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8 06:30:55李湘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声乐课程思政思政

李湘兰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邵阳 422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中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声乐作品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利用声乐教学可以将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化精神传递给广大青年学生。因而,声乐教学课堂既是传授演唱视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重视对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培养教师人才的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构建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教师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

一、高职声乐教学与思政教育契合点分析

(一)高职声乐教学课堂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切入

高职声乐教学因教师对唱歌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具有差异,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教学的个性化色彩较为突出,产生了不同的流派。而学生之间也存在先天条件、音乐修养、知识积累和个性的差异。[2]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的个性需求,声乐演唱训练的授课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课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将注意力更大程度地放在学生身上,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声乐作品进行授课,教与学的互动更便于教师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引导。[3]这些都为高职声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高职声乐教学有助于思政教育的渗透

每一首歌的创作背景不尽相同,其中蕴含的意韵也不同。音乐的演唱者又各具特性,多变的节奏和跌宕起伏的旋律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人与音乐合二为一,使得高职的声乐课堂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教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声乐艺术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及相关的德育资源。[4]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述作品背景、乐理知识、声乐技能时,可以融入思想政治和人文道德精神相关元素,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在演唱中体味声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三)高职声乐教学的动态性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

声乐教学有着代代传承、从“小众”到“大众”传播的动态性。从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我的祖国》,到流行歌手王菲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从第二代彭丽媛演唱的《父老乡亲》、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到流行歌手李健演唱的《等待黎明》《故乡》等都在听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乐坛更是人才济济,将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将声乐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越滚越大,传之四方。高职声乐培养的歌手、歌唱家、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未来其他岗位的声乐爱好者,若用美好的音乐艺术和思想道德塑造,让学习者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他们毕业后会走向社会、走向舞台、走进课堂、走上岗位,同时也将音乐中蕴含的美好的人文精神传播给广大受众,将艺术之美和道德之美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实现对大众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的持续开展。

二、高职学校声乐教学课程思政化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声乐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从声乐教学的本质来看,其教育功能是丰富多样的。但一直以来高职声乐教学较为注重如何解决声音和歌曲作品的技术处理,师生常常会沉浸于音乐的艺术韵律和情感状态,对于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不足。如果教师没有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中的文化、美育和德育属性只能随意自悟,受教育的效果不会太好。[5]但一些教学组织者认为:如果在声乐教学中强行植入思想政治教育,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专业教学的效率,会出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剥离,形成“两张皮”的问题。

(二)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兼容统一

声乐的艺术形式多样,声乐教学也具有极强的技术性。演唱者演唱歌曲时,需要通过情绪积极表达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同时获得听众情感的共鸣。因而,声乐艺术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追求效果时,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性属性。而思政教育,其灵魂是理性的。理性是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6]思政教育的目标不科学,就难以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难以体现国家的意志,难以反映社会的普遍价值取向。感性与理性从表面上看,似乎难以兼容。如何让理性的思政教育融入感性的声乐演唱是高职声乐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深加工”,以达成理性与感性二者的有机统一。[7]

(三)声乐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践行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指出认识事物和实行其事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知”是内心的觉知,行是实际的行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觉知”来源于生活,并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高职声乐课程教学的思政化旨在通过对艺术的觉知和表达,来感化人,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从而指导人向好、向善,引导人爱家爱国的行为。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看待声乐课程的思政化,其实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统一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千百年的人文积淀凝练而成,代表着中国当代全民共识和道德标准。这就将全民的意识统一到形态的高度,形成全民统一的思想和认识。作为中国人,必须遵守和践行“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声乐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这些“知”和歌唱艺术演唱、表演等“行”,其实质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以“德”引“唱”;以“唱”也可以传“德”,二者都具有育人的实质。[8]因而,声乐课程思政也是践行“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路径

改革高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以教育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学基础三个教学改革核心为基准,结合声乐教学活动所制定的标准、内容和课程设计与要求,不断创新,构建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通过针对教学活动、教师培养和学校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学校要确立重要的思想认识,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放在首位,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宏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和民族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歌唱艺术更需唱出民族的自信、幸福的生活,所以,学校可以鼓励开展课内外文艺活动、开设音乐节、开展社团活动、鼓励社会实践等,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声乐“课程思政”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提倡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道德、美德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传递给高职阶段的青年学生。让声乐教学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完美统一的艺术人文形态。促成高职声乐课程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将声乐课程上升到“课程思政”的高度来最终服务于大众。

(二)创新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

高职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通过声乐艺术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来影响更多的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德、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现代化声乐艺术人才和艺术教育人才。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创新,须建立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上。围绕高职声乐教学的目标,从理论知识、基础技能、学生个性特点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对声乐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计作出创新,巩固教学基础。同时,在技能的训练方面,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挑选优秀的声乐作品,如以歌颂祖国、爱国爱家、环境保护、传统曲目等为题材,挖掘声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整合设计教学内容。声乐教学中一方面要狠抓学生声乐基本功,让学生在声乐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发现美、提高审美水平、创造美。[9]引导其把握旋律、音阶、音程、声腔和动作等各元素,在演唱时呈现出悦耳的能打动人心的歌声;另一方面须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元素,让学生多感悟作品的意韵,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演唱时能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情感、意境。有了过硬的基本技能和道德文化的自信,才能不断发展自我优势,继续提升形成较高的综合素养。

(三)注重技能与人文精神并重,做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歌声通过声调、节奏、音量等传情达意,是表达情感的终极方式,宣扬的是人类情感中的真、善、美。而“真诚”“善良”“美丽”作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元素,恰恰是声乐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的有机组成内容。这为高职声乐课程思政感性和理性统一和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声乐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建设、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 教师不能硬生生地强调真善美,强调理论说教。应更多地从教育学、心理学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应在声乐教学设计时,精心挑选具有符合思政要求的歌曲曲目,比如《我和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公仆赞》《把一切献给党》等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等作品,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背景介绍、故事嵌入、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入歌”。在教学中将思政教育理论性的语言转化为感性的思维认知,并通过形象的描述将其完美地融入声乐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转化为感性的认知,通过歌声表达出来[10];另一方面,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需要,建立舒适的课堂。在声乐教学中关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为学生选择、调整曲目。探索独特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在掌握理论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对演唱进行创新,反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表达力。

(四)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是符合时代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可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声乐课程思政的元素与声乐课程的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又可以与声乐课程的基础知识、演唱技能等紧密相关。

理论教学方面:声乐课教师可以采用课堂集中教学和一对一声乐演唱训练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经典声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系统化教学。演唱训练要在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学生的特点,选取融合了思政教育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教师的声音和形体的示范,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尽可能地通过理解二度创作,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进步。

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校内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侧重课程思政建设。校内开展声乐实践课程的形式众多,可以由教师提出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专题音乐会,而组织、设计、策划和演出都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来完成,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当然,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而开展校外的实践课程,声乐教师可以领导、组织学生进社区、进乡村、进实践基地,通过“唱红歌”、办实践音乐会、声乐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传递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外实践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提交社会实践日记和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一次次尝试,不断提升演唱水平和综合能力,使之实现“知行合一”。

四、结语

声乐课程作为高职学校素质教学的专业课程,承担着美育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职责。课程思政思想融入高职高专院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构建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可以充分发挥声乐艺术中蕴含的德育的功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水平。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现代化声乐艺术人才和声乐教育人才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声乐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0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41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声乐诊疗室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