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静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阜阳 236015)
教育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是衡量师范生能否合格胜任教师职业的重要指标。加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当代师范教育的必然趋势,理应朝着“知行合一”的思想维度迈进。当代的师范生教育应朝着求真知、探真理的方向进行课改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切实做好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工作。
“知”要在“行”的指导下不断丰富,脱离“行”单独进行“知”的扩充是不可取的。“知”对师范生的内涵发展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1]对师范教育知识结构科学化的更新可以从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校园文化为主要角度形成“知”的合力,运用多种举措提升师范生自我认知能力和文化涵养。
(一)优化课程内容。
1.“知”是全面的。就高师院校的知识性教学而言,主要是涉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技能课等。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助于师范生对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的把握。在高师的课程教学内容广度上要拓展与教学一线更密切相关的课程,中小学课程标准如解读、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小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使得师范生了解当前的教育特点。
2.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和引导。公共选修课程主要是以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为导向。高师院校要选调优秀的教师参与公选课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选派优秀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比如中文专业的学生选修历史、英语、体育等方面的课程,英语专业的同学选修古代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学习视野的扩大,知识结构的丰富,文化底蕴的积攒,不仅使师范生能熟悉各学科的知识,更能使师范生深入思考并灵活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这样可以提升师范生的科学文化综合素养,有助于内涵式教育培养人才模式创建。
(二)完善校园文化。
1.办学理念的彰显。校风、校训、校歌等是反映高师院校办学目标、办学价值取向的标志性文字表述;各项规章制度是体现高师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化。高师在教学楼宇、雕塑、文化走廊、宿舍楼橱窗等展示高师院校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将人才培养理念渗透到师范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师范生处处感受到身为师范生的特殊使命和奋斗方向。
2.加大对优秀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宣传。高师院校可以运用文字橱窗或者校园广播等形式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高尚师德师风用多种形式展示。优秀的教师是师范生敬仰和崇拜的对象,展示他们的风采会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坚信自己的专业是人生最理想的选择,在思想层面领悟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3.规范校园网站的监管。校园网是学校的各种信息对内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师范生灵活把握学校的微信APP、学校网课平台等官网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师范教育的大政方针、学校新近发生的大事、师范生的就业方向和前景,熟知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导向和学生活动的差异等,不断完善自己对教师行业的多维认知。
(三)规范指导教师队伍。现今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是否科学配比是师范生实践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上采用导师制,以辅助课堂教学、深入指导师范生学习和思想为目的,选择德、勤、能都相对优秀的教师加入导师队伍,一般一位导师负责几位同学,便于交流和记录师范生的成长点滴,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可以快速挖掘师范生的个人潜能,也可以及时补缺补差,提升师范生的学习、教科研、实践能力等。[2]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师院校的导师属于校内的指导教师,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发展还需要他们认识和感悟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岗位,需要学习教育教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成果。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和地方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室形成合力,协调中小学一线的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研员配合校内导师,构成校内外的“三重导师制”,辅导师范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教科研能力,促成师范生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成长,达到“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
(一)改善实践课程建设。
1.适当增加实践专题课程。课程是为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而设置,高师院校根据师范生的发展将课程围绕理论、技能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设置,构建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教学技能培养为支撑、教学实践能力生成为靶向的课程体系。
首先,理论课程是基础。师范生广博的知识拥有量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基石,学校主要是通过专业理论课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理论课的课时量要和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协调,两者不可偏颇,形成齐头并进的教学氛围。
其次,高师院校增加一些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课程课时量,促使师范生主动了解中下学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比如在教学论的课程中,教师适当地鼓励学生多次练习教案撰写、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学案例模拟分析等,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可结合学生的成果,调动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主动去探究自己对中小学课程分析获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逐渐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思维和习惯。
再次,实践比赛的有效开展。高师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师范生在校的课余时间举行一些实践比赛,如校内定期开展说课、讲课、课件制作比赛、微课比赛、辩论赛、粉笔字比赛等,比赛可以展示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增加自信心;可以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促进师范生互相学习,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院校层面可以通过比赛,分析师范生实践技能的优劣以调整教学内容,也可以发现优势人才进一步培养参加高层次的教学比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标。
2.优化教学实习和见习。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师范生结合本专业课程,观摩实际课堂教学,了解中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等,获取各种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经验,学会与同行教学对话,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全方位进行科学研究。就当今高师院校的教学实际而言,仅仅有集中实习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师范生的现实需要对接教师资格考试和就业等综合技能要求,加强校内外的教学技能训练。
具体来说,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见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院校的组织协调下,在校内对所见习的对象有一定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由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分队指导师范生深入到一线中小学实习基地观摩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并在结束见习时进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提交观摩心得。师范生通过校内网络观摩课程和校外实地听课及课后反思,逐渐将观摩获取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经过教师点拨和自我感悟内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理念中,为形成个性化、创作型的教学思维做好准备。
其二,教学研习。这个过程是高师院校为了提升师范生的教学研究能力而设置的培养内容。要求师范生熟悉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程序及基本内容,在校内外指导教师或者专家专题讲座的引导启发下,选择一个与自己的专业相关的主题进行思考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一个师范生、也可以是团队,通过实践教育促使师范生扩大教育视野、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
其三,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是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的关键实现阶段。高师院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突出其重要性和规范性,将师范生安排到本地区的实践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校内外的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课前准备、实地上课、课后交流、反思提升等规范指导活动。此外教育实习还包括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利用暑假参加当地的农村支教和课后辅导等。师范生要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思考实践的精髓,构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实现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检验,增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规范实践技能指导。教师的规范指导是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采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为合作者和服务者,使得师范生在参与和合作中迸发出智慧的光芒。同时教师要研究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与相关教师合作做课题研究,探讨与时俱进的实践技能指导的方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加强师范生实践技能的针对性和目标性的指导。师范生往往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无法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模拟课堂的训练,一般是将学生分组安排给指导教师,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反馈,并按照规定做好学生实训的记录和指导记录。
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是规范师范生的实践技能的指导的重要的内容。学校应协调加强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联系和学习的频率,将一线教师引入学校的实训室现场指导学生或者让学生观摩一线教师的优质课,边听课边学习,之后及时进行评价和反思。
师范生的教育弊病是知先行后,而知先行后极易造成“知”而不能“行”的后果,这是师范生技能素养培养和提升的最大障碍。此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所昭示的精神维度感召和支持着现代师范教育。
“知”与“行”是一体的,是师范生求学过程中两个紧紧相扣的逻辑环节。师范生要在刻苦求取真知后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规划未来职业,清楚当前社会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实训中,明确教师角色的转变,勇于反思自我,在实践中锤炼责任意识,科学定位自己和学生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师是权威者的高高在上的状态,以谦逊的态度把握学情、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实训,及时反思,在知行交融中传播文化知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师范生培养教育之源,对师范生的专业文化教育和实践课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3]高职师范生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身份和使命具有双重性,既是学生又是未来教师。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角色的定位融合了未来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为一体实施教学行为,拓展了高职师范生教学实践体系的崭新思路和和全过程实践的探索,形成高职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有效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