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探究
——基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调研与实践

2022-03-18 06:08宋汉文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团支部育人班级

宋汉文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教育管理监督学生党员和宣传凝聚服务以及引领学生的职责。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与广泛的联系,对团员青年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传统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大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1],还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育人模式横向需融入各党组织与群团组织之中,纵向要贯穿培育时代新人的全过程。要求全面构建从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至班级委员会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让学生党支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班团建设中唱主角,打通学生党支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一、高校“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内涵外延

根据调查问卷资料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构建上已取得的实践经验,明晰“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定义内涵,分析构建“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研究调研走访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组织部、学工部、团委、二级学院和师生代表,查阅整理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相关政策文件、校史校志以及官方网站与“两微”推送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班团建设现状”调研问卷,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随机抽选了410 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放41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10 份,回收率100%。按照年级划分,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各年级比例分别为52.93%、13.66%、19.02%、14.39%,男女比例分别为75.37%和24.63%,理工类与文科类比例分别为80.24%、19.76%。调查显示,在“党班团一体化建设必要性”方面,42.44%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48.5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占比共91.98%。47.07%的同学认为“党班团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46.59%的同学认为重要,占比共93.66%。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党班团一体化”育人育才具有初步的认识判断和较为迫切的期待需求。

究竟何为高校“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党班团一体化,是要按照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总体设计,构建体现党的全面领导、符合新时代要求,适应青年大学生特征和适应班级工作实践的党团建设以及班级建设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党班团组织架构一体化、队伍培养一体化、活动组织一体化和评价机制一体化,发挥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效能,解决好班级建设中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思想引领、提升班级凝聚力以及激发学生创新力,积极应对深化综合改革与数字化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为旗帜鲜明地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构建“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班团组织建设的突出特点,借助班团管理和活动开展,加强了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也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得到锻炼和成长[2]。新时代高校班团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班级功能不断升级,建设内容也在持续扩展,做好新时代高校班团工作要将其置于做好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之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

(一)构建“党班团一体化”的时代意义

加强党的领导,突出组织育人。通过构建“党班团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党对班团工作的领导,延伸党的工作触角,激活班级治理神经末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强化组织育人功能。“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将党支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和青年学生培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一环,也抓住班团建设中党的作用发挥方面的短板要害。

坚持立德树人,是强化思想引领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构建“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是高校协调各方共同育人的改革创新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完善育人工作链条,协同党支部政治功能优势、团支部思想引领功能和班级日常事务主导作用,改进与强化班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发挥,保证班团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高举党的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

尊重学生个性,是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要求[4]。“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对补齐班级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短板,消除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班团在党支部引领与统筹下,有主题地和有计划性地开展丰富多样与变化性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使班团和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处理党支部、班级和团支部等社会关系中,体验了党的政治生活,丰富了社会交往层次内容,并从中学习和发展自己充分而协调的社会关系能力,使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质等全面协调发展。

顺应社会发展,是丰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第四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我们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6]。一方面,需要围绕现代产业和未来技术的发展,重构学科领域,搭建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让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7]。”党班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细胞,在知识高频更新中,让科学技术始终向善,需要协同培养学生回应世界、回应国家和回应社会的意识与能力,牢牢把握其中的科学伦理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二)当前“班团”运行存在的问题短板

2016年团中央在高校提出“班团一体化”,作为推进团学组织创新和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基本完成了“班团一体化”的任务目标,进一步理顺了班团关系,注重团支部的思想引导,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在对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学生访谈中,依然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班是班、团是团”“班强团弱”和“团支书和班长谁大”等思维定势,归结起来,主要原因在以思想建设供给有短缺为代表的治理供需不匹配,以党的组织覆盖尚未织牢,工作机制和以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班级文化未能凸显。

班团功能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调查发现,有43.17%的学生认为班团“偶尔”或“从未”开展理论学习活动,33.66%的学生认为班集体活动趣味性“一般”或“枯燥无味”。原因如下:一是协同观念尚未形成。班团各自运行,呈现“班强团弱”的基本特征,班团职责定位不明确,协作机制不健全。二是主体能力有待提升。调查显示,除班长与团支书外,其他委员普遍缺乏成就感,且学生干部遴选程序不规范,换届时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渠道窄。部分班主任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高,投入班团建设的精力有限,学生干部、班主任和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培训不足。三是供给质量和数量结构矛盾。班团提供了大量的文体活动、实践活动、科技竞赛活动以及主题团日活动等活动供给;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匮乏,且形式单一,还有一些活动较少考虑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参与度低。

党支部触角延伸班级机制不完善。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联系广大学生群体的桥梁纽带,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战斗堡垒[8]。高校学生党支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是基础和常态,班级一般没有学生党支部的组织覆盖,以往“坚持把本科生‘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格局”已发生深刻改变。然而,学生党支部参与班团治理的机制尚未随之健全,党的工作覆盖和触角延伸至班级与团支部这些基本单元面临着新挑战,57.80%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党员队伍建设“很重视”,62.93%的学生认为校院对学生党建“很重视”,显然这样的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力在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班级学生中难以彰显。

班团治理中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学校层面,对班团建设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班团体治理机制顶层设计缺乏,统一与科学和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及考核文化缺位。学院层面,在学校班团建设工作标准和目标考核模糊情况下,缺乏创新构建学院内部班团建设体系机制和制定班团管理制度动力,班团治理权力高度集中在辅导员、班主任和获其授权的班长团支书个人身上,削弱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班团这一基层组织对辅导员、班主任和班长团支书形成了强烈的个人依赖;班团学生干部认识和能力有限,班团治理组织分工不明确,由其自身主动制定出台和组织实施班团内部管理制度的机制不完善。36.78%的学生认为“偶尔或从未”参与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20%的学生认为“没有或不清楚”班团干部工作考核制度。

