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202)
乡村振兴的实施不仅需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还需人才为该项工作带去十足的动力,而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生成优良的劳动价值观念,并培养其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意识,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但在二者融合过程中,会遇到多重挑战与困难,对此,应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证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得以体现。
大学生参与到乡振兴计划中,可以再次加快乡村振兴的脚步。乡村建设过程中需对乡村现有的基础设施以及基层治理结构做出适当的优化,并始终将提升乡村整体水平作为乡村建设的目标。在此期间,还需对乡村文化进行建设,但由于缺乏人才资源,极大程度地阻碍了文化建设进程。而大学生的参与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将乡村蕴含的文化价值加以广泛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转化。此外,还可以构建出极具稳定性的协作平台。乡村振兴的有序实施需依托于高校本身具有的公益性功能,为了使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需政府相关部门始终扮演一个协调者、助推者,为高校提供政策支持,以此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强院校与地方之间的协作关系。导致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协同性较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政策的引导,致使现有的协作平台不够稳定,无法发挥出高校的引导作用。因此,需打造稳定的协作平台,促使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计划中[1]。
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够使高校学生对于农业相关内容生成新的理解,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其认识到乡村振兴下,农业工作的重点及影响。同时,还可以明确政策体系的有关内容,并对乡村振兴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反复思考,并得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并进一步强化其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意识。借助劳动教育,鼓励学生以辩证的思维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以此提高乡村治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以一种更为创新的思想重新审视乡村振兴,推动此战略的良性发展,同时,劳动教育还能使学生生成战略性思维,在这一思维的加持下,对农业农村进行全面布局与规划。
劳动教育工作还可以使高校学生理解劳动可以创造价值,有助于其对劳动产生新的认识,并以一种更为主观的态度探索劳动相关内容,不知不觉间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使学生生成劳动情感修养意识,增强其自觉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与生活中,随着劳动价值观的逐渐深入与不断形成,学生的吃苦耐劳以及勤劳俭朴等优良品质会加以显现,同时,还可以使其生成艰苦团结的奋斗精神。
高校能够为各个领域持续输出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应明确劳动教育工作对于人才的真实需求,根据院校教育现状,制定出劳动教育人才培育计划。计划内容需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以及教师管理等,尽可能做到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将具有高素质人才提供给社会。此外,高校还需发挥出其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根据实际,进一步创新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理念,以此达到拓宽教育深度的效果。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打造适合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开拓教育宽度的目的,促使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更为广泛。对劳动教育宽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宽,可以保证该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还能促进其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进程[2]。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以及其体系中所体现出的观念与思想均会影响社会生产活动,而农业文化是乡村振兴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根本,其始终依托于中国早先与当前的农业生活和生产而建设,从中能看出多样化的哲学理念、价值取向等,农业文化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保证中华民族不会在内、外冲击下出现分裂。农业生产技术汇集了先辈的智慧,是多年实践得出的成果,作为生产大国,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农业技术越发被重视,而劳动教育工作可以使农业文化与技术传递到高校学生脑海中,并在不断学习与教师指导下促使文化与技术得到有效传承。
现在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认知存有偏差,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认为高校中的劳动教育代指劳动实践活动比如打扫卫生等。基于这一观念的误解,导致很多家长反对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认为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更为优异的成绩获得毕业证书,为毕业就业做铺垫。而劳动教育工作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为学生的综合成绩提供保障,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人们不能有效掌握劳动教育中所蕴含的新内涵,进而无法认识到劳动教育工作的实际价值,对于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产生影响。
现阶段,高校并没有建立起相对清晰的劳动教育管理体系,且不具备完善的指导与创新机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不利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甚至使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对此,需针对该问题,制定出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评价机制,以此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此外,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有关于教学管理任务的内容并不明确,不能依托于管理制度对教学工作的实施与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也无法为劳动教育管理效果提供保障,极易因制度问题阻碍该项工作的实施进程。
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准则已明确表示:建设教育实践基地时,应保证其可以达到高校在劳动方面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要求。重视高校当前各类资源的运用,构建出完善且完全开放型的共享机制,若高校资金及师资等雄厚,可以在校内、外同时建立起实训场所,并为劳动教育工作引入先进的教育设施,将共享及可视化服务提供给高校学生。但当前很多高校忽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或未投入相应的资金完善基地教育设施,未能将学校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此外,大部分高校仍不具备实践活动与乡村资源相结合的教育基地,对于劳动教育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阻碍此项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建设进程。
相关部门明确规定,各高校应注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打造,尽可能做到校内、外实践基地联动进行,同时还需针对该项工作引进一系列教育设施,并充分考虑教育器材损耗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补充机制,不仅要对教育部门提供的教育资金以及院校所有资金进行全面统筹,还需将多种形式获取的资金加以整合。按照相关规定对整理后的资金进行科学使用,充分发挥其在劳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并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权衡利弊后以自发性行为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所需的资金服务。通常来说,政府与高校分别扮演资金的支出者与接受实施者,通过将资金投入到劳动教育工作中,可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获得预期效果[3]。
