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雪南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邓雪南
(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李大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基础,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导向,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这些可贵的思想为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引,有助于青年思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容面对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挑战和新课题。
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青年
作为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人,李大钊始终关注青年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视思政教育对他们的引领作用。虽然李大钊没有系统论述青年思政教育理论,但在他诸多理论成果和革命实践活动中却蕴藏着许多思政教育思想。这些独到的思想为当代青年思政教育理论发展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养料,也为当代青年思政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主张道德不是凭空出现、幻化而来,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满足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根基是自然与物质,而非神的恩赐与圣贤的经传,即“道德就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之社会的本能”[1]133。为此,李大钊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社会主义者要想使理想信念发挥作用,改造世界,就必须与当下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探索理想融于实境,推动实境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大钊注重从实践需要出发,做好理论指导工作。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面对国内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李大钊指导北京大学成立进步团体“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要求演讲团成员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了解他们乐意听、愿意听、喜欢听的言语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用贴近他们的语言和宣传方式,向他们宣讲革命道理。生活化的语言、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一下子拉近了宣传者与工农群众之间的距离,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迅速在工农群众中传播开来,在当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收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李大钊更加注重加强青年的实践锻炼,鼓励青年正视现实,融入现实,在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力求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能够担负“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的革命骨干力量。
1918年6月,李大钊应王光祈、周太玄等人的约请,成立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该学会成立伊始,就将“创造少年中国”确立为根本宗旨之一,以吸收和培养具有“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2]等信约精神的优秀青年为己任。该学会总部于北京,为广纳人才,在国内主要城市南京、成都等地设立分会。随着学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还在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会员。日后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邓中夏、黄日葵、恽代英、张闻天、毛泽东、高君宇、刘仁静等都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1919年9月,李大钊指导与帮助天津进步青年成立“觉悟社”。“觉悟社”依然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坚持反思、实行,深入青年的社会生活实际,做青年者思想改造的事业的办社宗旨,强调社会实践在其社团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李大钊积极引导和启发参加觉悟社的知识青年深入天津社会,考察民间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李大钊帮助下,觉悟社本着“改造联合”的精神,为每一个参加社会实践的成员规划了社会实况调查、农民和工人组织的运动考察的任务。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郑季清等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爱国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培树。在李大钊感召下,觉悟社许多进步青年纷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为早期中国革命积蓄了力量。可见,李大钊对于实践对教育意义的重要认识,让革命的火种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散播于学生、工人、农民等广大民众之中,为中国革命兴起与最终胜利打下思想基础。
现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活力彰显,远没有了李大钊所处时代的动荡与纷乱,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大钊所倡导的寓教育于实践之中的思想就可以束之高阁。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对当代青年的思政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讲空话、唱高调,而要把道德养成建立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让当代青年从管好自己的小节起步,从细节着手,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彰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和崇尚集体主义。
因此,思政教育只有继续发展寓教育于实践的优良传统,才能使大多数未尝过“汗滴禾下土”的当代青年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才能让他们贯彻“光盘行动”更彻底;只有继续发扬寓教育于实践的优良传统,才能让经济发达地区不愁吃喝的青年体会到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来之不易,让当代青年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919年7月,胡适针对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胡适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抽象名词,太过空泛,与其大谈主义,不如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安福部如何解散等具体问题,从而否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会制度革新。此文一经发表,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便引起轩然大波,掀起国内思想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激烈论战。
对于胡适提出的‘主义’的大缺点和大危险[3]论断,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提出:“我可以自白,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1]53李大钊大胆地预见布尔什维主义的流行将引发世界文化的大变动,中国人应该认真研究布尔什维主义,全面系统地在国内进行传播,并且向中国人全面介绍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后给世界带来的新变化。
针对胡适提出的“少谈些主义”的改良主张,李大钊明确提出中国问题必须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指导实践,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革命主张。“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1]55而这个根本解决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只有解决好经济问题,政治、法律、家族制度、女子解放、工人解放等这些依托于经济基础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才能得以从根本上化解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繁杂矛盾。
