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知教学”思想的幼儿园数学游戏策略初探

2022-03-18 07:43:08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木棒小棒

李 征

(大连市西岗区招生办公室,辽宁 大连 116021)

所谓“情·知教学”,就是将“情”(情性心理)与“知”(认知心理)自觉统一起来的教学,它是冷冉先生提出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情·知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其过程包含着教学生会学、教学生爱学和教学生学会三个层面的意义。“情·知教学”的实施策略是“立体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以及“纵横连锁反应”。[1]“情·知教学”虽然没有提到幼儿学习,但这一教学思想同样适用于幼儿园教学。近年来,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认为基于“情·知教学”思想的幼儿园数学游戏活动,可以运用“活动、交流、引领”三种策略。

一、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我们主张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因为活动与幼儿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3-6岁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离开具体的动作就不能产生思维活动。幼儿的数学概念学习是一种后天的学习和建构,这种学习依赖于大量感性经验和对自己操作经验的反思。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能够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冷冉先生指出,首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动脑、动手,发挥主体性,因为没有参与,就谈不上“主体”。幼儿参与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脑动手积累感性经验,能够获得相关的数学认知。同时,幼儿参与活动还能够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幼儿在多种活动中,将新经验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建构新知以解决新情境下的具体问题,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我们应该着力做好以下两点。

1.将教学目标隐含在活动中

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活动的玩法和规则中,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例如,中班《比较粗细》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找朋友》的玩法是教师和幼儿手中分别持有两根粗细不同的小木棒,他们围成圆圈边走边一起说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我的朋友在哪里?”这时,教师举起一根木棒,小朋友要迅速举起和教师一样粗细的小木棒并说:“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用小木棒去跟教师的小木棒碰一碰。活动规则是:举起的木棒要和教师的木棒粗细一样,而且动作要快。在这个活动中,隐含着本课“区分小棒粗细、会正确表达粗细”的教学目标。第二个活动《看谁赢得多》的玩法是每名幼儿拿4根不同粗细的小棒,两人一组进行比赛,说“一二三”的同时,一只手从藏在背后的4根小棒中拿出1根,两人比较木棒的粗细,粗的把细的那根吃掉了(第二轮是细的那根吃掉粗的)。最后数一数每人的小棒数,数量多的赢。活动规则是:一次每人拿出一根小棒,粗的(或细的)赢。在这个活动中,隐含着本课“能进行粗细比较”的教学目标。第三个活动《排排队》的玩法是每名幼儿拿到4根不同粗细的木棒,请幼儿按照粗细给木棒排队。活动规则是要说出排队方法和怎样排更快。在这个活动中,隐含着“给4个小棒按规律排序”的教学目标。三次活动紧紧围绕《比较粗细》一课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让幼儿在理解粗细的意义、学习比较粗细的方法和解决粗细排序问题中,建构起粗细概念,为以后理解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积累大量感性认识。

2.精心设计活动中的学习材料

幼儿是在摆弄、操作学习材料中进行感知学习的。学习材料是幼儿获得数学概念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媒介。幼儿操作学习材料的过程,就是将数学概念从理性层面转变成感性层面的过程。学习材料是否有效,我们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看是否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获得;二看材料提供是否有趣味性、安全性,易于幼儿操作并易于幼儿表达。

学习材料有助于幼儿获得核心经验。核心经验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经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必须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这些经验。例如:中班《比较粗细》三次活动都用到了小木棒,教师在小木棒的提供上是非常有设计的。首先,为了突出木棒的粗细属性,要比较的木棒高度一样。教师第一次提供的两根木棒高度都是20厘米,直径分别是6厘米和3厘米。幼儿抓握这两根木棒时,对粗细产生了明显感觉。这帮助幼儿获得了通过触摸觉来区分粗细的核心经验。教师第二次提供的4根小木棒高度都是10厘米,直径分别是1.2厘米、1厘米、0.8厘米和0.6厘米,这样的木棒方便幼儿一只手握住4根小棒,但木棒之间粗细差异仅仅在0.2厘米,幼儿难以通过目测来判断谁粗谁细,所以他们就想办法将两根木棒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幼儿将两根木棒的一端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幼儿用垒高的方法把两根木棒放在一起,他们获得了“重叠后圆形能露出来的那根是粗的,圆形看不到了那根是细的”的核心经验。教师第三次提供的4根小木棒高度都是20厘米,直径分别是30厘米、25厘米、20厘米、15厘米,幼儿在进行比较之后进行排序,他们获得了可以从粗到细排序,也可以从细到粗排序的核心经验。10根不同粗细的小棒有效地帮助幼儿建构了粗细概念。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有助于幼儿持续参与活动。幼儿园数学游戏中教师往往会自制一些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学习材料。例如:大班《5的加法》中《快乐自助餐》活动,教师用超轻黏土精心制作了5以内数量的水果和食物,请幼儿每人自选两盘食物(水果),让它们的数量合起来是5。幼儿有的拿1个甜甜圈和4个甜甜圈;有的拿2个苹果和3个苹果;有的拿3个煎蛋和2个煎蛋;还有的拿4个鸭梨和1个鸭梨。这些学习材料不仅安全而且形象逼真,让幼儿爱不释手,帮助幼儿充满兴趣地学习5的加法。

