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王 勇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一些地方高校开始探索育人模式的改革。高校秘书学专业在转型期需要适应区域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吸纳发达地区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突破传统的线性思维,形成立体、开放、协同性强的全面教育发展战略,努力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合作,形成协作模式。这种协作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如何处理好理论、实践、人才成长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秘书学专业需要探索自身的专业定位、发展方向、专业与社会契合度等问题,从OBE理念和新文科理念中汲取经验,为秘书学专业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开辟一条新路。
高校秘书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秘书学专业获批本科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专业代码为050107T,毕业生被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秘书学更偏向实务应用,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三位一体的人才。“互联网+”时代的秘书除了要掌握“三办”(即办文、办事、办会),还要掌握互联网技术;除了具备流畅简洁的语言表达、机智的思辨和广泛的交际联络等能力外,更应该具有前瞻意识(不仅要眼勤手快,还要精于设计、长远布局),做到一专多能,在恪尽职守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
秘书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目前师资主要来自中国语言文学与管理学两个学科大类。就发展现状而言,秘书学尚未形成明显的学科边界,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秘书学除了过多地关注秘书的概念之外,就是根据一些秘书的实际工作手段和方法将秘书学定义为‘交叉学科’或者迁就现状归入中国语言文学。另一方面,秘书学的研究还没有找到发展的路径。”[1]学科起步较晚以及专业师资缺乏,使秘书学专业很难形成强势科研团队,从而影响了学科研究的纵深发展。目前,秘书学学科研究主要集中于实务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而秘书学学科的内在机理探索以及学科界限问题,包括秘书史研究等重要问题研究则相对单薄,不利于学科系统的构建。
在明晰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定位基础上,我们本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OBE理念,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的协同育人路径作进一步探索。
OBE的表层解释就是需求导向教育;其内在本质是从预定的结果倒追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育的生产线模式,注重环节设置。OBE理念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匹配的,与其倡导的服务地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策略是一致的;差别在于OBE理念更细致,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契合。OBE理念以倒追和跟踪观测等手段,保持着对人才发展的关注,它可以推动创新改革、助力教育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融合式发展、协同育人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田利红老师对该校秘书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OBE理念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预期‘学习产出’不可衡量;第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预期学习产出’标准不匹配;第三,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2]这些问题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秘书学专业作为新增设的本科专业,从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大类,自然在存在课程设置文学模块课程较多而秘书学课程专业集中度不高的现象,并且课程设置的衔接性、协同性不强,这些都是OBE理念实践过程中的障碍。
要做好校地企合作,地方本科院校秘书学专业需要一个转型过程。目前来看,一些高职类院校和一些由企业创办的民办院校在校地企合作方面有广泛深入的进展,这是因为这些学校与企业关系密切,应用性较强,订单式培养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契合度强,很早便被纳入OBE轨道。
既然协同育人是一种模式,那么它一定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路径。无论是OBE理念还是协同育人模式,其共同目标指向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地企合作在秘书学领域大有作为,当前的大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要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二是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3]实训基地建设不是简单地签协议,而是互利互惠、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升级与创新,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心理适应期,形成见习与工作与技能学习相结合的优化模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开展职业培训能够让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尽快熟悉职业性质、个人职责、业务规范等知识,逐渐明确专业的社会角色定位。
“新文科”是教育部于2018年9月提出的较为系统的教育转型发展理念之一,旨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 新农科、 新文科建设, 将原先的单个计划变成系列计划的组合,由‘单兵作战’转向‘集体发力’”[4]地方高校如何把握新文科建设的精神内核,是专业转型的关键所在。
“新文科”理念强化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让知识在创新过程中重新形成有机系统,这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一种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走以通识通才为基础、以相应学科知识模块协同发展为助力的育人路径。协同育人应以秘书学专业核心知识为主,并吸收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推进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立体化、纵深化。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新文科”不是学科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素养的融合;不是文科对新科技发展的妥协,而是将文科融入新的科技发展,融入新的经济发展之中。