在这场论战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对非马克思主义不同思想流派提出的各种质疑予以正面回击,较为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推向新的高潮,发出了时代最强音,极大震撼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
正因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先进性的坚定自信,敢于直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打开了新局面。
现在,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的思想文化交锋、交融愈加复杂,精神领域斗争更加激烈,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如果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去占领舆论阵地,其它意识形态便会去占领。广大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人生阅历尚浅,他们在思想上又有不成熟的一面,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专门针对我国青年设计蛊惑性宣传信息,对我国青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秉承李大钊那样的大无畏勇气,以坚定的理论自信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各种错误思潮企图在思想领域进行话语权分流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发出的正确声音在广大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对他们产生引领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青年在复杂舆论环境中讲政治、敢担当、勇创新、严律己的热情,切实承担起自身所肩负的巩固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阵地的历史责任;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与广大青年产生共鸣,在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广大青年成长为党的政策主张的自觉传播者、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列强不断蚕食中国的危局,李大钊大声疾呼:“凡有血气,莫不痛心,忠义之民,愿为国死。”[4]211而要摆脱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振奋中国人的爱国激情,就必须将埋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精神、爱国之情外显于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根除封建专制等陈旧腐朽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残害;就必须打破宗教传播对中国人的精神束缚。李大钊准确地把握到国民个性解放与思想觉醒的突破点,强调父权专制、夫权专制及由此为基础形成的大家族制度,加上由此衍生而来的孝父主义、顺夫主义、贱女主义应是当时社会上种种解放运动的靶向点,这样才能破除家族集团对个体的个性、权利、自由的禁锢束缚,才能使个人身心和思想获得解放。
同时,李大钊从宗教本质出发,提出“把所有的问题都想依赖宗教去解决,那是一种不承认科学文明的态度”[5],应破除宗教对人类进步的妨碍。李大钊身先士卒,以破枷锁、开民智为己任,对广大国民开展启发政治觉悟、开蒙革命思想的思想教育活动。他创办刊物,公开演讲,还在1922年2月指导北京女高师学生编写、排练和演出《叶启瑞》《归去》《孔雀东南飞》《爱情与金钱》四部话剧,抨击旧有体制对中国女性的束缚。他一生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婚恋自由、思想自由,为启发民智、帮助国民挣脱封建枷锁,实现“民族之自我的自觉,自我民族的自觉”[4]328而不懈努力。
可见,李大钊充分认识到群体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每一个个体的进步之中,民族的思想自觉与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国民自觉理性意识的发展。李大钊通过艰辛的探索与行动,使当时的国民精神与个性得到大解放,特别是在当时有志青年头脑中树立起个人与国家是荣辱与共统一体的爱国观念。
现在,当代青年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渴望被他人尊重与认可。如果教育者忽视其需求,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将大打折扣。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秉承李大钊启民智、树新风的思想,充分重视青年受教者的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客观需求,将思想教育放在广大青年所具有的鲜活的个性、丰富的创造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开展共性与个性兼备的实效性教育,实现广大青年思想、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落到实处,更好地贴近青年自身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与感悟,摆脱刻板的理论说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青年公德与私德兼修,从小事做起,自律自警自省,实现从勤俭、感恩、助人、谦让、宽容的自我道德养成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确立的华丽转变。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4]330李大钊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希望中国青年能够冲破封建社会枷锁,荡除社会上各种思想污秽,重塑富有革命气质的民族精神。因此,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倾注大量的关切与支持,也阐发了许多富有时代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梳理与总结李大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挖掘出富有时代价值的真知灼见,必将有助于促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6]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史事综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02.
[3] 胡适.胡适文集:第1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119.
[4]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51-52.
On Li Dazhao's Though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Value of the Time
DENG Xue-nan
(Marxism Colleg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 Tangshan 063000, China)
Li Dazhao, one of the earliest Marxists in China,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Li Dazhao revealed the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se valuable thoughts provide ide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you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changes, and help you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almly face all kinds of new challenges and new topics in their own development.
Li Dazha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youth
A811
A
1009-9115(2022)01-0012-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1.003
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019GJJG687),河北省党建课题(GXDJ2020B257),河北省教育厅课题(2019GJJG541),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课题(2020SDZX02)
2021-04-01
2021-11-17
邓雪南(1982-),女,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