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国,肖文文
(乐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目前翻译教学研究主要是由“翻译教学模式、英语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能力等研究主题共同构成”[1],聚焦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问题。与翻译能力诊断相关的研究论见为数不多,如:武尊民认为语言诊断性测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教师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2];朱越峰表示翻译能力诊断性测试“能帮助教师发现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干预,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3]31。针对大学翻译教学的研究更加凤毛麟角。因为通常认为翻译能力培养是专业翻译教学的专属,大学翻译教学的作用则极为有限。换言之,相关教学实践与研究没有充分重视大学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导致大学翻译教学近乎沦为一种摆设。有鉴于此,本文聚焦大学翻译教学并基于翻译日志个案研究,探讨在大外学生翻译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诊、教、学问题,旨在助力培养潜在译才,并在一定程度回应翻译行业对跨学科翻译人才的急剧需求。本文认为大学翻译教学应适当融入专业翻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借鉴专业的翻译能力要求诊断学情并实施教学,同时教师应督导学生自主翻译学习。另外,本文在阐释大学翻译教学中融入了概念意识和理论意识。尝试澄清相关概念,如: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大学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普通翻译能力、专业翻译能力与职业翻译能力、自主学习与自学等;并从翻译能力内涵(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诊断翻译日志,进而实施相应的互动性决策。这对提升相关认知、扭转大学翻译教学态度和改善大学翻译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谈及“大学翻译教学”,首先有必要区分一下“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加拿大学者德利尔(Jean Delisle,1980)率先提出了“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与“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的概念”。“教学翻译”只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工具,翻译只是检测学生对于语言点的掌握程度”,而“翻译教学”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和技巧”。[4]56由此不难看出,“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重点是通过翻译练习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语义、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而“翻译教学”则注重提升学生的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是一种带有专业性取向的教学。“翻译教学,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5]。罗选民将“翻译教学”进一步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4]56,显而易见,前者指的是公共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后者指的是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从这种区分中,可以看出罗选民摒弃“教学翻译”并提倡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引入“翻译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大学翻译教学一直被视为“教学翻译”,旨在考擦学生对于语言点的掌握情况,对翻译能力要求较低,相关教研自然也不受重视;专业翻译教学,即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教学”,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专“利”,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不论他们的人数有多么庞大”[4]56。随着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于2005 年、2006年相继设立,“翻译教学”的专业取向则更为突出。罗选民二分法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改变“翻译教学”狭窄受众的观念,面向更多的非外语专业学生,重视其翻译能力的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一个大学“绝对少不了公共英语,绝对不能忽视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用英语直接从事医学、软件、电子工程、农林地矿等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6]这其中必然涉及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翻译教学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并非划分非外语与外语专业的楚河汉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都应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最终目标;大学翻译教学应该适当融合专业翻译教学,充分重视培养跨专业背景的翻译人才。翻译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重要途径,甚至有学者认为只有“翻译教学才会教授如何去获得最好的译文”[7]。
