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王君君,张林国,束海星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2.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是指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作用,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及长久之策。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1]。”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支持职业学校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多方面开展合作[2]。”虽然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理论层面支持政策良多,但在实践层面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仍存在诸多难题。对于企业如何参与以及多大程度上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做出理性的考量,平衡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这是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针对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现实情况,梳理当前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多种形式,探究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相应的策略,推进企业更好地服务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
“科斯定理”对于企业性质的经典界定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其功能在于节约市场定价的成本,即交易费用,而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客观上是其降低交易费用的利益最大化途径[3]。归根结底,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在于利益的获取,其参与形式与企业从中获得的收益紧密相关,获得收益越大,其参与意愿越强,参与形式呈现整体化。从宏观层面来看,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形式有三种,即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企业内部职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
1.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鼓励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学校,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教师实践岗位。政策上的支持给予企业投身职业教育办学的机会,企业凭借自身资源优势,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为社会开展职业教育服务。企业独立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职业教育公办院校在面对庞大的教育需求时体量不足的问题,并且在办学上更具灵活性,在战略愿景上与市场需求更加贴合。例如,民生教育集团创办的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葛洲坝集团公司主办的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等。
2.企业内部职业教育培训。企业旨在提升员工的技术技能,通过自办内部机构对企业职工进行在职培训,通过灵活、精英化的小班教学,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本质量。企业内部职业教育培训,因需而动,因时而变,根据企业职工的具体岗位要求,设定不同类别的培训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生产有益结合,促使企业职工成长为更加贴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培训工作室;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举办的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班等。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这一直是从传统的学徒制到现代职业学校的出现以来的主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与具体要求[4],贯穿职业教育发展的始终企业与职业院校合力组建合作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无缝对接。主要的形式有订单培养、联合培训、资源技术共享等,全面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共赢。
企业作为独立性的市场经济主体,与职业院校既有合作和依存的关系,也是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5],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内生动力的企业,往往更愿意选择投入少、时间短、见效快的合作形式,其微观层面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按需投资、按需合作,各取所得,通过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专业需求,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育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保证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的一致性,将产业需求适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以企业优势带动学校劣势,不断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双向输送,以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2.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组建特定班级,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定向就业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6]。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予以制度化,培养的人才贴合产业发展需求,缓解学校的就业压力,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个性化。同时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需求量大,招聘员工成本过高的现状,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能解决企业招工难、成本高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员工素质内涵的提升,节省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成本支出,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
3.为教师或学生提供实践或实习机会。以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动因的企业,其更愿意选择的形式可能为接受教师或学生顶岗实习,为教师或学生提供实践或实习机会。这一过程时间短、成效快、成本低,不仅可以获得政府及职业院校的政策上、财政上的支持,教师或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劳动成果,还可以收获良好的社会评价及企业荣誉。企业只需提供场地及技术指导,成本收益大于企业的支出。
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是经济行为,价值回报就是其经济行为考量的标尺。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生产,简单的盈亏计算并不能够体现出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所带来的价值回报。虽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样,但企业的价值回报失衡,直接导致二者之间黏性不足。企业的价值回报失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利益诉求难以达成共识。企业与学校始终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企业以赢利为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学校以育人为本,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7]。职业院校教育的公益性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存在较大差距,双方的利益诉求难以统一。二是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流动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最直接的联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但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及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柱力量,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及流动性,学校与企业信息难以共享,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人才培养不同于技术、设备、资金等具有从属性的资源,作为自由人,个人选择、自主择业产生的人才流动性,是企业难以掌控的风险之一,所以企业在对人才培养进行投资时,往往不愿意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入手。人力资源的不可控性以及企业所要付出的培养成本、承担的培养风险,都在一定层度上弱化了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黏性。三是职教市场与商品市场的代沟。职教市场不同于由市场经济主导的商品市场,职教市场拥有公平的社会意义和育人的价值取向。企业的本质是以盈利为主,在职教市场上,企业的营利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企业进入到职业教育领域,将会受到更严格的“市场规则”约束,企业提供的职教服务将受到消费者更严格的筛选。所以,在进入职教领域前,企业持观望态度,并进行分析权衡职教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区别,再决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目前而言,社会群体对国家政府举办的职业教育的信任更充足,对于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持有一种观望态度。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处于难以认同的状态,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定位衔接不畅,职业院校与企业在某些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促使有意愿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企业望而却步。其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范程度不够。主要表现是企业开展的实习实训往往偏向于可有可无的岗位,学生难以学到有用的技能知识,实习的学生大多参与流水线的工作。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企业员工的技术操作要求比较低,于是一些企业出于利己主义的考虑,将实习学生作为本企业短时间的廉价劳动力,实则违背了教育的育人本质。
