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欢,黄正东,刘东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劳动是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转换的物质性生产活动。劳动价值观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基本观点,决定着人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1]。2020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的通知。在这半年之内、连续颁布两个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件,标志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劳动价值观的建设不仅关乎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呼唤。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正确地引导、指引和培育。新时代、新征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紧密相关,因此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恰逢其时。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告诉我们,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2]。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系好“第一颗劳动价值观纽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劳动价值观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二十四字中,“敬业”二字体现了劳动价值观的主要观点。学生的本职工作是专心学习。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为毕业时的考研、求职做好准备,同时还要理想远大、目标坚定,形成高尚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摆正刻苦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深刻领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含义,继承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从而为毕业之后创业就业、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后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情况不仅影响其人生走向和价值实现,还关系到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在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地区,更是关乎整个家庭的兴衰成败。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培育形成的劳动价值观,对毕业之后的创业就业具有重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毕业后的价值取向,避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能够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适应、基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锻炼、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等方面找到平衡点,在毕业后的就业创业中做出理性选择,并坚持不懈努力拼搏。
人类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够实现;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够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与成就,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青年大学生的理想目标关乎国家的未来。理想和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实现人生目标,必须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社会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实现,不经过人们的劳动、社会实践和艰苦奋斗,任何理想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砥砺奋斗,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在校期间,鼓励青年大学生朋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仅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付出大量劳动,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还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不断改造现实,努力创造更多的条件促进理想转化为现实,为实现人生理想目标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不同讲话都特别强调了高校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在实践中做出了相应的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上来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是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但一部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仍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劳动四最”的劳动价值观念,积极培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虽然新时代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整体上是正面的、与社会同步的,但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存在模糊化现象。比如他们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认为脑力劳动是高级的、体面的,体力劳动则是低下的、丢脸的,所以他们不愿意去做那些自认为丢脸的劳动,但是劳动没有优劣之分,任何劳动都是社会物质实践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同时,他们还把劳动者分为不同的群体,甚至对某些劳动者区别对待,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但是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是人民群众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都应该值得社会高度关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日益现代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特别是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陈旧思想,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劳动价值观的判断出现多元化。当前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判断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一种是“自我为中心型”,认为个人利益的获得高于一切,片面地看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不到辩证统一,并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另一种是“功利型”“唯金钱论”,认为金钱至上,没有什么是钱不能解决的,并将个人价值的大小视为获取金钱的多少;还有一种是“利他型”,能够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能活多久,能从社会和他人获取多少,而在于对社会和他人作了多少贡献。新时代以来,在部分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日益突出,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大于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从而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社会责任感逐渐削弱,对待一切问题先从自身个人利益出发,有利则做、无利则不做。在职业选择时眼高手低,“唯利是图”,把薪资报酬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职业是否为人民和国家需要,价值取向从党和国家号召的“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到“最有利可图的地方去”,价值观念逐渐扭曲变形。“一切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腐蚀某些大学生,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劳动的价值主体个体化主要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我本位”,他们一味地期望社会对个体的满足,忽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错综复杂,不同的个体又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高校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特殊群体,价值主体更易受影响,对劳动价值的主体存在个体化现象。加之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远远超过以往大学生,过度地宠爱就变成了溺爱,对性格的影响百害而无一利,比如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性格较为内向,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由于性格原因,导致他们在融入社会时难免出现责任意识薄弱、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盲目地低头蛮干,不肯谦虚求教,缺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的精神,轻视团队的力量和前辈经验,导致职业发展受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颁布了系列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件,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高度重视。面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劳动价值观培育迫在眉睫,需要从学生、家庭、高校、社会四个层面来加强和培育。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4]。高校大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关键还是需要从自身做起,“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自身内在修养,激发自身内在发展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再好的外部条件也抵不上大学生个人的努力。要鼓励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在劳动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在读原著、悟真理的过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学习,自觉抵制不良劳动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要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投入社会实践,加强自身劳动实践的历练,在具体劳动中增强体魄、磨练意志,培养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劳动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家庭教育伴随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教家风,对孩子成长成才起到助推作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引领。第一,父母要从劳动理念上经常性、习惯性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劳动四最”的劳动价值观念,让孩子在思想层面上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第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父母要时常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劳动、自愿进行劳动,熟练掌握洗衣、煮饭、洗碗等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第三,鼓励支持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联合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定期开展孩子家务技能大比拼,激发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激情和兴趣;第四,良好的劳动家教家风是孩子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助推器,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劳动故事、劳模事迹,使孩子在这些优秀事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一方面,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要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开设劳动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设置一定的劳动教育学分,将劳动价值观培育教育纳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学期间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要不少于32个学时,不仅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还要在见习、实习等劳动中付诸实践。二是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学习。在开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行一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仔细的工作态度。三是要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以班集体为主,在寒暑假统一安排劳动实践活动。还可以安排劳动周、劳动月,并落实到具体班级和学生。四是注重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制定劳动规范、每月劳动清单,结合雷锋纪念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等特殊节日,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日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在校内通过广播站的形式播报劳动模范感人事迹,特别是校内学生所做的优秀劳动事迹,让学生向身边的劳动模范看齐,拉近学生与劳动模范的距离,感悟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劳动楷模。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了社会环境,同样社会环境也创造了人”[4]。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深受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各界相关资源,发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支撑作用。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微信、QQ、微博、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宣传劳模事迹,弘扬劳动精神,同时通过社区文化墙、城市主题设计等环节,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劳动崇高的氛围;二是要积极搭建劳动实践服务平台,支持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为城市建设出力;三是要开展公益性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参与志愿服务。多措并举,整合有效资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提供必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