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记者“四力”,讲好脱贫攻坚的湖南故事
——以《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为例

2022-08-06 07:58:08胡泽汇
关键词:脚力笔力市州

胡泽汇

(湖南日报社 新媒体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5)

从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2020 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湖南新闻人带着使命感对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报道。湖南日报社派出14 路记者,分别走进湖南省14 个市州最远的那一村、那一户,推出《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其中包括14 篇文字稿件、15 个视频、14 张地图海报、49 张新闻图片。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村里最远那一户》获得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专题类一等奖。这个系列报道记录了湖湘大地上生动感人的脱贫攻坚故事,凝结着整个报道团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效提高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讲好脱贫攻坚的湖南故事,要脚力先行

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中,脚力是基础。归根到底,眼力、脑力、笔力都是从脚力中得来的。在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从报道团队的脚力中应运而生。湖南有14 个市州,每个市州都有动人的脱贫攻坚故事;14 路记者奔赴14个市州,撷取脱贫攻坚这条大河里的14 朵小浪花。

《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从湖南14个市州各选择一户典型脱贫人家作为报道对象,因为他们是村里最远的那一户,脱贫的任务更艰巨。他们是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那些最‘远’却最‘深’、‘没有少’也‘没有掉队’的牵挂,他们应该、也值得被看见、被记录”[1]。对他们进行报道,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这个系列报道从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说起。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深处,按高速公路距离算,从长沙到十八洞村全程416 公里,约5 小时车程。而这并不是记者的目的地,目的地是思源餐厅主厨龙建的家。他的家位于十八洞村当戎寨,是距十八洞村新村部最远的人家。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1],更远的乡镇也不止这一处,《村里最远那一户》报道团队的总行程超过一万公里。记者为了采写《壶瓶山上,一个倔强又聪明的“猪老倌”》,在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姬塘峪村夜宿山中。壶瓶山镇被誉为“湖南屋脊”,是全省最北边、海拔最高的乡镇。为了完成《小鸟是应该去远方的,他的女儿们也是》的采访工作,记者途经汉寿一处山间小路时险些因为路窄而翻车。在《山里山外,一家人》的采写过程中,记者辗转于张家界、长沙两地多次进行采访,只因主人公吴家人在两地居住。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脚力到了,才能深入感受生命的芬芳。正因为《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现场和人物本身,报道团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这14 个故事,这些鲜活的故事便拥有了真实可信的光彩,这些鲜活的故事便拥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二、讲好脱贫攻坚的湖南故事,要眼力深远

眼力,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要练就善于发现、辨别、判断、分析的“火眼金睛”。《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中的14 个采访对象都是从贫穷走向小康、走向富裕的,相同的主题要展示不同的精彩人生,就要靠记者在现场抓生动细节,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写出不同的脱贫密码。

十八洞村的龙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没有走出大山,他的脱贫奔小康故事从哪里写起?记者抓住了他的工资条这个小细节——“12,287.17 元”,这个月收入数字让现场见证的游客十分惊讶。虽然是村里最偏远的人家,龙建这个17 岁就辍学打工、曾背过煤的“80 后”苗家汉子,如今用双手在家门口“炒”出幸福好滋味。“搭帮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我们山窝窝里过上‘神仙’一样的好日子。”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欢乐的感染力。

“房子虽然没有面朝大海,但面朝着稻田与青山,风吹稻浪,送来一片清香,家养的黄牛闲散地踱步回棚。”记者寥寥数笔描绘出家住永州市零陵区芬香村的唐正清日常生活的一个小截面,把脱贫奔小康的幸福景象形象地呈现出来。

在《下山、上山,从贫困户到“养殖大户”》中,“一筐刚刚煮好的花生搁在其中一把椅子上,冒着清香的热气”“墙面贴的白瓷砖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着光亮”“皮毛光亮又健壮的黑山羊,在山路熟练地一只只向上攀爬”等或静态或动态的细节描写,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脱贫农民的生活画面跃然而出。

14 个脱贫故事虽然微小,但与国家命运密不可分。通过这14 个报道对象,《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凸显出他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担当和情怀,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更展现出党和政府是如何努力激发脱贫后的农民自觉迸发勤劳致富内生动力的。报道团队的辛苦付出换来了用户的认可。新湖南客户端数据显示,在14 条稿件中,单条最高点击量超50 万次,最低点击量也超20 万次,整个专题点击量超400 万次,成为省内脱贫攻坚报道的爆款。用敏锐的眼力发现报道对象身上的动人细节,见微知著,以点带面,这样的报道才会富有感染力,这样的报道才会产生影响力。