何为翻译能力?Delisle 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百科知识、理解和表达能力[8]。Neubert认为翻译能力有五大构成参数,即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9]。翻译能力习得研究小组PACTE Group 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组成[10]。因此翻译能力可大致概括如下:“双语语言能力、主题知识、翻译专业知识、翻译技术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翻译服务能力、跨文化能力、心理—生理要素、职业素养(能力)。”[11]这从专业角度较为全面地界定了翻译能力内涵,但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设施的局限,大学翻译教学无法严格照此翻译能力目标来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更无法替代专业翻译教学,只能树立翻译能力培养的专业性取向,比如:在大学翻译教学中,以Neubert 的翻译能力观为培养目标,就颇具可操作性(详见下文)。翻译素材的选择与练评应以提升学生具体的翻译能力为导向,如提供或选择不同文本类型、不同主题、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练习素材,以增加学习者的相关知识能力储备。可见,认清翻译能力要素不仅有助于老师设计翻译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制定翻译学习目标。
翻译能力还可大致分为普通翻译能力、专业翻译能力和职业翻译能力。普通翻译能力是一种基础翻译能力;专业翻译能力指以外语或翻译为专业所习得的能力;职业翻译能力指进入职场后经过高强度定向翻译实践所内化的能力与素养。相对职业翻译能力而言,在校期间习得的普通翻译能力和专业翻译能力都只能算是基础翻译能力。易言之,无论是具有普通翻译能力的非外语专业学生,还是具有专业翻译能力的翻译专业学生,在进入翻译职场后都有可能形成职业翻译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专业翻译教学和大学翻译教学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翻译能力,只是学生最终习得的翻译能力有高有低。既然如此,尝试在大学翻译教学中融入专业翻译教学也未尝不可。但鉴于学生基础、课时、课程设置的差异,需要充分发挥自主翻译学习的作用。
从相关研究来看,大学翻译教学与自主翻译学习密切相关。“自主学习在翻译教学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12]89。张卫萍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构建了翻译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13];王晓农,安广民探讨了翻译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整合模式[14];姜雅珉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网络自主学习[15];王峰论述了信息环境下自主翻译学习的界定、发展与生态位[12];田华则研究了认知理论与翻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6]。Benson 认为“外语教学中自主学习可基于课程、课堂、教师、学生、资源、技术六种途径产生不同组合,但其精神底蕴仍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活动的控制。”[17]自主翻译学习研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作出合适的教学设计”[12]89-90。“复旦大学陆谷孙先生强调翻译实践的重要性:翻译不满一百万字者勿轻言翻译。所以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远达不到此要求,更多时候需要辅之以课后自主学习”[18],更何况是非英专业学生。以上研究和观点一方面说明了自主翻译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与大学翻译教学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自主翻译学习的方式乃至模式的建设性意见。百科知识的积累和翻译实践拓展练习都需要大量的自主翻译学习。但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与方向很大程度建立在前期翻译教学以及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因此翻译教学与自主翻译学习的紧密结合是有效提升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里需明确一点,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并不等于自学(self-instruction)。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负责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以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为最重要的组成要素”[19]。教师的前期相关知识输入和过程中的指导监督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依据和效率保障。Voller 用“促进者(facilitator)”[20]来形容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促进者”一词含义较为广泛,它包括:给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及相关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认知学习需求和制定学习目标及计划、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等。而自学中则没有教师的参与,完全靠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因此,大学翻译教学必须与自主翻译学习紧密结合,其基本模式为:教师导学—学生课堂翻译学习+学生课后自主翻译学习(翻译练习+翻译日志+拓展学习)—师生共评反馈(课堂展示与讨论+课后线上线下交流)。教师导学首先基于教师对学生翻译知识基础的了解,但更大程度上依托学生的翻译日志所反映的诊断性信息。教师导学内容包括:介绍翻译能力要求、学习内容及方法、选取阶段性翻译文本类型素材,补充背景知识,提供平行文本阅读材料,讲解相关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并指明拓展性阅读与练习的材料及其获取渠道;教师导学内容是学生课堂翻译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学生课后自主翻译学习则是教师导学的课外延伸。课堂展示与讨论是让学生基于翻译日志分享自己的翻译困难和见解,并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学生的相关理解与认知。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产生分享驱动效益”,“发挥双语潜势性和整合性,培养双语自觉性、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解决文化失语症问题”。[21]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能力诊断手段,翻译日志是连接这一大学翻译教学模式中各个环节的纽带。