秘书学专业注重实务经验积累,注重对现代办公设备的熟练掌握,注重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因此,“新文科”建设推进的关键在于跨学科协同,同时需要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相应知识模块间的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校地企产学研协同形成立体化、全方位育人模式,并与OBE理念相匹配,探索适合秘书学人才培养的最佳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在“新文科”理念基础上,秘书学专业要以自身学科为根基,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模块整合在一个体系内,并注意文化通识模块的设计。课程设置要坚持“以本为本、适应时代、长期构化、融会贯通”原则,加强对学科前沿知识、实践课程体系、实训课程的统筹设计。打破传统的堆砌式课程设置模式,是秘书学专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秘书学育人课程设置模式,实际上就是从文学模块中汲取适应秘书学专业人才发展的元素,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管理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社会学等学科中汲取与秘书学人才发展有关的元素,整合资源,指向的焦点是OBE理念下的秘书学专业,这是新文科融合发展理念的呈现。当然,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在打破传统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还要大胆地打破传统的课堂概念。学校的开放办学不仅是相关高校联盟间的资源共享,还应融入相应的地方经济文化共同体理念,形成校地企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专业知识与职业结合的乐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作为重要原则遵循。“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秘书学专业教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手段和载体,在校地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职业道德;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动态发展轨迹。课程思政是打造应用型地方高校秘书学专业人才品牌的精神法宝,实现了秘书专业校地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引领。
第一,从字面意义分析,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直观理解就在于学校、地方政府、企业间基于应用型秘书人才需要而开展合作育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服务的中心是秘书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第二,从专业学科角度来讲,秘书学学科的科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第三,从课程模块设置角度来讲,专业课程由三大模块组成:文学类课程模块、管理类课程模块、秘书实务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四,从实训角度分析,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总之,转型高校秘书学专业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吸收了OBE理念和“新文科”理念中的有机元素与课程思政的导向元素,形成了全面系统的协同机制。
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是现阶段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探索的热点。有学者探究了该模式的功能本质,认为“建构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政府的引导与政策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行业组织和企业主动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和培养流程再造”[5]也有学者探究了校地企合作的四种模式,包括:“短平快的项目驱动的协同育人式;流动而稳定的教学做创一体化工作室模式;技术赋能的全流程新文科传媒教育的平台;‘科普+思政’,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6]。
从现有研究成果不难看出,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型专业育人模式多呈现协同痕迹,足见协同的必要性。关键是协同的定位、参与方的地位以及合作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需要明晰的是学科定位、培养目标、量化标准以及实践路径。
秘书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讲是适应“互联网+”信息化社会、全球化经济社会、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区域社会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需要掌握精准明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速记能力、组织会议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现代化设备应用能力、创意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非高校秘书学专业本身所能及,必须借助外部力量进行跨专业合作,与之匹配的是“新文科”理念;必须进行校地企协作,与之匹配的是OBE理念;必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第一,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内外部对话交流,形成校地企办学的合力。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成立了由院系领导、资深专家、政府企业中的秘书、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克服师资缺乏和硬件缺乏的困难,最大限度地保障课程与秘书职业对接;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推动秘书学专业教学、科学研究,让科研教学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构建跨专业融合发展的学科团队。在实践教学层面,我们注重见习、研习、实习(含顶岗实习)的循序渐进性,同时加强秘书学实训室建设,设置了秘书学专业“五项基本功”训练项目,包括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训练、公文写作训练、办公自动化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和秘书实务训练等[7],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第二,加强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建设。我校目前已经建成秘书学实训平台,形成秘书学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创新创业育人体系。2020年12月成立的“秘书事务所”集课程实训教学、商业运营孵化、专业集群培训等功能为一体,使校地企合作有了更稳定的平台。
第三,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OBE理念与“新文科”理念、“课程思政”理念从观念到实践的协同发展。秘书学专业校地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吸纳了诸多育人模式的有机成分,逐步形成了从内到外的协同发展观。
第四,以比赛与项目申报为契机,加强协同育人的深度发展。通过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科研教研项目推进协同育人的深化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创项目申报,在大赛及项目指导过程中除了本校指导教师,还有校外指导教师。在科研教研项目中积极吸纳地企专家,努力拓宽秘书学研究视野,注重实践经验的反思总结。通过校地企合作,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加深了学生对秘书学专业的认识和兴趣,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落实到点,就是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学科自身的转型发展,具体一点说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应用型人才在新时代具有新的内涵,对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有新的要求。企业的专家、政府的专家、校内的专家等都是这个新兴专业的师资,统辖、协调好这些力量是协同育人的关键。秘书学理论的构建及学科定位、学科建设,与一流课程建设、实训就业基地建设及高质量人才培养均有密切关系。“新文科”理念、OBE理念、“课程思政”这些流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元素与秘书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有机联系,有利于转化成教育生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