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专业“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2-03-18 09:12王亮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岗位技能人才

■王亮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6)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应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1+X”制度试点,推进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但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现象,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适应社会、融入岗位,出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以高职音乐专业教学实践为例,教学内容上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偏离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目标,导致学生定位不清,加之受高职学生本身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知识不精、专业技能不足,出现了“双弱”局面。鉴于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提出培养“双能型”人才的建议,以期为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一、“双能型”人才的内涵界定

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多内涵、分层次的,对于高职教育其要求可以概括为按照社会上不同的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来培养人才。高职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本科教育等学科教育存在明显区别,它并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以职业岗位的客观要求为依据,其理论知识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为了解决高职人才将来走上岗位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理论知识范畴相对学科教育要狭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可以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是指导学生职业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对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具备扎实的音乐文化功底和音乐理论基础,用丰富的音乐知识武装头脑,才能确保在实践需要时随取随用,快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但只有基础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因为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是以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培养导向的,如果学生不具备从事职业活动的技能,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毛主席曾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没有意义的。”知识的沉淀是隐性的,能力的施展是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要发挥作用,还需要转化为显性的工作能力,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还必须要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音乐人才培养要充分结合音乐专业的自身特性和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实现专业知识向工作能力的转化,从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2]。

由此可见,能否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决定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是否可以学以致用,能否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决定学生是否可以适应岗位,顺利就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因此,我们可以将高职“双能型”人才定义为“既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兼具职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的人才”。

二、当前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困境的外在表现:音乐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高职音乐专业承担着教书育人和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技能型音乐人才的双重使命,一头连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头承载着学生的成长成才。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集中在教育系统、文化系统、企业宣传岗位、艺术培训、自由音乐人等领域,从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其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然而当前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不精、技能水平欠佳的问题,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其结果是用人单位需求旺盛却找不到与招聘岗位相匹配的音乐专业人才,而高职音乐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找不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

(二)困境的内在成因: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偏差、不适切、无亮点

1.人才培养观念有偏差

人才培养观念的偏差表现在:无论是高职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地重技能轻理论知识倾向,导致在高职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教学部分出现教师不用心、学生不上心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虽然相较于理论知识,高职偏重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技能训练偏重于讲,不重视练,且不能将音乐技能训练与文化课、音乐专业基础课有效衔接,导致学生习得的都是零散的学科知识,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无法用系统的知识体系指导自己的技能实践,最终影响了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提高,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难免会暴露出能力不足的问题。

2.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切

专业课程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高职教育而言,只有课程设置贴合企业、岗位及社会需求,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当前高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因循守旧的一面,课程改革进行缓慢,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不能适应当下庞大的音乐专业社会岗位群,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能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的,高职音乐专业的人才将来要走上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有其自身特点。比如文艺演出岗位,通常需要的是演员、歌手、乐手等,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具备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歌唱能力、乐器演奏能力的人才;教育领域或艺术培训机构则需要的是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专业技能和较强教学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出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人才,需要对职业岗位及其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行课程设计。但当前高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这种精细化的理念,没有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职业标准来选取、整合教学内容,导致音乐专业教学内容与音乐职业证书无法有效结合。最终由于课程内容偏离职业岗位要求,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效大打折扣。

3.实践技能培训无亮点

实践是高职音乐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是核心。其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必然途径。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输出,才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象牙塔”之外的社会。比如,对将来要从事幼师工作岗位的高职音乐专业学生而言,其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是如何带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进行一些简单易懂、易操作的音乐游戏,调动小朋友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不提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并非易事,不但需要高职音乐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操训练,还需要给学生营造真正能感知到职业情境的氛围,让学生进行仿真或真正的顶岗实训。但当前高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在这方面存在不足,并不重视该专业人才的岗位实践,导致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局限于课堂、校内这个封闭的场域之内,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三、高职音乐专业“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构建策略

(一)构建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落实高职音乐专业“双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音乐教师开展授课活动的主要依据。要确保“双能型”人才培养不落空,必须要有适宜的课程体系。因此,必须要构建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评价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专业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标准要求,是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符合职场要求的重要前提。前文提到,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当前的专业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存在偏差,导致之后的教学过程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以职业标准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参考,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标准,就是要求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地照搬“学科型”教学体系和内容,而是应该面向岗位需求,以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职业化[4]。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上一是要增加行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内容,扩展学习的广度,提高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识,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高职学生理论学习的功底就比较弱,如果再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既增加了其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兴趣,对实现所学转化为所用也起不到明显作用。反而是贴近岗位职能的工作知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指引和工作参考,实用性更强也更好理解。二是要结合工作需要,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对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未来岗位上有一些技能是必备的,比如钢琴伴奏、音乐表演等,可以将这些必备技能化为必修课内容。但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岗位所需的技能是有差别和侧重的,要结合不同岗位需求开设具有较强适切性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和方向,去选修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加强具体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得所具备的能力能够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在走向职场的时候更好地发挥专业本领提升工作效能。