学习材料还要便于幼儿操作和表达。便于幼儿操作一是指学习材料的大小要适宜;二是指数量能满足每个幼儿操作的需要。便于幼儿表达是指材料是幼儿熟悉的、能说出名称的物品,这样幼儿在表达时能准确说出操作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例如,木棒排序活动中,为了方便幼儿表达,教师给4根木棒做了红黄蓝绿四色标记,幼儿在完成排序操作后,就能表达出“蓝色小棒最粗放在最前面,黄色小棒最细放在最后面,红色的比较粗放在第二个,绿色的比较细放在第三个”。

二、让幼儿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同步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机会越多,思维的含量越大;思维含量大了,学习效益当然就会增加。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数学交流”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数学认知是个体内部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则是内部思维的外部体现,同时也对内部思维起到梳理、修正和强化的作用。让幼儿在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

1.教幼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与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紧密相连。用语言来识别和描述数学经验和认知结论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建构。例如:学习序数时教师要教会幼儿使用“第几”表达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幼儿说:“小猴子住在第5座房子里。”学习量的比较时,要教会幼儿使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对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等不同量的区分。幼儿说:“蓝色的本子最厚,红色的本子最薄。”在比较数量关系时会表达比较的结果,如在比较4和5两数大小时,幼儿说:“5比4多1,4比5少1;4添上1是5,5拿掉1是4。”

2.给幼儿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

“立体结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因为“十次说教不如一次表现”。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交流就是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了,获得成功快乐的感受就增强了,就能促进情·知交融,使课堂达到情·知共生的最好局面。

(1)教师应该在活动后组织幼儿交流。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借助对学习材料的操作,发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后,幼儿都有一种要表达的心理倾向,组织交流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幼儿每一次活动后,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交流。例如:大班《认识相邻数》第一个活动《小汽车加油》,教师在加油卡上画出了3排、每排10个小方格,其中中间排粘贴好了6-9个不同的小正方形(用一个小正方形代表一格油),请幼儿先数一数已经有几格油,然后在它的上一排,加比它少1格的油;在它的下一排,加比它多1格的油。目的是让幼儿感知一个数与它的相邻数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教师提问:“你的加油卡上有几格油?你分别加了几格油?”幼儿说:“我原本有6格油,我在它的上面加了5格油,因为5比6少1,我在它的下面加了7格油,因为7比6多1。”在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中得出结论:6的相邻数是5和7;7的相邻数是6和8;8的相邻数是7和9;9的相邻数是8和10。再如:大班《认识单双数》,教师设计了《小动物找朋友》活动,请幼儿用圈起来的方式将两个小动物圈在一起,看看有什么发现。幼儿说:“我发现1没有朋友;5当中也有1个小动物没有找到朋友。”教师继续追问:“除了1和5,还有哪些数字中有小动物没有找到朋友?”有的幼儿说:“3、7、9这三个数字中,都有1只小动物是单出来没有朋友的。”有的幼儿说:“我发现2和4里的小动物都找到朋友了”。还有的幼儿说:“6和8还有10这三个数里的小动物都找到朋友了”。这样,教师和幼儿一起梳理出10以内数中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为幼儿学习两个两个按群计数打下基础。

