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志 刘 丛 葛鑫磊
(1.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渤海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辽宁锦州 121013)
(一)明理功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要学史明理,“理不明,则学不深、行不远”,足见明理的重要性。高校进行“四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原理、明真理、明道理。明原理就是高校在“四史”教育中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原理如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指导中国在实践中取得胜利,有助于学生自觉运用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明真理就是高校在“四史”教育中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什么是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了解我们坚持真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有助于真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自古中国人就重视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理,明道理就是高校在“四史”教育中引领学生真正明白“四史”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道理,明白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明白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明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助于学生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四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记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指导中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如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造性发展,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吸取历史教训,掌握历史规律。
(二)增信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正是党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才能在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中摘取胜利的果实。
“四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深入学习标杆树榜样的英雄事迹,铭记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的牺牲;有利于大学生把学习到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熔铸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使其真正成为担得起国家重担的时代新人。“四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四史”不仅为我们提供成功经验,还提供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坚守本心的清醒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如果不懂得历史,缺乏对事情的判断力,容易掉入不法分子布下的“陷阱”。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感悟英雄人物的精神,还原历史的真相,使得大学生自觉抵制并批判错误思潮。大学生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大学生也应像先辈那样立下为信仰奋斗终身的志向。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不忘初心,不负青春,积极投身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实践中去。
(三)崇德功能。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学史崇德视为一种精神动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涵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让这种精神动力推动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学“四史”明大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于大学生而言,明大德就是要对党忠诚,热爱国家。在“四史”教育中大学生认识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杨靖宇为了牵制日本关东军,配合关内抗战,用满腹棉絮、草根践行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彰显了革命先辈忠党爱国的大德。学“四史”守公德。对于大学生而言,守公德就是要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在“四史”教育中大学生结识了“扶贫之花”黄文秀,黄文秀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无私奉献、服务人民的公德,她的青春像鲜艳的花朵,在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上灿烂绽放。学“四史”严私德。对于大学生而言,严私德就是严于律己、克己自省。朱德的“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家风及周恩来的“十条家规”都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的私德,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品德是我们要具备的,并且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德传承下去,做到知行合一。
(四)力行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落脚点,要将学史获得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更好地用理论自觉指导实践自觉。
做立大志的时代新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高校进行“四史”教育,鼓励学生立志到西部、到基层挥洒青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明大德的道德标兵。“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用自己的言行维护国家的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成大才的创新达人。“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扛起国家创新创造的大旗,为推动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献计献策。做勇担大任的奉献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高校进行“四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强化为民服务、奉献他人的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讲好“四史”故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依据大纲、教材,在思政课中用好‘四史’故事资料”。[1]为了把讲故事这一教学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在课堂上不仅要选好“四史”故事,更要讲好“四史”故事。
选好故事,提高抬头率。好的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要我学”变为“我想学”,进而提高学生上课的抬头率。教师要根据故事是否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是否契合教学内容以及故事是否具有启迪性三个维度来选好故事。首先,选择的故事要符合大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未成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既要选择那些道理深刻且震撼人心的伟人故事,同时也要选择一些平凡且动人的生活故事,让学生明白能为国家做出奉献的不止伟人,普通人也可以,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着眼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律观等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内容契合的红色故事、改革故事、新时代故事,用故事展现的政治观、道德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用故事传递的世界观、人生观引领学生的前进方向。最后,故事选择要能够启迪学生心灵,选择能够唱响主旋律、镌刻红色记忆的“四史”故事,有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选择能够展现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四史”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四史”故事不仅入耳入脑更要入心。
讲好故事,提高点头率。从“我想听”变为“我能讲”,教师既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困惑的问题,讲好“四史”故事解答学生疑惑,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关注的事件、人物查找相关的“四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老师、同学听,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善用故事讲理论。课堂上讲“四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传道授业,讲清楚理论知识,讲明白道德修养,这既是讲故事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要找准故事与理论的契合点解读故事的深刻含义,理论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对每个理论知识有透彻的理解,知道哪些知识点可以结合“四史”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同时“四史”故事集合了人物、情节、环境等多个要素,教师还要从故事中找出与教学内容最契合的点,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解读、诠释,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问题,学会反思。其次,学生要学会用故事表达情感。大学生讲“四史”故事最终目的是讲清楚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因此,大学生要找准故事与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契合点解读故事。引导学生动情地讲述优秀的“四史”故事引起情感共鸣,让大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到不同年代的青年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祖国的寸土山河、守护人民幸福生活,更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故事中学会担当时代责任,将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
(二)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拓展育人渠道。高校“四史”教育不仅要理论育人,还要实践育人,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生动丰富的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功能”。[2]
挖掘红色资源,拓展育人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英雄史,是具有资政育人功能的历史遗存。”高校联合地方红色纪念馆或者相关遗址打造“红色实践课堂”,用大学生的亲身实践丰富理论知识,用大学生的实践经历感悟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利用782处革命遗址、22个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联合建立高校红色实践基地,拓展育人渠道。在实践教学中提升理论认识,在红色基地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感悟到红色精神的真谛,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挖掘节日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一方面,以历史事件纪念日为节点组织学生参加汇报演出。如,组织学生表演以英雄人物为原型的话剧;组织学生演奏音乐家为战争年代、建设时期和改革岁月谱写的动人乐曲;组织学生朗诵文学家抒发革命激情、表达革命决心的诗歌。另一方面,利用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追思革命烈士,学校所在地有烈士陵园的高校还可以组织烈士陵园追思活动,听讲解员解说或者选拔学生志愿者为师生讲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建党节组织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国庆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让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爱国诗词。以历史事件纪念日为节点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爱国爱党教育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润物无声。因此,高校师生要不断挖掘节日的价值内涵,借助历史事件纪念日节点更好地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打造网络课堂,构建“四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助力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要打造“四史”教育网络课堂,构建“四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良莠不齐的互联网洪流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打造“四史”教育网络课堂。首先,教师以直播的形式开展线上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线上直播“四史”知识,对线下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升华,打破之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线下课堂的时空界限。其次,高校举办主题教育活动。高校举办“云端学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利用云端“四史”思政大课、云端“四史”知识竞赛、云端“四史”大讲堂等把“四史”知识讲清楚,讲透彻,运用腾讯会议、微信、QQ等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互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设置“知识自测”反馈环节,让学生时常进行“四史”知识自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最后,高校创建“四史”教育网络专栏。鼓励大学生自主制作与“四史“教育有关的微视频、微党课,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放在专栏中供师生学习,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网络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发挥“四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构建“四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网络平台,如学校的官网、“两微一端一抖一号”、超星智慧教学平台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四史”教育的音频资料、文本资料,为大学生接受“四史”教育提供便利;高校也可以推送校外网站发布的优质资源,如人民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构建立体化多维度教育平台,使大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四史”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