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渊源、框架体系及教师角色

2022-03-18 06:59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中心理念

惠 霞

(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一、理论渊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指导和引导整个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流思想之一。基础教育方面,自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7世纪初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在基础教育领域萌芽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而赫尔巴特的“课堂、教师、教材”“三中心”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学学科建制的基础,从“三中心”的内容可以看到,其核心是教师,要通过教师将课堂、教材等联系起来。高等教育方面,古典大学以及教学型、应用型大学中,都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加之盛行于一定时期的教授治校等理念的出现,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中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也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逐步更新,从基础教育领域看,美国哲学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但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彻底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教育理念,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参加哈佛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时,在大会报告和专题演讲中,首次提出教育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与会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被称为教育史上著名的“罗杰斯挑战”。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教育究竟应该以谁为中心——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对这个教育焦点问题的关注和回应,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美国教育学会和计算机学会等机构共同创办的、一年一度的高层次教育研讨会——“教育新领域”(简称为FIE)也将这一争论作为会议的研讨议题。

兰德和金尼斯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至少承担所参与的部分课程任务……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参与和学习的课程负全责。”[1]美国西点军校的两位教授在1997年的“教育新领域”研讨会上提出,人类社会宇宙观经历了从地心说向日心说转变的历史,这导致科学革命的发生,而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的转变也必将对工程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历史事实证明,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只是对工程教育带来冲击,而是一场教育革命。受这一观点的影响,1998年的“教育新领域”研讨会的主题即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随着学术界对这一新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美国的大学中,基于新理念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开展的如火如荼,甚至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如果说“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美国生根发芽并出现特色,那么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则将这一理念推向全世界,大会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及其需要为关注重点,在教育改革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负责任的参与者身份。自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再成为争论的焦点,而是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所接受,并积极在实践中探索理念落地的方式和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在欧洲大陆盛行,其中2009年召开的鲁汶会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该“赋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革新教与学的方法,建立有效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体系,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需要等。”[2]2012年的《布加勒斯特公报》进一步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必要性,认为这一理念重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3]。2015年的《埃里温公报》提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活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4]。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与新文科建设不谋而合,2017年诞生于美国西拉姆学院的“新文科”概念,强调文科专业重组,学生学习要打破专业课程壁垒,实行跨学科学习。2018年年底,新文科建设在我国崭露头角,其价值定位指向“人的现代化”。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使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融合成为必然,而互联网+教育确实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培养“知识更复合、学科更融合、实践能力更增强的新型人才”[5],社会发展对跨界人才的需求更加强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框架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的构成要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完备的框架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开放可发展性,其构成要素包括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及综合能力。

(一)学习主动性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灌输式和填鸭式教育只关注了学习的外生性条件,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备的内生性因素,内因不起作用,强加再多的外生因素都难以实现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仅仅扮演了学习的“工具”,主观能动性完全被忽视,成为教育的“产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学生应该承担学习的主体责任,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学习的态度,要作“积极的知识发现者和建构者”[6],在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促使自身成为“愿学习、善学习、乐学习”的主体,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主动性的养成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二)学习过程

在目前强调过程性评价的大背景下,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学习结果,从学生角度看,要深度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体验和经历。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朝着更为理想化的方向发展,这其中就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深度学习效果,特别强调学生要参与到所学课程的设计、学习路径的选择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去。从教师角度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不是完全忽略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作为引导者,既要设计安排教学内容,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等的革新,同时,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并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为前提,监督学生的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淀理论、掌握方法、养成思维、发现问题的主场域,也为学生形成批判思维提供了契机。

(三)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弱化形成性评价,即从单一的注重学习效果的结果式考核走向多元化评价,尤其是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习效果的多维度:知识、情感和态度、能力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易于评价的,而情感和态度则在短期内无法测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能力更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效性问题值得关注,短期、集中性评价无法真实展现教育教学的成果,而长期、跟踪性评价面临较多的现实困难。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阶段性学习评价,通过阶段性学习成果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生发展环境。

(四)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人,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目标之一,课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和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借助于这些理论和知识,切实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与手段。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获得的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重在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并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时间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结构能力、分析能力等。沟通能力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也能反应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过程的能力,相比较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应是普及性能力,也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创新能力是“学生是否在已有知识架构基础上迸发出新的创意和想法”[7],是学生发现新事物、探索新空间的高层次能力,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强化。

三、教师何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即理解学生而不是误解学生、尊重学生而不是轻视学生、服务学生而不是利用学生、启迪学生而不是蒙蔽学生、激励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8]。而朱欣提出要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新甄定价值方向,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明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以及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环境[9]。从上述角度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性、多维度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不但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更要注重微观领域的教学问题,同时要以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为己任。在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多重角色。

(一)传授知识的教育者:教育学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逐渐多元化和便捷化,但教师仍然是知识传授的重要主体之一,课堂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域之一。“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传授虽然不再是唯一的路径,但作为主路径,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最基本角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者,育人目标的实现是贯穿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的,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最好的例证,课程思政不能喧宾夺主,课程知识、理论、内容及框架的呈现,都不能被思政元素所取代,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知识传授是教育的重要抓手,而几乎每一种教学中,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都是基础性目标,忽视了这个基础性目标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学生情感与能力的培养,犹如大厦缺乏根基,缺乏稳定性。在传授知识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更新知识传授的方式和手段,以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为出发点,对特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和重组,一是将教材、前沿理论相融合,力求基础扎实、紧跟学科发展走向。二是将教育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使用。三是注重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融合,合理有效利用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成长的服务者:服务学生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之一即是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成为一个服务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按照WTO对全球行业领域的划分,教育属于服务行业,而教师是整个服务行业最重要的“服务员”,是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末端执行者。一方面,课程设计要以服务学生发展和成才为目标,一切教学要素和资源的使用,在关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着力追求学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发展资源,创造发展机会的服务者。“现代教育要求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这首先要求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个性发挥的空间,教师是创设这一环境的关键因素。”[10]针对学生教育阶段、教育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共性特质,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但同时,个体基于性格、兴趣、目标等的差异性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中,通识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个性化成长环境和机会,但对学科和专业而言,具体的“教学也要分不同的层次,搭建不同类型的丰富的教育平台供学生选择,让不同能力、不同兴趣、不同愿望、不同目标的学生在学校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11]

(三)学生成才的支持者:成就学生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重在实现认知性目标,而忽视情感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没有得到实现,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能够应对自如、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阶段,那么成就学生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基础路径。成就学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教师角色更加多元化,一方面,教师要善做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学生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特长、优势与潜能,并明确告知学生这些差异及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支持学生成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善做开发学生潜能的工程师,学生的特长、优势及潜能如果仅仅被发现和告知,并不能产生价值,而从静态走向动态,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特长、优势提供展示的舞台和机会,是教师课堂教学之外的“新任务”。从高等教育中教师的实践看,成就学生重点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索和发现的新领域。在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中,认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研究领域,为学生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提供机会。二是对学生创新活动和参赛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创新创业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生创新活动中,教师应起到资源链接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参赛的项目中,教师不但是指导者,还应成为合作者。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中心理念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