翻译能力诊断可分为质性诊断和量性诊断。质性诊断指通过课堂互动、学习日志、自评、同伴互评、访谈等方式诊断学生学情;量性诊断指通过科学设计试题以获取测试结果的量化信息。诊断性测试重在获取学生学情的量化信息,朱越峰“从诊断性测试设计的原则、特点、内容、环节等方面对其在翻译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3]31,具有一定启发价值。通常而言,将质性诊断与量性诊断相结合会有利于获取学生真实、全面、有效的学习诊断信息。Genensee &Upshur 认为语言诊断可用于判断学生课程内容掌握的情况、辨别入门时必备知识是否缺少、探查未能掌握的课程目标、甄别学生所犯错误、识别学生知识结构以及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2]
翻译日志当属质性诊断,既是一种自评,也可用于同伴互评和师生共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基于过程的翻译教学方法。这种质性诊断方式虽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但反映的是学生对翻译过程的元反思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用英语撰写翻译日志则有助于提升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可弥补传统英语教学中“记忆与理解的训练有余、思辨和逻辑的训练不足”[23]。总之,翻译日志作为一种翻译能力诊断的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管理观念和自我效能感。“管理观念是指学生对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调控策略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重要性的认识”[24];“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25]。
翻译日志的撰写需要遵循一定规范。Fox 认为“当翻译学习者着手开始翻译任务时,他们应要求就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在生成最终译本的过程中所做决策的推理依据做好记录,或者日志。日志要求用英语写成(即目标语),并附在每一个译文后,上交接受评估。接下来,同学们将会在教室里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和老师还有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他们开展翻译的过程”[26]。
下文摘录了一名师院美术学院视觉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翻译日志,较具共性和代表性,所涉内容主要是科技文本的英译汉练习。实际教学中,涉及其他多种文本类型的英汉互译练习,如时政类、散文类、旅游类等,旨在提升学生的主题能力和文本能力。本文出于篇幅和论证充分性考虑,只选取了以科普类文本为主的英译汉练习的翻译日志个案,并主要结合Neubert的翻译能力观(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予以分析,但所反映的问题与建议具有普适性。学生撰写翻译日志之前,笔者已讲解相关翻译基础知识并布置相应的翻译任务及要求;翻译日志上交之后,笔者让该生在课堂上分享并实施师生共评。由此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紧密联结,并通过翻译日志实现学生自评和师生共评,以诊断学情和反拨教学决策。据Richards &Lockhart,“教学决策可分为三类:计划性决策、互动性决策和评价性决策。计划性决策基于教学大纲或者教材;互动性决策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力求最优效果;评价性决策关注的是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满意和所做的事情是否有重复性”[27]。本文的教学决策以互动性决策为主,以评价性决策为辅。
原文1:The great Pullman was whirling onward with such dignity of motion that a glance from the window seemed simply to prove that the plains of Texas were pouring eastward.Vast flats of green grass,dull-hued spaces of mesquite and cactus,little groups of frame houses,woods of light and tender trees—all were sweeping into the horizon,sweeping over the horizon,a precipice.
译文1:巨大的Pullman 飞速向前疾驰,以致于从车窗往外看去,似乎仅仅证明德克萨斯州平原在向东倾泻。一望无际的草原,一团团暗沉的蚊群和仙人掌,一群群小木屋,一片片树林,都在向天边倾泻。
翻译日志1:The great obstacle for me now is vocabulary:Pullman,whirling,with such dignity,dull-hued,mesquite and cactus,tender,precipice.Strange words makes me feel unconfident.I don’t remember some words exactly and correctly,for example “mesquite”,so I have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m and choose to omit them in translation,for example “precipice”.Mechanical remembering of words is not wise,for example “dignity”,I don’t know how to translate it in this passage.It is more useful to remember them in context.I should make a study plan of remembering words…read 5 passages a day,remember at least 50 words in them.
