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2022-03-18 06:4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土物质精神

刘 钊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为新农村环境建设的不断加深提出了新的挑战。环境设计者要切实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还原地方特色,使乡土文化内涵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标杆。通过实践探究与理论研究发现,我国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中,过于追求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致使新农村建设丧失了原有的人文内涵、乡土特色,严重影响到乡村居民的精神体验,难以将原本的乡村韵味还给乡民。因而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新农村环境建设中,拥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需要我们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1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的基本内涵

新农村主要指构建能够改善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住房条件、村庄环境、生产条件、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方面内容,是涵盖乡村居民生活生产不同侧面的乡村建设战略。其中乡村环境改善主要指改善乡村街道、房屋、绿化等,可以切实满足乡村居民较高的生态文明建设诉求,缩减乡村与城市的发展距离,充分整合乡村民俗资源、风景资源、田园资源、历史资源,使新农村不断成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产业兴旺、生态和谐的发展基石[1]。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曾对新农村的建设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统筹,指出新农村建设应涵盖新风尚、新农民、新环境、新设施、新房舍建设,要竭力营造环境优美、环境良好、电信、通讯、广播、水电、道路俱全,法制、文明、科学氛围浓厚的乡村新环境。因此,新农村环境建设不仅包括生态环境、乡村环境建设,还包括人文环境的建设,其中“新风尚”与“新农民”是新农村人文环境建设的根本所在[2]。乡土文化主要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空间、地域的人们在生态生活中以不同文化观念或乡土理念为指导,处理文化与乡土之间的关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契机,从而形成的共同思想、共同理念和共同准则。中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所沉淀和凝练的历史文化各具特色。表现了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和谐的发展思想,强调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蕴含着多元的审美体验、行为准则、道德标杆、思维特点以及乡村价值体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乡土文化是多元的,拥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可以传承及弘扬优秀的文化理念,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将其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切实丰富新农村人文环境的内涵,提升乡村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

2 乡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逻辑联系

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在悠久发展中的精神寄托与智慧结晶,是有别于其它文化形式的文化形态,能够驱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体现了社会伦理的“和谐为美”及“伦常为纲”思想。与此同时,还表现了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与幸福社会的无限追求,表现出乡民健康、开朗、热情、朴实及勤劳的优秀品质。因此,乡土文化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是生态的,也是制度的,是融入到乡村居民血肉中的文化动力,是启迪人们肩负社会建设使命的精神契机。其拥有较为鲜明的延续力,能够从农耕文明延续到信息文明,通过历史传承,将优秀的文化理念,传递给农村居民,使其与农村居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融合起来。另外,乡土文化还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形态,尚农、重农思想,能够影响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上,乡村居民渐渐缺失了对农村环境的归属感,丧失了传统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依托,在精神、物质上缺失较强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导致新农村建设难以为继,所取得的成效不尽人意。而凭借乡土文化独有的文化功能和特色,能够切实满足乡村居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诉求,使“旧农村”的文化气息,嫁接到新农村中,满足农村居民在社会行为与心理上的需求。特别在新风尚、新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可以在契合乡村居民心理需求、文化需求的前提下,将传统的文化理念、生活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方式融合起来,衔接起来,提升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建设的实效性。譬如在生态环境与农村环境和谐发展中,乡土文化能够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接绿色经济理念,优化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3]。因此,在宏观层面上,环境设计者需要将乡土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其在空间形态与物质环境中得到更好地体现,彰显出乡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提升新农村建设速度和质量。

3 新农村环境设计应体现乡土文化的内涵

环境设计是对社会环境、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其中自然环境是相对客观的,不依赖意识而形成的物质世界。人工环境则指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所形成的人造景观。社会环境则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大的范畴。其定义是对构成人类发展与生存空间的各类因素进行系统构思与美化设计的过程,能够通过综合规划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方式,将人文环境、人造景观及生态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个性化、自娱性、多样性的空间形态。基于乡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逻辑观念,环境设计者需要突出新农村的文化特色,明确文化表现方向,注重对多元文化理念的融合与衔接。首先,文化特色的彰显与表现。乡土文化的产生、发展、形成记录着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与轨迹,承载着农村的传统和历史,凝练着社会发展的传统理念,能够通过物质、理念的方式,融入到乡村社会生活中。然而在传统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的改变,导致乡土文化的物质表征、文化元素缺失,使农村居民出现明显的陌生感。因此,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必须突出乡土文化特色,将乡土文化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在农村居民面前。其次,文化表现方向。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乡土文化特色表现并非对建筑文化元素的简单应用,而是通过更多元、更多样的表现形式,使乡土文化全面、有效、彻底地呈现出来。这里不仅需要涉及物质元素的应用,还要涉及对生态元素、制度元素、精神元素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应用。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乡土文化表现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最后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衔接。在新风尚建设的前提下,环境设计者必须从乡土文化理念与现代文化理念的角度出发,协调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乡土文化成为助力新风尚、新文化建设的根基与抓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弱化乡土文化中落后的、滞后的文化理念,突出科学、和谐等文化观念的优势,提升新农村环境设计的针对性[4]。