(2)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认知冲突中交流。为了巩固数学认知,有时教师会有意识地设置两难情境,给幼儿质疑的机会,让幼儿在认知冲突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中班《比较高矮》,教师出示第一张PPT:两只长颈鹿比个子,长颈鹿的身体被遮挡着只露出脖子和头,幼儿发现长颈鹿姐姐高,弟弟矮。第二张PPT:长颈鹿露出了被遮挡的部分,姐姐站在凳子上,弟弟站在地面上。教师让幼儿讨论,到底谁高谁矮,为什么?幼儿发现姐姐站在凳子上,凳子有高度,不能算作姐姐的个子。有的幼儿说:“比个子要站在一起,要么都站在地上,要么都站在同一个凳子上。”通过讨论幼儿得出结论:要比较的物体必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出的结果才是准确的。第三张PPT:两只长颈鹿都站在地面上,原来是弟弟高,姐姐矮。这样的讨论与验证,不仅有助于幼儿及时反馈和深化原有认知,而且培养了倾听、接纳他人观点的习惯,使最终得到的数学认知更加牢固。

三、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中学习数学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事物认识方法的掌握都十分有限,特别是数学内容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这又让幼儿不会主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数学游戏中,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是与幼儿交流的对话者,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者。在强调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必须要很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教师的引领。

1.通过积极的情绪引领

冷冉曾特别指出,“课堂要有疑问,有惊讶,有迷茫,有争议,有笑声,而且以愉快为基调”。幼儿的数学游戏十分强调情绪情感对幼儿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游戏中,教师在幼儿发现问题时,表现出和幼儿一样的“疑问”;在幼儿思考问题时,表现出对幼儿找到答案的“期待”;在幼儿交流时,表现出对幼儿的“赞赏”,在听到幼儿说出结论时表现出“惊喜”。这样一些与师幼互动情境相适宜的情绪情感,能助推幼儿对学习内容持续的兴趣和探究动力。这就是心理学说的“以情激情”。

2.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引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提问是数学活动的灵魂,是师幼互动的主要桥梁。冷冉先生说:“要使学生学会提问。”试想教师如果不会提问,又怎么能教会幼儿提问呢?那教师应该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

(1)提问要帮助幼儿获得数学知识。例如大班《数字排序》,教师请出10名幼儿,给幼儿戴上帽子,然后将1-10数字卡片插在帽子上。小朋友只能用眼睛看,但不能说话。教师提出问题:“请小朋友迅速按照从1到10的顺序排好队,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自己是数字几的?你为什么站在这里?”这个活动,幼儿要观察并记住别人帽子上的数字,然后排除这些已有的数字,准确判断自己是数字几,再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幼儿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掌握10以内数字的大小与位置关系,学会数字排序。

(2)提问要帮助幼儿寻找学习方法。幼儿数学学习不能止于知识学习,而应该是促进方法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数学游戏要着眼于促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例如,学习加法不满足于计算结果正确,而是让幼儿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算的。例如,大班《10的加法》一课,当提问“2+8=?”时,幼儿回答“2+8=10”,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幼儿可能回答:“我是用顺数的方法算的,我从8开始继续顺数2个数就是10。”教师可以面向全班幼儿继续追问:“为什么从8开始数,而不是从2开始数?”通过这样连续的提问,教师和幼儿共同梳理出“8比2大,从大数开始数,数的少不容易出错,算得既快又准确”的规律。

3.通过积极的回应引领

回应是师幼互动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多媒体展示、重复理答、追问都是有效的回应方式,幼儿正是在教师的这些回应中,不断补充、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提升和发展。

教师在提问之后,要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的回应。回应要建立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将幼儿零散的片面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建构。比如采用多媒体技术,提前针对本课的核心经验制作PPT,在幼儿回答问题之后,顺应幼儿答案对核心经验做一个动画展示,帮助幼儿看得更清楚。对幼儿回答给予重复理答,既让回答问题的幼儿受到鼓励,又让全班幼儿听清问题的答案。追问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对问题的回答更加完整,思维更有逻辑性。

实践表明,实施了“活动、交流、引领”三种策略以来,数学课堂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明显活跃起来,数学学习更加快乐了。我们将继续结合冷冉先生的“情·知教学”思想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努力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思想在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木棒小棒
巧移木棒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创造(2023年9期)2023-10-10 12:37:26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民族翻译(2021年4期)2021-10-29 09:39:02
挑木棒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挑小木棒(节选)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聪明的木棒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