分析1:艺体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翻译初学者,词汇贫乏是其做翻译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是翻译操作层面的,也是心理层面的。所以不论是从语言基础能力(词汇量),还是从翻译操作能力以及心理因素等翻译能力来看,都相当欠缺。纵使是自然翻译能力,即“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在日常情况下进行的翻译”所体现出的能力[28],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词汇量基础之上。该生因词汇贫乏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胡乱猜测、保留或省略不认识的词汇等无奈之举拼凑译文,译文质量可想而知。而且翻译日志中还存在一些语言和语法错误。但她通过翻译日志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改进计划,她的课堂分享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广泛共鸣。除了日志中所揭示的以外,学生中还普遍存在句法能力以及猜测词义的策略能力不足等问题。
教学决策1:据以上诊断信息,笔者在课堂上增加了词汇学的讲解,如字根、前后缀、词汇归类等,另外通过单篇英文阅读训练学生猜测词义以及理解长难句的能力。同时建议学生课外通过有道、百词斩等英语学习App 扩充词汇量,通过有针对性的拓展阅读提升文本及主题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坚持读后用英文写感评。
原文2:Solar Impulse has started to fulfill the goodcitizenship role for which it was designed.The solar airplane provokes discussions amongst the highes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uthorities about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currently available to help them achieve the world’s agreed CO2reduction targets.
译文2:“太阳能脉冲号”已经开始实现其预先设计中的“好市民”作用。太阳能动力飞机的研发在高层政治经济组织机构中引发了热议,以求开发当前即可投入的技术来达到世界协议中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翻译日志2:I must first decide what kind of text it is:technological text.The language features are that:concise and exact in expression,lots of terminology,long sentences…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I should try to find the proper similar expression in technological use…in addition,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ame,for example “Solar Impulse”…but “good-citizenship” is a metaphor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I have seen so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s,so I had better to summarize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m,try to find some laws for translation…
分析1:从该篇翻译日志来看,该生的语言基础能力和文本意识有了一定提高。文本意识是构成文本能力的重要前提,而文本能力是构成翻译能力的重要元素。她的文本意识/能力起初得益于教师导学,但最终内化于翻译实践。她对科技文本语言特点的总结是贴切而相对具体的,是准确而相对客观的,同时还意识到应在同类科技文本中寻求恰当且近似的表达,更难能可贵的是对翻译“隐喻”的初步认识。其实隐喻修辞的使用不限于文学作品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类文本中,隐喻修辞的翻译也确实是一大难点。此外,译文中存在措辞与断句不当等语言转换问题。相较于其他同学的翻译日志,她的较为深刻,也较具启发性,她的课堂分享也因此获得了同学们以及笔者的称赞。
教学决策2:根据该生的翻译日志反馈,笔者强调翻译过程中应阅读相关平行文本,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步骤。其次笔者选择了一些包含隐喻修辞的电影片名或名著书名,分析其中隐喻修辞的汉译,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散文选》,其中就包含了很多隐喻修辞的翻译。另外笔者就英译汉中常采用分译法进行范例讲解并布置了相关翻译练习。
原文3:The periodic table is a chart that reflects the periodic recurrence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lements when the elements are arranged in order of increasing atomic number (the number of protons in the nucleus).It is a monument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and its development illustrates the essential interplay between observation,prediction,and testing required for scientific progress.
译文3:元素周期表是一个反映化学元素随着原子数量的递增(质子数量),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出现周期性排列的图表。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观察、预估和实证之间的根本联系。
翻译日志3:Before translating,I made a brief study of the relative knowledge of this subject which facilitated my translating;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knowledge about the “periodic table” is crucial,which will help me to produce translation with automatically expressed Chinese equivalents and to avoid awkward expressions of laymen.A sentence of definition is not likely to be translated accurately and concisely unless you really know the subject involved.And the word “recurrence” is hard to express in Chinese proper name.Translating is also a way of further learning something involved.