三、讲好脱贫攻坚的湖南故事,要脑力领航

脑力在“四力”中居于统帅地位,集中体现了记者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时代的新课题,是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的大创举。要讲好富有地域特色的脱贫故事,必须讲政治,深挖时代主题,以政治家的站位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媒发声、引导舆论的主阵地和先锋队。

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力,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无论是组织策划、采访写作,还是编辑加工、发布传播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都必须不断增强引导力。2020 年10 月17 日,在国家“扶贫日”这一天,华声在线开始推出系列报道《村里最远那一户》,用最动人的脱贫故事呼应“扶贫日”的主题,用最接地气的脱贫故事致敬扶贫这项千秋德政,致敬这个伟大征程中行走的人们。

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并不是内容的迁移,更多的是思维的更新,更多的要在脑力上下功夫,学会新媒体的一套方法,从过去的作者角度转换为用户思维。以永州芬乡村的唐正清为例,记者用视频记录下他那黑旧的老房子,他站在老房子前讲述过去的艰辛日子,用户一看便一目了然。报道团队跟随他顶着烈日下地,右手残疾的他用左手除草、种菜,近2000 公斤玉米、500 公斤西瓜全是他和老伴一点点种植出来的。他家还养了21 头牛,每天他用左手给家里饲养的牛群喂水、喂饲料。这些简短的视频影像,形象直观地揭示出脱贫攻坚的密码——人勤天不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系列报道《村里最远那一户》以此为指引,从湖南14 市州、14 个贫困村里最偏僻的角落传递出掷地有声的脱贫宣言。正如唐正清所言:“现在农村日子好过得很。要我给现在的生活打分,100 分都不够,起码200 分!”置于宏大的时代主题之下,《村里最远那一户》牢牢把握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主旋律、大方向、新趋势,用心用情描绘出一幅幅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未缺位、精准帮扶的努力从未松懈、迈向小康的脚步从未停歇的湖南画卷,有效提高了脱贫攻坚舆论引导力。

四、讲好脱贫攻坚的湖南故事,要笔力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3]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笔力。脚下的所行、眼里的所见、脑中的所思,最终都要用手中的“笔”呈现出来。新时代的“笔”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表达,而是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新闻产品。

当下,传统媒体曾经惯用的动辄数千字的长篇报道已经难以适应用户的碎片式浅阅读,而直观、生动、有趣的视频更能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村里最远那一户》报道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决定这个系列报道的形式为:视频+制图+现场照片+文字,文字控制在1500 字左右,视频主要以新闻人物口述为主,新闻人物就在他们生活、干活的场景里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同时,每篇报道都配有一幅这种形式的制图:

图 报道制图示例

这样用心的制图除了在文字中间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直观形象地告诉用户,“村里最远那一户”在物理空间上离村部到底有多远,为什么他们交通更不便,信息更闭塞,机会更稀缺,脱贫的任务更艰辛,脱贫的期盼更迫切。报道选择最远那一户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

《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增强可读性和趣味性,从而成为一个在脚本采写、视频实拍、表现设计上充分创新、更具网感的新媒体产品。该系列报道摆脱了传统的竖版设计,采用更为灵动的左右滑屏;量身打造的手机端版本,在保留PC 端的大气设计和动态效果的同时,更适于进行移动传播;互动点赞的形式显著提升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14 个贫困户脱贫后的笑脸与心声的滚动轮播,得到8 万余网友的点赞。这些成效来源于报道团队创作思路的深刻变化,从过去简单的文字创作逻辑思维,转变为适应新时代打出组合拳的复杂逻辑。这是记者笔力的一种创新,通过用户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的报道形式,使主流媒体的声音更有吸引力,更有传播力。

所以,笔力是脚力、眼力、脑力形成合力的结晶。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记者要主动学习新的传播知识、传播技术、传播思维和传播方法,练就创新融合传播的真本领,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

《村里最远那一户》系列报道的报道团队在新闻实践中,积极践行记者“四力”,以脚力先行、眼力深远、脑力领航、笔力创新,凝聚强大正能量,营造攻坚好氛围,充分展示了湖南人民胜利脱贫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为讲好脱贫攻坚的湖南故事留下了生动鲜活的篇章。由此可见,只有不断增强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有效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用更多的精品力作服务好党和国家事业全局。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市州
入木三分
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
中国广播(2019年5期)2019-06-18 01:27:53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
新闻世界(2019年1期)2019-01-15 02:24:56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提高科技报道工作水平——人民日报如何做好科技报道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34
我省贫困现状扫描
试论市州开放大学与市州电大的联系和区别
加点笔力,你的书法会更美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
全国新书目(2013年3期)2013-03-21 06: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