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遵循及现实路径

2022-03-18 05:42王玉晴
关键词:四史艺术类思政

王玉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蕴含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包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执着追求,“四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契合程度较高。将“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推进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时代观、人民观,增强其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使其明确文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承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

一、“四史”教育与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内在契合

“本”“真”“实”“美”是当前全社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文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审美的价值取向。艺术类大学生应立足于时代,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创作精品,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向往,不断引导社会风气,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在教育层面,高校除培养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技能外,也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夯实艺术类大学生内在的德。

(一)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致力于培养固守历史之“本”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文艺因历史发展而存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文艺要从历史发展中获取资源,反映历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文艺自然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进行创作。面对新时代历史之问,文艺创作要坚持以历史事件客观性为前提,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文艺创作解答历史之问,并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文本重构将历史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展现在人们面前。历史的“本”允许文艺创作在细枝末节的改造,但脱离“本”,本质是颠覆历史、虚构历史,将使人的价值观产生严重偏差。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将“四史”有效融入,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同“当前马克思主义过时”“马克思主义错误”等谬论划清界限,揭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正确性。

(二)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致力于培养反映时代“真”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历史是由时代构成的,文艺创作特别是反映时代主题的创作要“真”。“不真”意味着作品无法反映时代变化,更无法解答时代课题和群众疑惑,必然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文艺作品要紧扣时代,在思想上引导人们追随时代发展,向榜样看齐,完成时代使命。脱离时代“真”的创作,违背了实事求是的传统,造成了思想的混乱,直接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扩大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存在的空间,结果把历史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最为宝贵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抛弃了,其实质是逐利性在起作用,消解了文艺的本性。在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明确它们对文艺创作的危害,引导学生不断坚守艺术理想,培养自身学养、修养、涵养,并自觉抵制这种危害。

(三)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致力于培养展现发展“实”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文艺工作者需要从时代视角出发,解读时代发展,记录历史变迁,展现发展成就,教育和启迪人民群众。艺术的现代责任之一就是要通过创作展现发展成就,让中国话语权在世界上更有分量,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社会主义发展在中国充满蓬勃生机。艺术类院校特别要注重将“四史”有效融入思政课,让学生明确社会发展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并使其理解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必须在具备宏观历史思维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

(四)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致力于培养引导社会“美”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美是精神文化的根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文艺工作者必须以此为着眼点,在践行社会职责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宣传和引导社会向善向美的风尚,以优秀作品引导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类院校思政课中,教师要适时融入“四史”,让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奋斗的美、奉献的美,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之美,让学生憧憬理想社会之美。

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与“四史”充分融合,努力培养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历史观、政治观,让其明确社会主义文艺的来源、本质、特点、目的,明确自己为谁创作、怎么创作、创作目的是什么。以此为前提,艺术类大学生才能肩负起未来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遵循

恩格斯曾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2]“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并注重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

(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结合原则

“四史”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坚持政治性是“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特性。学理性是“四史”具有说服力的关键因素,要用政治引导学理,用学理讲述政治,没有学理性,“四史”就不具备说服力,就会变成众多历史事件的罗列,难以让人信服。“四史”蕴含着历史规律和抽象理论的具体表达,将人物故事、历史大事件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学理和逻辑解释。思政课教师将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积极融入思政课,能够弥补学生认知水平低、视野局限的问题,从而辩证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的曲折与反复,这对于他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积极意义。

(二)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要积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近现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以历史思维指导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理论上理解、情感上认同、实践上践行。实践性还指“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实践创新。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结合艺术专业特征构建“四史+艺术+思政”的教学模式。“四史”知识的有效融入,更易于“艺术+思政”的特色教学模式展开,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历程、新时代文艺价值及大学生责任使命的认知,能够增进“四史”教育实效,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三)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现实机遇,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中找准社会发展主流方向。文艺创作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要做到以史鉴今,以案说理,以史明论,以提升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时代意识。

(四)注重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原则

整体与部分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四史”教育的整体开展,不能将“四史”片段化和历史个案绝对化,而要将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从“四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中,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整体性、系统性及辩证性,促使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转变。

整体与部分还指在高校要注重思政课体系的整体性,也要注重课程的差别性,达到培养总体目标的一致性。思政课体系中,从原理到实践,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认识,从历史发展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充当联结各门课程的纽带,将“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将分散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促进思政课教学的整体化。通过“四史”学习,艺术类大学生能清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明确人生目的,树立理想信念,培养思想道德,肩负起时代赋予艺术大学生的使命。

