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背景下协同管理实践与探索
——以K职业院校为例

2022-03-18 06:51孙洪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院立交桥协同

■孙洪凤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立交桥”全称为“立体交叉桥”,是桥梁工程中的专业术语,指在两条以上的交叉道路交汇处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互不相扰的现代化桥梁。文中职业教育立交桥主要指的是一种学习体系。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K职业院校(简称K职院)主要从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两个维度构建职教“立交桥”。纵向衔接是指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对接以及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接的育人模式;横向贯通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高职扩招试点等协同育人模式。K职院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实施后,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场所多元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等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需要协同管理才能保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K职院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实践与探索

(一)持续推进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

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构建从初级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机制,自2014年始,K职院在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开展了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工作。目前,K职院12个专业开展2021年高职院校和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招生计划数为640人。

(二)不断拓展中高职三二分段招生专业覆盖面

不断扩大中高职三二分段招生专业覆盖面,目前K职院与21所中职学校在17个专业点开展三二分段试点,试点计划1735人。开展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注重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三)校企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按照“招生招工一体化、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校企双主体育人”等要求,K职院11个专业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徒1000余人。不断完善招生宣传、组织报名考试等工作,高质量完成招生录取和教学任务,优化试点工作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试点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管理。

(四)持续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的精神,积极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选拔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特殊才能的高中生和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促进高职院校加快实现建设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K职院于2015年始开展普通高中应、往届毕业生的常规模式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

(五)瞄准乡村振兴重点人群,全面推进学历继续教育提升行动

K职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3],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高职扩招专项学历提升背景下的村官学历提升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面向社会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民工、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实施百万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学历提升;依托“广东村官学院”,全面推进村官学历提升工程,帮助接受培训的村干部成为精准扶贫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共同富裕的领路人;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使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有更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机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K职院探索协同管理的必要性

(一)集团化办学赋予的使命

K职院牵头成立的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240多家。2014年建立的“基于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协同育人平台”是省级首批协同育人平台之一。为了保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大框架下由K职院牵头成立理事会,制订平台章程,以项目建设组的形式协同开展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同方共担责任、共享创新成果。基于此,为了破解教育链与产业链存在“两张皮”现象,其他育人利益相关方较少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缺乏联动机制等问题,集团单位成员间亟需探索协同育人管理模式,实现“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办学机制。

(二)育人主体多元化提出的要求

自2012年以来,K职院陆续开展了“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高职与本科三二分段培养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及高职扩招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试点等工作,承担了广东村官学院培训等工作。除了学校外,企业、协会、研究所等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不再是单一的办学主体,行业企业也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逐步成为主体的一方,使成员各方建立牢固的利益链。

(三)管理内容精细化提出的挑战

管理活动主要涉及计划、实施、检查、反馈等环节。教学管理中“计划”是将要做的事情,把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计划,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各育人主体实际情况,协同组织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管理文件。结合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等需求,组织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按照计划协同组织实施,包括学籍管理、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等;协同组织协调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师资调配、教学用房的运行调控、各教学点教学事务及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进行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充分发挥校外教学点自身优势,协同加强专业及课程建设管理,组织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协调增设班级和优化班级结构,结合实际开展课程标准、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定期召集各育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开展质量评估等。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K职院探索协同管理的动因

(一)破解专业教育链与农业产业链匹配度较低问题

围绕专业教育链与农业产业链匹配度较低、原农科专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结合学校农科特色,与农业产业相关企业合作,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群。“从田头到舌头”布局专业群,对照农业产业链打造“食为天”和“大农贸”两个专业集群,从田间到餐桌为线,使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课堂教学引入农业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技能培训中由懂农业、爱农村、善实践、接地气、能用农民语言沟通的教师授课,直接到乡村田头、到猪场禽舍实践。

(二)破解农业职教在校生上升“断头路”问题

长期以来,报读涉农职业院校农业专业的学生总是认为从事农业太底层、无出息,没有上升与发展空间,希望跳出农门,转专业或毕业后就业转岗现象突出。通过推进涉农专业中高本硕对接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打通学生成长的通道和适岗能力,培养一批有农业情怀的“新生代农民”;构建标准、共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等。中高本对接立交桥的搭建,有效解决农业职教在校生上升“断头路”问题。