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是一个具有长期性且不断磨合的过程,企业对于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相对生疏,不可照搬参与普通职业教育的老方法。如何推陈出新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如何将自身优势运用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中去?如何从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都是企业在参与办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虽然政府目前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但都是处于宏观政策性指导,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难以聚焦,可能导致企业在办学中遭受风险与损失,缺乏相对细化的具体措施。所谓政策上的细化不仅包括具体的行动上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认知与实践层面上的具体指导。在企业的认知层面提供具体且细化的政策指导,有利于企业打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积极参与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中去。其次,对企业的权益难以保障。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来看,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确承受了较大风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也惧怕经济成本受损以及外部环境缺失,如企业决策风险、设施设备受损、核心技术泄露、人才流失、顶岗实习学生人身安全、政府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等[8]。对于学校而言,有来自政府财政的支持和政府制度的正向激励,但企业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增强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黏性,有利于消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障碍”,使其愿意参与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中去。一是增添人才培养之间的黏性。在人力资源供需结构不平衡、供需质量不匹配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将会作为企业与职业教育的粘合剂,坚持服务服从于产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技能技术对标岗位能力,教学过程对标生产流程,与企业行业职业能力不断发展相匹配,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二是加强校企之间情感共鸣。校企双方定期举办促进交流会,加深校企合作深度与维度,以企促教,以校利企,平衡校企之间的利益诉求。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产业教授的形式,邀请企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高级人才担任学院专业领头人,参与研究学院的发展决策,为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9]。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的师资,又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有助于增强校企之间的情感共鸣。三是构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对所有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企业应建立以政府为指导,院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分层分类阶梯式管理,对于表现突出且有贡献的企业,授予荣誉称号及给予经济性奖励。加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监督,剔除违法违规行为,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使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企业高度参与学校办学,与湖北兴发集团共建兴发学院,创新实践了“三段、四元、五化”办学模式。三段即三个阶段递交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四元即政校行企高度融合,协同办学;五化即文化全程化、课程项目化、教学团队化、内容岗位化以及就业订单化。通过多举措治理,增强了学校与本土企业的合作黏性,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教师即技师、教学即生产、竞赛即培训”的融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参与办学的基础是获得收益,政行校企形成合力,激发企业的参与动力,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的层次与质量。首先,政府统筹规划,给予规范指导,明确相关单位的权责利,理顺校企合作的关系。政府应在顶层设计上对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行指挥引导,同时应鼓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实际的办学中进行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文件,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权利,避免缺乏权利的责任或者缺乏责任的权利,同时联合院校举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培训班”,立足区域办专业,立足专业办产业,立足产业办特色[10],以此来指导企业参与。筛选“标杆企业”进行研究宣传,供其他企业参考学习。其次,职业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整合多方利益主体参与资源,发挥纽带与协调作用,形成校企双方育人合力。企业与院校作为企业参与办学的两大主体,单独一方的思路可能具有片面性,主动积极地对企业进行引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有利于企业在院校的引导下实现高质量的参与。最后,加强与行业沟通交流,通过行业规范公约或者合同,规范企业办学行为,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需要全社会共同的理解与支持,要发挥行业和媒体的功能,逐步建立普适价值观和提高企业成熟度[11]。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完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教育”,使企业能安心参与办学,使家长学生放心学习,使院校更充分地完成其育人的使命。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企业在其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开始关注企业应获得的权利。一是对企业的正向激励与保障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在金融、财政、土地及信用激励上,结合本地发展实际,选取易操作、易落实的政策点予以先行先试。在正向激励的同时,打出保障企业权益、避免企业因风险而退缩的反向保障组合拳,使企业在办学中,能真正放开手脚,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其次,对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进行补贴,肯定企业参与过程中投入成本和劳动价值。为了促进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有必要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成本分担机制,其中政府进行经费资助、经费补贴等是能够较快见效的方式。在实施经费资助或补贴时,由于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在校企合作交易费用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政府尤其要对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进行补贴,以此来为企业分担一部分交易费用[12]。只有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引导众多企业切实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也唯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诉求,才能真正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13]。
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要以多形式、多渠道融入,助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发展。针对当前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难、合作浅等诸多现实问题,要以多举措、合众力、保权益、谋利益的行动路径为出发点,增加校企双方合作粘性,提升办学质量和内在动力,探索形成企业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之路,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