三、“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4]“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大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必然要求。

(一)充分挖掘“四史”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实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1.将“四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挖掘出来,坚定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四史”中不少经典案例极具影响力,能够给予学生思想启迪,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共产主义信仰的认识和认同。艺术类大学生成长成才脱离不了时代,新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应明确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目标与远大理想目标追求的一致性。艺术类院校思政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以“四史”中的党史故事、人物传奇为切入点,能够把真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

2.将“四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不怕牺牲、勇于奋斗的干事创业史挖掘出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

“四史”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奋斗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推翻旧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及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孕育出独具社会主义特色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国家情怀,同时也形成了诸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历久弥坚,至今依然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具有巨大的精神作用。在“四史”这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既充当“剧作者”,又充当“剧中人”,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用艺术手法展现社会主义。充分挖掘革命前辈干事创业、牺牲奉献的奋斗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诚实劳动,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者美丽的劳动观和成才观,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将“四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廉洁为民、务实进取的道德品质挖掘出来,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四史”中党的领袖、革命前辈和行业模范,每一位都是精神和人格的丰碑,他们廉洁奉公、务实进取、服务人民的优秀道德品质推动了社会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民至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道德观念。革命烈士以及英雄家书、书籍传记和音视频影像等资料能够给予艺术类大学生精神洗礼,使其树立对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人民观念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激励他们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持续奋斗。“四史”的历史脉络衔接过去和现在,并通向未来。其中的经典案例能够将理论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觉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政治意识。除思政必修课程外,艺术类院校应积极探索开设“四史”选修课,形成内容衔接、有效整合的思政课体系,达到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二)创新“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手段,优化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方式

1.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四史”,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提前进行教材重构,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设置“主题+课题”的方式,并探索应用翻转课堂、大学生讲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四史”内容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以史明论。同时,教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改被动参与为主动学习,并积极探究启发思维,将理论难点通过“四史”勾连,精准对焦,让理论难点变成学生关注的热点、讨论的焦点。

2.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四史”,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在艺术类院校探索“四史”与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四史”红色基因库,让红色历史深入学生心中。除开展党史馆、校史馆、名人故居等一般的参观、研学之外,教师还应探索多媒体、融媒体及数字技术的使用,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理解历史,做到真听、真看、真信,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在网络平台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线上和线下的呼应,将“云端的思政课”同“行走的思政课”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三)把“四史”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艺术、历史和思政的跨界融合

1.以“四史”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讲好讲活“四史”故事,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四史”蕴含丰富历史素材,孕育了伟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特质,艺术类院校要将“四史”中丰富的素材融入到艺术类大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之中,鼓励艺术类大学生通过音乐、舞蹈、美术、视频等专业方式,创作一批厚植于红色文化、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够激励学生将“四史”学习与艺术思考相结合,不断培养其艺术鉴赏、艺术表达与艺术评论能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2.打破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障碍,将理论阐释和价值观引导寓于艺术知识传授之中

思想理论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存在学科性的区别,但在立德树人这一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都应将艺术发展、艺术审美融入其中,艺术也应发挥学科优势,活学活用“四史”内容,将革命文艺、人民文艺蕴含的理论和价值观寓于艺术知识传授之中,实现学科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以文艺独特的视角加深学生对思想理论的理解,能够打破思政、历史与文艺之间的隔阂,实现三者的跨界融合。

(四)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探索“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艺术

1.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艺术,构建具有艺术类院校特色的“艺术+思政”话语体系

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6]在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由于专业局限,很难在艺术方面与学生构建起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专业和广博的知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积极拓展艺术知识,提升文艺素养,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文艺创作。

2.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

思政课是重在思想和价值观念培养的课程,重在“讲道理”。道理能不能讲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艺术类院校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应注重培养语言感染力,形成教学特色,以学识魅力、语言魅力、人格魅力教育和启迪学生。只有教师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以历史胸怀、历史视野和历史责任激发自身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赢得“四史”教育主动权。

总之,将“四史”融入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突出史与论,助推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现思政课价值性、学理性、政治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有利于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艺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正视“四史”的重要性,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四史”融入的逻辑进路和有效路径,实现教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

猜你喜欢
四史艺术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