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歌 唐博超 符小娟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正是基于此,课程思政也成为了高校各科专业课程教师都需要研究并实践的重要内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也必然在其之列。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音乐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结合生活体验来进行乐谱记录的过程,许多艺术家习惯于结合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完善的构思,将头脑中的种种思想透过音乐细致地传达出来。[1]音乐专业课程就是将这种创作过程细化、分类进行讲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是基础和前提,实践能力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过程和结果。几乎所有的音乐专业课程都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哪怕是音乐专业课程中比较偏重理论讲授的科目——音乐学,也要求学生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完善自身的相关理论,尤其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思政教育同样需要大量的理论教学内容,同时也十分重视实践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原则。思政教育教师对学生传授的所有理论知识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所以,“课程思政”的这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与音乐专业课教育是一致的。
(二)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被所处的时代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取向,有着特定的时代印记。钢琴家在研究和演奏一部作品时,必须使自己沉浸或进入到产生该作品的文化与时代中去[3]。音乐专业课教育不能脱离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影响,思政教育也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就构建青年学生正确科学的三观而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种客观条件。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为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其中优秀的音乐作品是这座“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熠熠的宝石。其中很多优秀作品其鲜明的历史性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抽象化表现。《广陵散》的不屈、《高山流水》的优雅、《梅花三弄》的清高和《十面埋伏》的激荡,都能够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供素材,这些作品是中华优秀文明的宝贵成果,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积极的作用,与这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理性共鸣,逐步走向统一。尤其是近现代产生的很多红色歌曲,逐步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其本源动力就是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一定带有历史底色和时代烙印的,但其打动人心的内涵是可以引动任何时代人的共情的。1985年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它的旋律一旦响起,无论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哼唱,并油然而生对祖国的自豪之情。这也是音乐作品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也应然、也必然要体现在思政课堂上,体现在每一门专业课堂上,尤其是音乐专业课程上。思政课的教育也是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成果,要从革命斗争过程中汲取优秀成果,用这些优秀成果来引起学生的共情、共景和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音乐专业课程)也达成了统一,用不同的路径,实现了共同的目标,且这些路径可以互融、互补,从而达到更好教育效果。
(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音乐专业课程)不仅主观教育目的一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各自教学路径上的手段。实事求是地说,外来音乐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欧美的新流行音乐,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受众还是比较广泛的。这些影响有积极的方面,同时也有消极的、坏的影响,外来音乐作品大量进入中国,很多糟粕也顺便流入进来,可谓泥沙俱下。尤其是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阶段,其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很不稳定,容易受到音乐作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客观上,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音乐专业课程)就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客观要求必须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主观性上得到体现,使得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音乐专业课程)的主客观上达成统一。
(一)不断完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融入和对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融入和对接,要从形式和内涵两个方面入手。一般而言,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更为注重形式的表达,比如一首歌曲的曲式是什么样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歌唱或者演奏出来的方法是什么样的等等;而思政课更为注重歌曲的思想内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歌曲也都是强调歌曲在思政课事例中作用和意义,这两种表达都有各自的缺陷。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形式表达缺乏对歌曲本身内在精神的传播,得其形未得其神,思政课的内涵表达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能力表达不够生动和形象。
要达成形式层面和内涵层面的融合和对接,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授课之前达成统一,共享且共用统一的表达,比如共用一首或几首歌曲作为授课的目标(案例),在教学进度方面进行协调统一,逐步实现高效的对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负责解决形式层面的表达,思政课负责内涵层面的表达。音乐专业课程在形式层面表达的同时,渐进式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音乐作品内涵层面的表达,思政课教师也要配合音乐专业教师一定程度上阐释音乐的形式表达。换言之,就是做到双方授课内容的逐步相互融入,实现对音乐作品最真实的表达。比如歌曲《我的祖国》,是以上甘岭战役为背景的革命歌曲,仅仅从音乐专业教师的角度讲授这个歌曲的曲调、结构和演唱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介绍歌曲的意义和背景也是不够生动的,但如果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内,音乐专业教师能够讲解歌曲的曲调、结构和演唱方法,思政课教师能够基于此还能够介绍这首歌曲的相关背景、意义和革命精神的话,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师也可因此加深学生对该歌曲的理解和记忆,并开展更多相关歌曲的讲解。思政课教师也可基于此更多地讲解我国革命先烈浴血奋斗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弘扬中国革命道德,形成良性循环,达成1+1>2的教学效果。
(二)努力构建系统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体系。不断完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的融入和对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音乐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不断完善和不懈努力,但这个过程也是必然的过程,因为这是课程思政达成更好效果的必由之路。但是这个过程也仅仅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之路的初级阶段,构建系统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体系才是最终的目标。简言之,就是明确音乐专业课程教师所讲授课程的思政课目标,并在相应的目标内加强相关学习和训练,从而最大化实现目标。
音乐专业类的课程大多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体系有关联,还有部分音乐专业课程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有关联,事实上,构建系统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体系更为复杂。这就要求音乐专业课程教师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系统地学习相关思政课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相关内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习近平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5]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把握这些关键问题的导向,帮助其正确认识善恶美丑,建立正确的三观。
(三)鼓励和引导学生践行健康向上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实践模式。理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教育同样如此,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实践模式,从而切合课程思政的主旨。例如鼓励学生进行红歌的创作和演出,培养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挖掘革命歌曲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音乐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与思政课程的实践活动进行联动,产生更好的效果。总之,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育的过程,音乐专业教育都要注重课程思政的主旨,强调课程的意义,保证课程的导向,帮助学生识别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可以看出,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但这里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仅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包括所有的高校教师,所有的高校专业课教师。所以音乐专业课教师也有着做好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