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022-03-18 06:44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徒师傅校企

郑 德 霞

(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通 226007)

0 引言

探索和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无论是作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纲领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实施方案》,还是作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根本大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都将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并分别从政策指向、社会需求、法律保障等多个维度为我国高职院校探索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行现代学徒制,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践行者,高职院校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进程中,应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最主要特征是校企双主体,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意味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实施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都将产生深刻改变,组织成员、组织目标、活动环境和管理技术等理应进行相应变革。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交互叠加背景之下,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实效性,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主体间性理论可为创新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视角。

1 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

主体间性理论起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哲学反思,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主体,用对话理性、交往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1]。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自我”与“他我”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所达成的认识上的一致性。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自我”与“对象”之间交流与对话,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存在。哈贝马斯指出,主体间性的主体与客体都是超越自我的存在,不仅双方构成交互主体,同时双方也互为主客体。据此,本文认为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间在交往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所达成的彼此认同和共识,是主体间互动、互融的一种交往关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那样,“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

2 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0 世纪90 年代,国内哲学界开始关注主体间性理论,并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具备平等、理解、宽容、认可等交互性特征,这也与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要求和基本规范契合。因而,主体间性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主体—客体—主体”的基本范式。[3]在此范式中,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学生是互为主体关系,他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料、实践等客体,相互关联、彼此互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认知共识,达成教育目标。但在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教师一元拓展为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二元,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看,这种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3 个特征:

1) 交互性。也可称为主体交互联系性,是主体间性理论的典型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等主体的角色是可以自由转化而互为主体的,从而使不同主体都可以倾听彼此的意见和声音,认识到对方是理性的主体。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主体交互性也常常被称作交往理性。

2) 平等性。也可称为独立平等性,是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特征。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的基础是平等,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也以平等为前提。平等性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实现成功交往的前提,又是避免因强弱不均而导致话语权不对等、无法开展正常对话的有效手段。没有平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等主体间就不能公开、彻底地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达成一致的观点和意见。

3) 共识性。也可称为沟通理解性。主体间性理论承认不同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即使是对同一事物,不同主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不同主体只有从共同生活场域的同等约束规则出发才能达成一定的共识或理解,这样的共识才可能被赋予合法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等主体的共识性赋予了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接受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使主体间相互理解、交流沟通,在和谐的交往实践中彼此接纳、共同提升,达到视域契合和意义融合。

3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的变化

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活动是现代学徒制应有之义。2022 年4 月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国家要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并且要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或者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①在主体交互性方面,由于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企业和师傅等新主体。②在主体平等性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企业师傅与学生(学徒)的新关系。③在主体共识性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企业和学校、师傅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知。

此外,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场域、授课方式等一系列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无疑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更加复杂,目标达成的难度也有所增加。为此,需要高职思政教育主体能够主动调适,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4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4.1 打破主体交互壁垒

1) 打破校企交互壁垒。现代学徒制下,学校和企业是共同推动实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实现校企的平等交互,要建立校企互动交流机制。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改变惯性思维,积极与学校一起制定学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与学校共同建设学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库等,与学校就学徒培养紧密合作,求同存异,相互协同,使得高职院校学徒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从学校延伸到企业,由课堂延伸到车间,从而实现校企“同台育人”。

2) 打破师徒交互壁垒。除了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高职思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外,还要关注新的交互主体的介入和参与,即师傅与学徒之间的交互。师傅与学徒能否有效交互对于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一是要把好师傅“质量关”。在实践中,对于多数企业师傅而言,参与学徒的培养可能会增加自己的劳动工作量,同时还可能导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现象,所以,不仅要把“爱教”的企业员工选拔到“师傅”队伍中来,同时还要对带学徒的“师傅”在工作量或是工作待遇上予以考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很多企业师傅在技术技能上拥有“看家本领”,是企业某项业务或技术的骨干力量,但是对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认识等传授给学徒可能并不擅长。所以,要把教育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方法等通过各种方式传导给师傅,让师傅不仅能够“乐教”,还要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徒实际做到“善教”。二是要把好学徒“选拔关”。校企在开展学徒制联合培养时,要精心做好学徒挑选。由于学徒一般是作为未来的企业员工进行培养的,是潜在的员工,因此,要促进学徒内心对未来岗位定位的遵从。若是学徒认同企业文化,认可工作岗位,在主观意愿上就会主动与师傅加强交流沟通,由“被动学”向“愿学”“善学”转变。

4.2 塑造主体平等意识

1) 传承平等理念。平等是现代公共关系学的核心准则,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还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更是新时代我国高职生必须树立的基本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平等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扮演着重要角色。[4]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推进作为教育组织实施主体的学校与企业、作为课程参与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学徒将平等视为一种思想理念,一种行动规范。也就是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主体都能平等地交换意见,不再有权威,不再有主宰,也不再有对立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

2) 打造现代新型师徒关系。现代学徒制下师徒关系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学徒)、企业师傅等多个主体,同时存在着教师与师傅、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学徒等多重关系。当前,师徒关系不断得到规范和完善,但依然存在功利趋向下的利益纠葛、流动加速下的情感弱化、权责不清下的边界模糊和资源不均下的走向不明等问题,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对高职院校而言:一是要善于挖掘传统的师徒伦理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尊师重道、爱徒如子、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学徒文化的精髓,蕴含着质朴的平等理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者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优良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对教师、师傅及学生的教育、熏陶与感染,“让其从传统学徒之中领悟现代学徒的师者之道、徒弟之责,自觉地将优秀的师生伦理转化为自身理念和实际行动,为构建更加稳定的、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添砖加瓦”[5]。二是要注重依靠制度约束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徒制的演进过程表明,依靠各种关系自发建构的师徒关系是不稳定的,也无法真正让师徒实现平等对话。对于师傅和教师而言,依照规章制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教学流程的顺畅、规范,明确自身的职责及应为或不为的“度”;对于学生或学徒而言,能够在教师及师傅的引领下有效进行学习,明确鼓励性条款及禁止性条款,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目的性。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建章立制来维护平等的师徒关系,从而避免场域和主体的变化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4.3 推动主体达成共识

1) 校企价值共识。没有共识就不会有合作。价值共识是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也是校企联合开展学徒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对于企业而言,能够以最经济、最便捷、最稳固的方式获得“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其愿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并助推他们快速进入职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则是高职院校的价值诉求,是高职院校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终极表现。为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密围绕校企价值共识做文章才能顺利开展并获得生命力。文化亲近和认同是最具生命力的价值认同。现代学徒制下,企业文化无疑是凝结校企价值共识的重要纽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的关键领域。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徒制企业的文化进校园、进班级、进宿舍,并将一丝不苟、敬业乐群、精益求精等企业文化精髓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

2) 师徒成长共识。获得成长是学校、企业、教师、师傅以及学生(学徒)的基本共识之一。在现代学徒制下,有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教师、企业与师傅、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学徒等多对成长主体。而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师徒成长共识,意即学徒通过学习、模拟师傅的成长轨迹来审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并指引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成长共识对学徒而言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具冲击力的,也最能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师徒的成长共识。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企业师傅的先进事迹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一是要注重选树典型。学徒制企业要将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作为企业名片,选入师傅团队,让学徒有榜样可追,有路可循。二是要注重推广宣传。学徒制企业和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榜样和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成功事迹和光辉业绩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感染力,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5 结语

总之,教育的本质在于交互和影响。以企业深度介入为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了变化,主体交互和影响的方式也产生了变化,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探索、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从多个维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学徒师傅校企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