三、推进“党班团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对策措施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学生党员挂牌”创新案例曾入选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大典型[9]。近年来,学校打破壁垒,开放融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学院基层创新相结合,把“党班团”一体化建设纳入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之中,构建党班团组织架构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活动组织一体化以及评价机制一体化,推进党支部与团支部与班级委员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引领作用,初步摸索出了一条以“党班团一体化”建设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之路。

(一)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推进“党班团”组织架构一体化

建立校院两级党委书记牵头、分管副书记具体负责和党政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全面统筹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工作力量,探索实施按专业配置辅导员机制,每名辅导员对应联系1 个系或1-2 个专业,担任本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和班团建设同部署、同落实,校院党组织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1 次学生党支部建设和班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作用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作用,形成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班级治理合力。完善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组织设置,“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成立班团委员会,设团支书与班长(兼团支部副书记)组织、宣传、权益、学习、文体、生活和心理等委员5-7 人,一般不超过9 人,允许一人身兼二职。团支书兼任班长,如团支书和班长由两人分别担任,班长须兼任团支部副书记。其中,高年级(大三、大四)团支书一般由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担任。明确团支部是班团委员会领导核心,团支部书记主持全面工作,主要负责思想工作、团日活动和团务管理等,班长组织实施班团委员会的有关决议,负责班级学习生活、班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等事务。建立党建与班建团建一体化运行组织架构,打通党支部和班级壁垒,织牢织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网。在按专业纵向设置学生党支部,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班级设立党小组,党小组组长由团支书(班长)担任;低年级(大一、大二)班级设1 名党建联系人,由本专业学生党支部指派的高年级正式党员担任,符合条件的班主任助理(学生)同时担任党建联系人。对党建联系人的主要职责进行明确:传达学习上级和党支部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受党支部委派参与班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重大问题决策;召集各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研究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以及发展对象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对班团委员会和工作人员履行班级治理责任,加强自身建设等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以团推优工作为载体,建立“党班团”队伍培养一体化

建立健全班级党建联系人组织、参与和指导团支部规范开展“推优”工作机制,规定团支部开展“推优”工作必须在班主任、辅导员或党建联系人的现场指导监督下进行。建立健全内部贯通、党团联动以及协同推进的团员日常培养教育和考察机制,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接受团支部和党支部(党建联系人、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双重培养教育和考察,党支部与团支部联合每学期对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在团内和班级等综合表现进行一次考察。畅通校院“青马工程”优秀学员经团推优入党路径,构建班内班外“协同作战”的推优体系,可由班级团支部推荐,也可由校院团委直接推荐,但必须征求班级和团支部意见。建立健全从严管理机制,严格淘汰退出机制,党支部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指派班级党建联系人或培养联系人谈心谈话,谈话情况报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与班主任,经教育后仍无改进的调整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立健全班级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建联系人、培养联系人和入党介绍人作用,遴选优秀学生党员作为班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设立“青年学生骨干教育基地”,立足需求,定制培训菜单式课程,推进建立党支部、班团委员会和社团等学生干部一体化培训机制。

(三)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实现“党班团”活动组织一体化

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的职能有所不同,活动组织实施就会有差别,为突破此瓶颈,需要找准活动的共同价值追求,“红色文化高扬了时代主旋律,描绘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成长轨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深层交融[10]。”红色文化与“党班团”落实立德树人均存在着关联耦合,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要将专业建设融入红色文化。从专业特征着眼,依托专业优势,找准红色文化与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团支部党章学习小组活动以及班级学风建设学科竞赛活动的契合点、切入点和共鸣点,注重根据班级、年级、专业和学生认知规律,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适应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求,创新活动组织形式,形成专业班级特色,促进“党班团”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一致性、衔接性和递进性。要让文体活动传承红色文化。以学生为本,以凝聚力提升为重点,充分发挥班团在文体活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党支部对文体活动的前置把关和指导作用,引导班级风采大赛、红歌大赛、演讲比赛和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主题蕴含红色元素,体现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创新活动形式,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变“漫灌”为“滴灌”,实现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还要以社会实践证实红色文化。通过深挖校内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和搭建校外红色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党班团”青年大学生到校内外红色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学习、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等活动,让他们在切实体验和实际感悟中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精神洗礼,加深对党的认同,激发热爱学习、克服困难的斗志,使红色基因转化为在专业上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

(四)以“团学改革”为契机,探索“党班团”评价机制一体化

建立完善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工作日志制度、思想汇报制度、量化考核制度、民主测评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多举并行的一体化考核监督体系。考核评价在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直接负责下,通过党支部或党支部指派的党小组与党建联系人统筹开展,党班团学生干部按照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入党申请人依次作为考核评价对象。评价内容涵盖政治思想表现、学业科研竞赛、联系服务同学、志愿服务时长、班风学风建设和自身缺点不足等方面。考核评价按照日常动态跟踪、半年学期调度和年度全面考核等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跟踪督导,并明确程序及标准,突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评价坚持实事求是、人人平等与民主公开的原则,严格过程记录,在考核评价前要做好动员工作,明确考核内容、方法和原则;在考核中党支部要组织学生党员和班团学生干部面向同学进行述职述责,既要做到触及思想,找出不足,又要避免激化矛盾,影响团结;在同学满意度测评后要综合党支部与群众意见,按照考核量化标准客观公正地给每个党班团工作和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评分,确定考核等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党支部工作和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团支部“对标定级”,团员“三亮三比”,学生干部轮岗和换届,优秀团员推优入党,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等目标考核。

猜你喜欢
团支部育人班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