分析3:从译文来看,该生分译法使用恰当。据翻译日志,该生对翻译的认知和感悟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主题意识的增强。主题意识是形成主题能力的必要前提,主题能力是掌握相关主题背景知识的集中体现,也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另外,科技类文本或学术文本中下定义或描述概念的句子,语言具有抽象性、推理性、简练性等特点,若想迻译精准,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正如该生所总结的,翻译是一种增进学习相关知识的方式。不仅如此,翻译也是一项研究工作。
教学决策3:笔者借机与学生分享译家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翻译精神,旨在让学生意识到翻译不只是做文字的搬运工,也是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一种研究路径,翻译需要严谨的科研精神。
不同文本类型以及各专业领域涉及众多主题,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要依托自主学习尽可能多积累不同主题的基础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除了完成指定的翻译练习,还需拓展阅读与练习;翻译练习中遇到陌生主题,需先行搜集查阅相关知识,避免盲目练习。另外,笔者在课堂上进一步补充学术文本的语言及翻译特点,并以文学文本做对照,在比较中促进学生深化对不同文本语言特点的认识。同时就学术文本中下定义和概念描述的句子翻译进行了范例分析,旨在让学生注意翻译中语言特点及风格的对应。
原文4: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the hoses in Birmingham,a bridge in Selma,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译文4:她见证了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伯明翰的软管建设、塞尔玛的大桥建设,和那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对人们高声喊出:“我们一定会克服。”我们做得到。
翻译日志4:I know every word,but I don’t know the story behind these words.I can not produce a right translation.Culture stud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ensure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As a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it is a great shortcoming.It is not practical to be knowledgeable about cultures in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for me.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ome culture study in a systematical way:history,literature,philosophy…I plan to make a simple survey of the American history first.
分析1:这篇翻译日志反映了该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障碍。文化信息不仅仅局限在文学翻译领域,许多科技文本、商业文本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所形成的文化盲区,往往是造成译文不知所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翻译日志所反映的,单词都认识,但却不知所云。如果连译者自身都不明所以,又怎能指望译文具有可接受性呢?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异域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是构成文化能力的基石,文化能力则是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该生意欲学习文史哲方面的文化知识,是应然之举,也是必然之举。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事件是该语段翻译的最大难点。该语段来自奥巴马的演讲,涉及黑人维权事件,如:发生在蒙哥马利市的黑人罗莎·帕克斯女士在公交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事件、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城领导的为黑人争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在赛尔码市的桥上抗议事件。这里的“hoses”是“fire hoses”的简写,意指警察用来镇压黑人运动的“高压水枪”,而“a preacher from Atlanta”指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据此可译成“……蒙哥马利的公交车上拒绝让座事件、伯明翰的黑人运动、赛尔码的桥上抗议活动……”
教学决策4:经课堂讲解之后,笔者一方面建议学生阅读英美历史及文化书籍,另一方面增加今后课堂上的跨文化知识。培养非英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评价性决策来看,基于翻译日志所诊断的学情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并给出自主翻译学习的建议,从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认知能力,学生的普通翻译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写翻译日志或要求读后写评的起始阶段,不少同学因觉麻烦而心生怨言,但能够践行下来的同学表示收获颇丰。撰写上述翻译日志的这名学生便是其中一位,她大学期间笃志成为一名英语老师,在笔者的建议和指导之下,经过两年备考,如愿考上了翻译硕士研究生。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翻译能力诊断方式,翻译日志既是学生的自我评估,也可供老师评估学生,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生通过翻译日志可以反思翻译学习、加强翻译认知、优化学习计划以提升学习效能,同时学生的自我评估、规划、决策等自主学习能力和英文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老师通过翻译日志可以了解学生的翻译能力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并提供学习建议。
大学翻译教学是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翻译人才结构不断多元化,越来越多非外语专业的人士加入翻译工作行列。翻译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际技能,其专业门槛不断降低,翻译行业急需具有跨专业背景的翻译人才,所以翻译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局限于外语专业学生,也应注重数量庞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他们的翻译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翻译教学。大学翻译教学需要适当融合专业翻译教学,面对课时严重不足的限制,则需要有效培养学生自主翻译学习能力。非外语专业学生开始学习翻译时,制定计划、监控学习、自我评估等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而坚持撰写翻译日志恰恰能帮助他们提升翻译自主学习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时翻译日志作为一种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翻译能力诊断手段,是“教师导学—学生课堂翻译学习+学生课后自主翻译学习(翻译练习+翻译日志+拓展学习)—师生共评反馈(课堂展示与讨论+课后线上线下交流)”这一大学翻译教学模式中各环节的连接纽带,集诊学促学促教于一体,具有普遍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