师资团队能够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是高校运作期间最为重要且独有的资源。但现阶段,高校师资团队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组成结构单一、培养方式落后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简单说明劳动教育的价值以及相关内容,并没有针对该内容展开系统化的教学,而高校对于该项教育工作也不够重视,致使学校内部不具备专门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师,在劳动教师的培养方面也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持。当前,在对劳动教师进行培养时,一般会依赖于从事过劳动课程的教师,并以会议或口头传述的方式将需注意的事项告知给其他教师,但这种培育方法既起不到强化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作用,也不能保证教师学习的全面性与完整性,且此类教师的水准与劳动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因培养体系不成型,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准不够,在没有良好知识能力的情况下,无法将劳动教育有效的灌输给学生。
采取科学的方式使社会群众对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生成正确的认知。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明确其不仅是高校需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学生家长与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在相互配合下,推动教育工作的进行,特别是家庭方面,其在劳动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地位不可撼动。在家长的参与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与就业息息相关,促使学生能够以更为主观的态度投入到劳动教育工作中,并在高校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实现教育、振兴工作的共同推进与发展。而社会能够为高校学生创设劳动锻炼的场所,并保证劳动条件的优越性,有利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为学生打造良好且易于其深度学习的社会氛围。此外,劳动教育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促使其对当前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加以适当的优化,开展教育工作时,鼓励教师借助网络采集相关先进人物事迹与精神的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表述,或将其打印出来,供学生轮流学习。鼓励家长树立新型的劳动教育模式,并生成新的认识,深入探索社会所具有的多样化,实现内在思想的良性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劳动教育的实质性内涵[4]。
通过对高校现有的劳动教育体系加以完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教学秩序的规范性,间接巩固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对此,学校需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以保证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同时,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并在相互讨论下确定教学大纲内容,明确劳动教育特征,在此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实施。此外,还需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将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教师组织在一起,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共同研究后续的教育流程与内容,实现教育的深化改革,以此强化教学效果。注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对课程进行合理化设定,并做好教学方案的调整、优化工作,促使劳动教育管理更为科学化。
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极具规范性的实践基地可以为教育工作构建出安全保障体系。对此,需对基地的准入机制进行严格且全方位规范,并根据准入机制的相关内容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退出机制。基地建设过程中,合理融入当地的乡村资源,以保证构建出的实践基地能够体现出乡村特色,再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计划相融合。基地中还需设立实践活动安全准则,由于大学生的行动力较强,会增大教师的管理难度,实践过程中,极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此,需构建应急事故处理机制,将高校学生的心理情况以及发展需求作为依据,对劳动时长与强度加以适当管控,以保证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劳动教育实施的目的,充分发挥出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促使劳动教育朝着实践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针对劳动教育工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加快劳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同时,还为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性与规范性提供保障。加大对学校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促使各项费用的使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不仅能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规范,还能赋予专项资金使用的自主权,实现劳动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劳动教育的提出,需深层次的挖掘教育内涵,在资金方面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此,各高校应明确教育部门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需求,以多种渠道收集教育工作所需的资金,为院校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工作期间产生的各类开销能够得到保障。此外,高校还需掌握资金的使用方法,避免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劳动教育资源的配置做进一步优化,以此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推动劳动教育更加公平且高质量发展[5]。
教师是劳动教育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其扮演着主体地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所具有的内在潜力若得到充分的激发,便可以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此,需借助多种渠道,并制定多样化的方案对教师展开培训,以此加快师资团队的建设进程。对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充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教师培育工作投入充足的资金,并引进现代化的设施,实现专职对口劳动教育教师团队的打造,进而达到教师培养的目的。在高校内选择合适的空间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室,针对教师聘用工作制定出科学的应聘制度,对前来的应聘者说明要求,确保简历投递与入选的教育工作者均为专门从事于劳动教育的教师。此外,还需从社会上招募与该行业相关的学者,邀请其与高校其他教师共事,并在适当的时机给出指导意见,以保证劳动教育工作实施的有效性。注重乡村资源的使用,将其渗入到教师培养计划中,以此实现对教师劳动观念与意识的培养,促使高校现有的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准全面提升。
高就需认识到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采取科学的方式将该项工作渗入到乡村振兴中,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但在此期间,应明确二者相互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根据问题制定可行的应对方案,发挥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价值的同时加快乡村振兴的实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