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构建策略研究

2022-03-18 06:21杜玉帆
河北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杜玉帆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历史阶段,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1]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也必将带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新趋势已成为“都市群”和“金融+科技”的“双转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与此息息相关,能否双转型成功决定着大湾区的发展前景。[2]

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高地和建设具有中国模式的国际化教育体系,才能走向一流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才能输出人才和经济优势,建成活力四射的世界级经济区。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持续推动教育合作,输出符合湾区建设发展需求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建成国际教育枢纽,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从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方面来说,职业教育区域应打造一个教育共同体,建成职业教育园区,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从设想到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需要区域在职业教育层面的区域交流、多边合作及院校联结,逐步搭建区域职业教育合作的总体格局。

一、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其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5.59 万平方公里。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三地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互补发展。改革开放早期,珠三角通过承接港澳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发展制造业,港澳主要发展服务业,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地域分工模式。2000 年以后,珠三角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合作不断跟进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区域内双向融合不断深入。2009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的实施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2019年2 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在国家战略上真正把粤港澳大湾区9 市与港澳紧紧联系在一起,明确要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3]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上看,粤港澳大湾区依靠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腾飞。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继续快速发展,资源要素流通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发展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九市均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占比均超过50%,大湾区珠三角九市三次产业占比从2016 年的1.7:42.6:54.7 转变为2019 年的1.6:41.3:57.1。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前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合计为79.9%,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度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占比接近一半。粤港澳大湾区以“融合型”协作模式推动港澳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以深圳为核心、纵穿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的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人财物投入、技术创新投入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4]

大量事实表明,粤港澳大区域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因素是拥有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将促进湾区内对科技成果的运用、引进和吸收,实现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运用,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能够将人才、科技创新、产业对接和社会需求联结起来,是各类要素结合的重要平台。

二、职业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缺乏合作统筹,难以形成支撑湾区经济的合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高职院校的发展仍是“各自为政”,虽然粤港澳高职院校素有合作的历史与优势,但更多是以自发交流合作为主,合作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合作的领域相对也较为分散。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社会制度,同时三地的教育制度亦存在差异,教师、学生、人才的共享与流动也是缺乏制度保障,因此湾区城市群之间则面临着制度的阻隔。另外,吸引内地生源是香港、澳门与内地高校合作的重要动因,而非“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形式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职业教育缺乏合作统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间职业院校之间形成联盟,难以形成支撑湾区经济的合力。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滞后,难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和职业教育特性的双重属性,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双重属性有正确的理解,导致在办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办学定位偏差等问题,一部分高职院校更多追求高等教育特性,因此人才培养仍然按照高等教育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追求和注重知识的系统型和完整性的传授,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未跳出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践技能的训练不够,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与此同时,有部分高职院校只把职业教育单纯认为仅仅是职业教育,从而走向另一个办学极端。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和技能,忽视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只是简单重复技能性操作,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很难适应未来的岗位要求。另外,“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职教师更多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为欠缺,很多下企业锻炼流于形式,再加上考核要求不高,过程监督不到位,并未真正达到下企业锻炼效果,只有教师具备可供授业的“职”,才能交出高技术技能的学生。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满足湾区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和中间技术服务,更多仍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内成熟产业和传统产业需求,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新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略显不足。职业教育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而相应高移人力资源的供给,逐渐提高劳动力层次,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育质量有偏差,难以适应产业迈向中高端需求

职业教育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协同共生,职业教育立足服务于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应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发展进程上保持时间节奏同步。粤港澳大湾区较早开始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高级化趋势明显,当前,大湾区处于产业高端化进程中,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已形成新一代新兴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5G 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时代发展促使粤港澳大湾区由初级和中级人才需求转变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单纯的熟练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人才无法满足湾区产业高端化需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后当前大部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并未适应湾区产业结构发展,专业群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并未根据湾区的现实市场变化而动态调整,与湾区区域经济的关联度不太紧密,偏差逐渐加大,难以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需求相对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无法形成共生共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无法满足大湾区建设需求,岗位适配度差距过大,直接影响湾区建设。

(四)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

当前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是广东高校与港澳地区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式,而校际合作相对更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输送一线需要的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有研究数据表明,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与港澳两地专科职业教育合作比较少,与本科普通教育合作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合作交流、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研修、师生文化交流、联合培养、学历提升等项目。[5]粤港澳三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存在一些欠缺,主要开展的是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十分松散,合作的对象、内容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合作并不到位,再加上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的各种企业开展的社会服务类培训讲座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作用的有效发挥,难以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难以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服务,难以传播先进文化。

三、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构建策略

(一)服务湾区建立实体化职业教育园区

职业教育园区是园区内组建成员单位基于共同愿景而建立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是为了能够追求一致的战略目标,达成各自的利益需求,实现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一般来讲,高校战略联盟要有组织管理机构,能够对不同层级的冲突和矛盾进行协调,能够制定合作发展战略;要有运行机制,能够实施联盟计划,能够实现资源共享。[6]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更多集中在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合作相对甚少,更谈不上深度合作。究其原因,粤港澳大湾区未能构建职业教育联盟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的构建凝聚目标和力量,大湾区本身的打造和建设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构建提供了契机和可行性。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的构建必须以服务于创新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构建实体化职业教育园区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实体化职业教育园区首先应成立董事会或统筹管理委员会,由大湾区城市群政府单位人员、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人员、各联盟的职业院校的校长及其他各单位各部门相关人员等组成,同时设立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实体化职业教育园区需要通过制定园区计划来实施各项任务,要能够打破各种政策和体制机制障碍,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通过定期的会议制度,如年会、季度会议等来研究制定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各项园区的项目和计划。

(二)夯实根基建立高质量职业教育园区

近年来,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数量增长较多,质量也是排在全国前列。但从广东省内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看,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4所高职高专排在全国500名以下,占比广东省高职高专28%,[7]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职业教育园区要夯实根基,制定并实施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计划,切实发挥好支撑大湾区经济建设的作用。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高质量提升计划”,搭建大湾区“核心层”“中间层”和“基础层”的“三层次”职业教育园区,核心层是“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间层”和“基础层”持续提升质量,逐步实现与核心层高质量发展相对等。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园区要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加强专业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必须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根据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传统专业,突出特色专业,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注重和加强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

(三)资源共享建立服务型职业教育园区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或资源共享更多是自发、松散的行为,甚至存在跨境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障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园区的优势之一就是资源共享,这也是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园区的使命所在。建立服务型职业教育园区的战略联盟要义之一就是要实现大湾区职业院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师、实训基地资源、优质课程资源等的资源共享。服务型职业教育园区只有坚持以贡献获取支持,以服务促进发展,才能获取最佳的发展环境和最大的发展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迅猛的大好前景下,职业教育园区必须主动服务大湾区区域经济目标,充分挖掘和整合校政行企等各类资源潜能,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为主导,按照企业的需要为大湾区区域内企业服务,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积极参与区域内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健全企业发展的预警机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个人成长需求,切实让大湾区内企业在成长发展中感受到受益,同时,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园区必须要实现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匹配,立足区域,促进学校、产业和区域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协调专业、产业和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做好产学研创用的六位一体工作,开展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相关工作,既服务产业行业,又反哺学校,同时实现资助创新,逐步成为国际示范教育区,打造中国模式,形成特色,为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教育基础。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