4 乡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策略

通过探究新农村与乡土文化的内涵,明确两者所存在的逻辑关联,确定乡土文化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和方向,能够切实提升乡土文化应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导向价值。然而在具体的乡土文化应用中,我们需要从物质文化、生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角度出发,探究不同文化元素的应用方法和策略,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满足乡村居民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精神诉求及物质要求。

4.1 物质文化

通常来讲,乡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乡土符号、乡土色彩、乡土材料、乡土植被、乡土气候、乡土地貌、民间工艺、历史建筑等元素,能够帮助乡村环境设计者更好地丰富新农村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氛围,增强新农村的朴素性和真实性。譬如在色彩元素的应用中,环境设计者可通过了解当地民俗风情、人居环境及生活精神的方式,借助人文内涵、植物生态、土壤色彩、地貌特征等物质实体所拥有的色彩,提升新农村的乡土气息,形成独具特色的色彩影像,赋予新农村全新的个性语言。而在乡土符号的应用中,环境设计者可将符号作为文化载体,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以造景的方式,提升新农村环境的生态和谐、个性突出及氛围浓厚的文化特色。然而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历史建筑、地貌特征、乡土植被以及色彩符号的灵活应用,使现代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符号交融起来,形成全新的乡土文化表现形态。譬如在门窗、屋顶、墙体以及建筑布局中,应通过现代艺术理念,优化传统文化符号,使乡土文化通过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更契合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简而言之物质文化能够在视觉体验上,将乡土文化移植到新农村环境建设中,为居民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4.2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有别于物质文化的文化形态。是游离在环境设计载体外的,融入环境设计中的文化载体。环境设计者需要通过表现物质文化的方式,将传统的审美情趣、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表达出来,使其成为契合农村居民精神需求的枢纽和抓手。通常来讲这类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技艺、地域风情、乡土文化、价值观念、共同思想等内容,能够作为环境设计的“主题”,帮助环境设计者更好、更有效地营造乡村环境,体现新农村居民的“行为方式”、“心理需求”、“审美情趣”、“意识观念”,以及浓厚的“尚农、重农”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在物质文化元素的应用中,注重对精神文化的渗透,以精神文化为指导,深化物质环境建设的精神内涵。并在塑造场所 “精神”、“神韵”及“意境”的过程中,将当地的传统格局、生活模式及风俗遗存表现出来,使其上升为物质环境的“主题”和“思想”。在地域风情的表达中,需要设计师灵活应用物质文化元素,如符号元素、色彩元素、材料元素等,使当地的地域风情得到更好地表现和表达,使精神文化表现成为物质文化表达的根基与核心。此外,在物质文化表现精神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设计师将乡村传统的精神理念及价值观念,与新农村、新风尚融合起来,借助物质文化环境,使其充分地呈现在农村居民面前。

4.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介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间的特殊文化。对精神文化来说,制度文化拥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外观凝聚性及时间延续性,可以发挥规范村民办事规程与社会行为的作用,提升乡村环境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制度文化还为环境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规范与设计准则,提升环境设计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联系。通常来讲制度文化是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其乡约村规、道德准则、纪律制度及组织方式,能够增强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物的意识,提高新风尚的建设质量和效率[5]。而在环境设计层面,设计师需要明确传统制度文化的内涵,从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乡村材料出发,譬如 “古树”、“石磨”、“古井”、“风斗”、“锄头”、“斗笠”、“簸箕”等,契合乡村居民的“生活”、“生产习惯”,还原传统乡村环境的社会特色。简而言之就是从乡村制度文化与乡村居民的行为习惯出发,综合考量乡村环境的设计方向,使新农村环境更切合乡村居民的行为习惯,提升环境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营造出氛围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文化环境,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的发展诉求,提升新农村环境设计的满意度,让新农村制度文化建设,更好地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民价值观、素养及理念的要求。

4.4 生态文化

“环境友好”、“生态和谐”是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切实改善乡村公共环境、基础环境及自然环境的依托和指引。因为生态自然环境背后蕴含着乡村文化发展与生态演进的历史,是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表征,是其在千百年自然改造中,所形成的特殊形态。但当前的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只注重乡村内在的环境建设,缺乏对乡村生态文化的挖掘和理解,难以充分利用乡村生态文化,还原乡村居民原有的生态氛围和生存空间,导致乡土文化应用的不充分、不全面、不具体、不深刻。因此,在新农村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从构建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还原乡村原有的生态理念、生态氛围,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改造的质量。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将“历史”、“文化”、“体制”、“土地”、“能源”、“动植物”、“气候”、“地貌”、“地形”融合为多维度的生态体,根据乡村周边的物质空间和生态特色,将当地的植被资源渗透到乡村内部环境的设计过程中。例如在乡土植物的应用中,可将当地特有的桃、梨、花、草等植物作为文化元素,在增强地域特征的背景下,也强化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乡土文化是我国新农村环境设计的抓手,是提高乡村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关键。需要环境设计者在新农村环境设计中,充分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明确乡土生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乡土文化表现与应用的根基,切实实现乡土文化应用与新农村新风尚建设的有效融合,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猜你喜欢
乡土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