青少年树立好学习榜样的促进者和践行者的责任

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传播媒介。当今青少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于媒体信息的接受度较高,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媒体在报道偶像资讯时,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原则,做好价值引导工作,弘扬社会主旋律。首先,社会媒体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媒体不能被资本和经济操控,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社会媒体作为社会的发声渠道,“应牢牢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扩大榜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形成崇尚榜样、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①杨帅,张庆美.“泛偶像”时代青少年榜样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0):8-11.。在此基础上,社会媒体工作者应建立完整系统的社会媒体工作伦理体系,严守媒体报道工作者的底线,清朗网络舆论环境。其次,社会媒体要严谨核对关于偶像的报道,遵守《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撰写和发布偶像报道,不对报道内容进行夸大,不对偶像的精致生活进行过度描绘,避免不良影响。与此同时,社会媒体在报道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不恰当的网络词汇,不给偶像戴高帽、贴标签。社会媒体在报道中需对容易引发青少年误会的新闻进行说明,帮助青少年形成科学的判断和认知。最后,社会媒体报道应注重正面宣传。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对消极的信息进行过滤,选取有深度有思想的人物进行报道,让具有正能量的公众人物出现在青少年的视野之中,以彰显时代精神。社会媒体在不同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进行报道。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选择抗疫典型作为报道的主体,具体的案例和切身的感受有助于青少年了解抗疫英雄的事迹,明白抗疫英雄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贡献,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四)要客观真实树立新时代榜样形象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榜样教育引用的对象和案例大部分较为宏大,只注重叙述其英勇事迹,将榜样塑造得过于完美,难以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对青少年的引领力不够,他们就无法对榜样产生认同感,榜样作用发挥就不充分。今后在榜样形象塑造方面,要充分挖掘榜样的日常生活,从榜样日常生活的小事和细节入手,塑造丰满的榜样形象,凝练榜样精神品质,增添榜样的魅力和吸引力,使榜样可敬可学,不断增强榜样的吸引力,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如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乔年和陈延年的形象塑造就比较成功,具有亲和力和鼓舞力,让青少年能够走进榜样的内心,能够明白那个年代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青少年理解榜样形象,与榜样产生共鸣,促进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之情,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另外,要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化直接德育为隐性德育,将直接灌输转变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榜样教育的主旨内化于实践和行动之中,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全方位的榜样互动教育引导场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榜样以活力,让青少年参与到榜样教育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要重构学习榜样的宣传形式,创新榜样教育的传播范围。新时代的媒体要与青少年平等对话,坚持榜样教育的时代特性,借鉴偶像宣传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抖音、学习强国等网站平台,科学整合榜样教育的资源,形成长时间、持续性、高效率的价值观教育,拉近青少年和榜样之间的距离,使更多媒体成为学习榜样的互动阵地。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积极引导青少年从崇拜偶像向学习榜样的转化十分有必要,要把握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差异和耦合点,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出现的原因,因势利导,发扬偶像正向作用,丰富榜样教育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批敢于担当、全面发展的后备军。

猜你喜欢
偶像榜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偶像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我的偶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