(三)破解传统单一的学历教育与现代多元化人才需求适应性低问题

破解传统单一的学历教育与现代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不适应问题,协同开展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涉农人才量增质优。依托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研究院所和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各个专业产学研用委员会,并针对不同生源特点研究制(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岭南绿色农业职业教育星创天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开展非学历继续培训,校企协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民工和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四)破解多元主体聚众力不强问题

依托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所协”四方关系及运行机理,在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平台框架下,形成以“校”为主体、“所”为依托、“企”为基地、“协”为平台的协同育人共同体[4]。明确责任和利益,促进集团成员之间专业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实现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全省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推进全民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破解高雅课堂听不懂问题

现有涉农职业院校学历教育门槛较高,而人才培育和培训如果只在课堂照本宣科肯定也“落不了地”;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与行业需求不对应、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相关制度不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针对性。根据农业发展的地域性、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性,融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因地因材施教,通过田头农艺师、禽场兽医师现场传经送宝,送教上门,将课堂开在田间、实训开在现场,破解高雅课堂进不去、听不懂问题。

四、K职院探索协同管理取得成效及完善思考

(一)取得成效

1.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完善

学校依托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第二批国家级“星创天地”项目单位、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等平台,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使学院办学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转向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仅赢得了发展时间,更加快了发展速度,行业企业也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逐步成为主体的一方,使成员各方建立牢固的利益链。通过“校、企、所、协”四方合作、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四个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办学机制得到充分的实践和探索。

2.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K职院与核心协同单位不断探索深度合作,构建了专业与产业对接、项目与课堂对接、企业标准与考核要求对接的“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优势,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的相互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进行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K职院实施的“育训双轨”的广东“三农”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系统培养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践支撑。

3.协同发展,积聚优质育人资源

到目前为止,K职院建设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平台2个;建设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1个、省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项。学校校企合作基地共有242家,根据《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地方重点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粤发改社会函〔2020〕1190号)的精神,K职院协同校企合作企业积极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有7家合作企业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入库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形成“共育、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持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为地区经济发展与腾飞贡献力量。

4.师资队伍建设结构更合理

学校按照“校企互通,人才共用”原则,采取“内培外引”“挂职顶岗”“专兼结合”等手段,大量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企专家、能工巧匠、行家里手组成兼职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以“交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主题,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已建立的校、二级学院二级体系开展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活动,保证全员参与,长期坚持,稳步创新,依托合作企业,每年组织70余名教师带薪下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1个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将项目融入课堂。学校已建成一支“名师引领、双师主体、三农情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5.协同开展教育教学竞赛,提高教与学技能

对接企业生产标准,根据国赛及省选拔赛的要求,校企积极组织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活动,全面提高教与学的技能。近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200多项;教师捷报不断传来,荣获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优秀指导老师、“金牌讲师”及“互联网+”国赛和省赛“优秀指导老师奖”的数量不断上升。

6.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社会各方满意

毕业生就业率力争保持在98.5%以上,连续几年高于全省平均数,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达94.10%,应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充分展示出了注重综合素质的育人特色和优势,得到用人单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赞誉,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农业农村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素农民30余万人,辐射带动一批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社会对K职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认可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优质生源选择报考K职院。

(二)完善思考

1.协同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信息化程度高有助于提高协同管理成效。各协同主体亟需一套确保多生源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智能校园系统支持,促使各协同育人主体在教学管理方面转变教育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程科研及教学改革。将“决策、执行、评价、反馈、纠偏”等全过程管理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监控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主动化、立体化。

2.协同管理幅度有待拓展

各办学主体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外,在科研和技术研发上也应积极探索,集中校内、校外、企业等多元资源聚拢优势拓宽协同范畴,提升协同合作频次,精准培养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结语

只有高职院校同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展开有效的良性合作,才能建构真正有效的协同机制,打破固有桎梏,促使高职院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获得新的发展空间[5]。K职院充分发挥在涉农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深化“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办学模式,稳中求进,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整合优化相关资源与力量,创新协同育人办学体制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构建,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产教深度融合必将继续产生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职院立交桥协同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最复杂的立交桥,路痴的噩梦?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藏职院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策略研究
职院辅导员商业化趋向文化心理转变成因——从晚明士人精神裂变中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