(二)在校内场域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专业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工作能力,要实现这一转化,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知晓如何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5]。因此,在校内场域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搞好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要适度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一些与职场密切相关、又与课程内容紧密衔接的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理论学习的目的和价值并不在理论学习本身,而在于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一般可以通过教师引入案例的方式实现,教师可以精选一些不同音乐岗位的实际案例,结合这些案例,对学生进行实操引导。比如某些在社会文艺团体工作的音乐人才,要具备深挖群众生活素材进行创作的能力、组织群众进行文艺演出的组织能力等,但有些高职学生在学校并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以致于在岗位工作中无所适从。但结合案例,在理论部分对这些实践知识进行补充,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先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对音乐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培养其勤于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通过校内场域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及早了解职场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定努力方向,有目标、有重点地训练工作能力,实现所学皆所用的高效率学习。

(三)以多种方式打通校内场域与职场的连接通道

培养“双能型”人才,需要学生既通晓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职业技能。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立足学校这个场域,又要跳出学校这个场域,寻求与相关企业、机构等的合作育人,从而打通学场与职场的通道,让学生尽早接触、熟悉职场,以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驾轻就熟胜任本职工作。

1.通过产教融合打通二者通道

教育培养人才,产业使用人才,人才在教育中学习本领,在产业中实现价值[6]。教育和产业分别是人才的起点和未来,推动产教融合,就是在人才培养中建立起双主体培养模式,学校和产业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学校为产业发展定向输送人才,产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两者有融合需要和现实基础。具体而言,一是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优质机会,解决学生学习期间对就业的迷茫和顾虑。同时根据岗位需要,构建专门的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所在,有目的、有针对地选择特色化专业技能训练,对工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将大有裨益。二是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的优秀专业人员,也可以到高职院校任教,增强高职院校技能训练方面的师资力量,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支持。三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优势和社会资金优势的互补,打造创业型训练平台。企业、机构等社会团体有资金优势,高职院校有人才优势,强强联合,让人才和资金优势得到最大程度整合,对社会团体、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而言是三方受益的好事。企业、机构等社会团体可以选择项目,并主导项目,投入资金,高职音乐专业则发挥自己所长完成项目。以目前热门的直播为例,创业成本和门槛都比较低。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天然具备音乐演绎方面的优势,可以在企业、机构等社会团体的资金支持下自由组成创业小团队,以直播的方式展示自己和团队的才能,为其创收。这样既有助于高职专业学生横向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在实践中检验和锻炼自身能力,还能让他们提前参与项目实践,积累社会和职场经验。

2.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打通二者通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校学习是读万卷书的过程,职场岗位训练就是行万里路的实践。仿境,仿的是工作环境,是人为创造的以真实工作环境为蓝本的模拟训练环境,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实践训练效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岗位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但现实情况是要分批次组织学生到不同岗位上去实践,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当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较低时,贸然让他们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不但浪费时间、精力,还会给各个岗位的正常运转带来不良影响,且真实的岗位工作涉及到许多非专业的事,这些并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反倒会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学习造成干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的长远出发,统筹谋划,建设可进行仿真训练、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的职业情境,形成对产教融合育人的补充[7]。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开发团队,自行开发针对音乐专业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也可以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开发。但无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合作开发,都需要满足几点要求:一是必须保证虚拟仿真平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其安全性、经济性、保密性和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保密性是对软件性能的基本要求,适用性则是要考虑到高职教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便利;二是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开发必须要以尊重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训练规律为前提;三是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必须要按照不同音乐岗位真实的工作流程来开发,提供典型的工作任务;四是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技能训练模块必须要涵盖学生所学专业的所有核心技能,对基本技能进行合理整合。

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学生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置身到具体的工作流程和职业氛围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认知,训练学生的相应职业技能,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就业恐惧心理,提升其自信心,提升其竞争力。此外,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学生由于不怕犯错,敢于大胆尝试,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专业本领的不断积累。当有一天走向工作岗位时,他们自然可以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地应对各种问题。

(四)推动“1+X”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制度的落实

教育的本质在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专项技能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具备优势竞争力,在工作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但学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有教无类的通识教育来培根筑基,更需要因材施教的专项训练来增强特长。“1+X”制度正是基础专业课程和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是全面育人原则的制度体现[8]。音乐专业人才就业范围广泛,不同岗位对音乐人才的专项技能要求也千差万别。在具备基本音乐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引导高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倾向,通过各类证书的考核,加强专项能力训练,扩展自身专业水平,提升专项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是高职音乐专业推动“1+X”证书制度落实的目的。具体而言,音乐专业学生可以考取的证书包括声乐、舞蹈、乐器、录音师、音响师等等,证书种类丰富。高职音乐专业“1+X”证书应当以高职音乐专业学历证书为主干,增加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各类音乐技能的学习训练。为保证这一制度的落实,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1+X”证书的考核纳入在校成绩考核之列,通过硬性的考核标准,促使学生主动考取相应证书,自觉修习相应专业技能。

当下由于受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严峻等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由于缺乏针对性、强化性的技能训练和科学合理的理论学习,高职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面向现实的音乐市场和社会岗位,培养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双能型”人才是必然选择。高职学校应当从自身现状和未来的就业趋势出发,努力营造“双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为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创造可以学好理论、练好技能的平台,指引高职音乐专业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良性发展,满足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猜你喜欢
岗位技能人才
人才云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