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方略

2022-03-18 07:34亓俊忠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办学育人

亓俊忠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近年来,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发布以来,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貌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一批“双高”建设学校,新生录取分数超过普通本科线,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同时,以部省共建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但是,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依然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和财政部已公布了197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愿景,关键在于建设,必须跳出示范校时常规建设思路的限制,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关键,引领带动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形成职业教育类型体系。

一、发展模式创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基础,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创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诉求。

(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面向人人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其核心特征受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内在使命变化的深刻影响。随着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等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德国推出了“工业4.0”,美国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产业转型升级将推动产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从模仿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从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转变。“职教20条”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可见,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新要求就是要构建起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破学校原有的发展定式,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职教20条”确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双轨制”框架定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形成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发展模式,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增值”,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赋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刻不容缓。职业教育要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堵点等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创新发展模式,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满足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需求,不仅需要各个学制层面的职业教育,而且需要把各个层面的职业教育衔接起来的纽带,即职教高考制度。“职教20条”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依托职教高考制度,在国家层面制定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实施方案,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使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衔接起来,使任何职校生都可以通过统一考试进入任何职业学校的任何专业。“职教高考”制度、高职百万扩招等使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多元化、学习需求多元化、发展方向多样化,急需在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原有人才培养定式,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为学生根据兴趣和禀赋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成长渠道。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遵循

我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比,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模式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同时,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实现“三个转变”。

(一)建设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坚持转型发展

转型是“职教20条”的关键词,建设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和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受计划经济影响,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实行政府办学或国有企业办学。随着国家所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出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政府的职能由注重“办”职业教育转向“管理与服务”。学校要坚持在办学主体上多元化,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都可以办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上多元化,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实行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在投资机制上多元化,坚持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社会捐赠、民间资本投资等相结合,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二)坚持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就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坚持提质增效方向,把提高质量始终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满足经济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要支撑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系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治理效能;要落实“三教”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实现“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三)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特征,坚持特色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既突显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整合、重构三大特征[1],职业教育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意味着范式的变化[2]。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双轨制”框架下,要坚持办学方向类型化,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培养定位类型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学模式类型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治理体系类型化,政府主导、多元治理;人才培养过程类型化,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育人机制类型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最终实现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三、“双高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策略

“双高计划”是落实“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双高计划”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和“高水平”的特征,用发展性的理念指导建设全过程,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达到建设中国职教高地的目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多元竞合”治理体系

加速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是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切入口。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经济成份多元化、所有制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特征,“双高计划”提出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各学校要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突破诱导式改革的限制,从办学体制机制入手实行倒逼式改革,真正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3]从政府层面,着眼于多元治理的规划、制度、保障等方面,完善办学标准,构建多元化办学的制度框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产权制度,促进多元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切实落实统筹管理的职责,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健全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基本的政策环境,形成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从学校层面,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走多种形式办学之路,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推进混合所有制、股份制改革,在学校外部,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教学工坊、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实体化运作,实现社会多元投资、校企双元育人、“共赢共生”;在学校内部,将建设产业学院上升为全校战略,以产业学院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体系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最根本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坚持德技并修,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发挥好育人主阵地作用,担负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和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熔炉,学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使每个学生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主动担负起国家未来、民族希望的重任,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学校要不断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制定相关标准,形成“双元”育人新格局,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深度合作关系,实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注重技能传承。第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围绕创新创业,处理好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相互支撑的关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全过程,注重教育实效,通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把提高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三)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构建职业教育跨界融合新生态

职业教育要构建起跨界融合的新生态,就要坚持合作共赢,深入推进学校与政府各部门和行业企业在资金、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的整合。首先,要整合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平台,打造政府—地方—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命运共同体,学校与企业、社会相互开放,创新“融合办学、融合育人、融合就业、融合发展”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其次,完善产教融合标准,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制度框架,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制度的保障,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地落实,采用多种办学模式延展产教融合链条。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深入研究国外成熟国家资历框架成功经验,加以本土化尝试、调整和完善[5],健全标准开发与动态更新机制,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四)创新高水平教师建设模式,打造结构化的“工匠之师”团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教师要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以学生为中心,勇于挑起思政担,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日常、做到每个学生。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远大抱负,全面提高政治素质。把提高职业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做好新时代的“工匠之师”。其次,把着力点放在建设结构化的教师团队,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教师的选聘、编制、管理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推动教师来源多元化;聚焦不同的发展方向,优化“双师”队伍结构,形成错位发展、各有所长,实现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培养产业大师,从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技术应用与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重点关注科技攻关、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开发、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打造产业领军人物。

(五)创新技术服务模式,推进“产学研用创”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是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是高职学校的重点任务。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技术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全国近四分之三的高职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在100万元以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双高计划”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导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推进“产学研用创”融合发展,提高服务发展水平。第一,坚持服务与研究融合发展,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洞悉行业企业发展态势,针对行业企业创新需求,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立健全与企业共同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机制。第二,坚持技术技能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教师到生产一线,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为行业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要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内容中去,引领产业发展。

(六)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全方位融合

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6]职业教育跨界性的特征决定了专业群组建和布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系统论中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表征为专业群与产业的吻合度,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系统论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表征为群内各专业要形成有机整体,在共同的行业背景下,各专业有序搭配、排列和融合,合力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中之重。从政府层面,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分行业制定专业布局规划,建立产业数据发布平台,深入跟踪产业发展、研究各行业职业人才需求,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引导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精准对接与融合。从学校层面,要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引领学校特色发展。陈宝生部长指出,职业教育要推动向深度发展,学校是龙头,产业是基础,要把专业建立在产业链、需求链上。跟随产业发展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是高职教育增值赋能的必由之路,是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要求,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主动诉求。高职学校要下好专业群建设的先手棋,适应产业链和多产业领域跨界融合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学校的优势,办出学校的特色,提高双高建设学校的办学灵活性。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办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