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谢景伟
(1.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处,湖南 长沙 410100;2.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1]“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举措,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力推进文化强国。依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产业涵盖以广播电视为主的新闻信息服务、以数字内容服务为主的内容创作生产、以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服务为主的创意设计服务等众多大、中、小类行业。为文化产业高质量提供高技能文化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应有职责。对应《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高职文化人才主要指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专业培养的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文化人才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校企较难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探索固定化、深层次、多维度培养模式面临多重困境。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以承办“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下简称“汉语桥”)为契机,12 年来,在构建有效性、特色性、示范性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
21 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采用联合办学、订单制培养等方式,为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人才。在较长时期的联合培养中,为形成固定、有效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之间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增强文化人才的知识、技能、素养,整合产业元素与教学要素,搭建培养模型,探索实践框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不少困境。
培养人才需要时间沉淀,培养模式更需要时间累积,才能不断诊改完善。校企合作的时间短,几乎是所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一个难以克服的痛点。一些企业基于自身短、平、快的利益需求,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本身并没有将合作的意愿落脚于人才培养层面,而是希望院校能够在短期内配套解决项目建设的场地、设备、人力等问题。与高职文化人才培养对应的文化产业中,由于这一产业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大而不强的状况,小微企业居多,这类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难长久持续。合作时间短,也就导致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进入实施阶段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要调整的情况,甚至面临中断的局面。另外,短时间合作还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反复的启动、调整、中断,严重影响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型,更难以谈得上成熟。
在高职教育专业集群化发展的今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模偏小,成为制约专业做大、做精、做强的一个重要掣肘。而高职教育专业集群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并以服务产业集群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如果不能与产业集群发展所对应的领军型、全链条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也就只能与产业中居于产业链某个环节的中小微企业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现实中的文化领域,受制于对人才学历层次的要求等因素,高职院校较难与集群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中小微文化企业成为文化类专业主要合作伙伴。合作规模偏小,主要局限在个别专业与小微企业之间,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即使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成效、有特色的,但不能在同一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之间复制,更不可能在整个文化类专业发挥推广示范作用,不利于成批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构建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规模小特点,同时会产生合作的分布散情况,即在不同专业、不同专业群之间,分布着不同的产业内企业合作单位,由于企业之间彼此不在一个集团内,虽然与之合作的专业属于同一个高职院校,但院校难以协调不同企业资源,服务于专业群的发展,难以形成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散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不相符。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与旅游业、科技业等众多产业可以产生耦合关系,随着经济发展,这种耦合关系逐渐显现,也就对文化人才培养提出复合型要求。以传媒行业为例,2020 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更加强调文化人才的一专多能,分散的培养模式不利于跨专业培养学生。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价值观的指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2]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最为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短、小、散的问题,应该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扎牢校企合作责、权、利互补的基础。文化领域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因产业大而不强、合作校热企冷等原因,在合作中更应该以大型化、综合性项目为契机,强化校企责、权、利互补关系。以“汉语桥”赛事运营为载体构建的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汉语桥”作为面向世界各国大学生的中文“奥林匹克”竞赛,2008 年以来,实行由国家汉办、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具体承办的运营机制。国家、省级政府部门力争将“汉语桥”打造为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4],主要负责“汉语桥”赛事的组织、推广等工作;以湖南卫视为主的湖南广播电视台将“汉语桥”赛事视为主流媒体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主要承担赛事节目制作、传播等工作;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争取承接“汉语桥”赛事时,主要是基于项目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在承担项目场地提供、技术支持、人员服务等职责的同时,能够就近将项目生产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政府、企业、学院在“汉语桥”赛事运营中各自有着明确的职责,形成了一个保障赛事的“铁三角”。
在“汉语桥”赛事运营中,根据政府、企业、学院的责任,按照以责配权的原则,形成了清晰且能够共享的权利结构。按照协议,国家、省级两级政府作为主办方,有权调动使用承办企业、院校的相关资源,确保赛事圆满运行;同时,政府部门也将为企业、院校协调其他资源以保障节目录制,推动节目生产与专业建设同向同行。湖南广播电视台有权根据自身国际化战略,对赛事节目进行编排,选择传播平台与时机;同时,节目制作也将接受政府部门指导,制作过程中将考虑并结合学院专业建设需要。学院有权推动“汉语桥”赛事政府主办方、企业承办方的资源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据此,回应学院需求,国家汉办将全国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设立在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台在学院设立了节目生产基地,学院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家汉办、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两个基地实现“三基合一”。
以责定利,责任共担,权利共享,其基础与目标都是利益共生。产教融合中,利益共生是指产业界、教育界行动者有各自的需求,但同时存在利益关联点,即各方的“共同利益”。[5]在“汉语桥”赛事运营中,政、企、校之间既有各自的需求,同时存在只有借助其他两方资源才能实现需求的状况,三方利益协调共生关系明显。政府部门需要借助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传播能力和学院的场地设备、人力资源等,完成“汉语桥”赛事节目的制作与传播;企业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项目推进国际化战略,借助学院的资源完成录制节目;学院需要借助政府的协调与企业先进、成熟、系统的生产体系实现对接,提升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汉语桥”赛事运营12 年来,利益共生关系是政、企、校三方长久性、固定化合作机制的前提,更成为了产教融合构建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之源。
为充分解决文化领域产教融合中存在的短、小、散问题,有效巩固校企合作中责、权、利互补合作基础,围绕人、财、物共赢目标,引入“汉语桥”赛事以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主动寻求政府支持,有效满足企业需求,总结政府传播基地、企业生产基地、学校培养基地“三基合一”运营经验,先后打造了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全国传媒职业技术教育联盟两个政、校、企利益共同体,推动了产业链、教育链之间的信息、人员、技术、资源的交流、互通、共享,驱动了文化人才职业教育师资、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推动解决产业人才需求侧与院校培养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全覆盖、可持续、可复制、有特色的“一桥连两链、 三方驱四轮”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培育了一批政治思想可靠、专业技能过硬、创意思维活跃的文化人才。
图 “一桥连两链、三方驱四轮”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与关键是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的师资团队[7]。其中,功能整合是指师资队伍既能胜任文化企业生产任务,又能胜任文化专业教学任务;结构合理在整体层面主要指来源结构上企业员工、学校教师所占比例合适,在个体层面上主要指专兼职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任务明确指教师聚焦于将行业技能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效。基于“汉语桥”赛事,双向性共育有效改善师资队伍“双师型”结构,推动构建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由校入企,“汉语桥”赛事成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提升专职教师双师素质的“大熔炉”。按照学院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达成的“汉语桥”赛事专职师资培育计划,在赛事前后历时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学院传播与策划、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导、影视动画、摄影摄像技术、播音与主持等专业的教师,得以加入节目制作团队对应的工作小组,全程参与专业实践,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提交实践工作总结,并由校企双方对教师实践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等级结果纳入专职教师年度专业技术考核,作为专职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企到校,“汉语桥”赛事也是学院扩充产业优秀兼职教师的“蓄水池”。湖南广播电视台乃至全国文化传媒领域一线顶尖技能人才在学院完成“汉语桥”赛事期间,深度接触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萌发了参与人才培养的意愿,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金奖获得者李兵、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等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正是由此来校任教并设立工作室。
据统计,承接“汉语桥”赛事以来,学院共有专职教师1672 人次参与项目实践,引入兼职教师1467 人次,有实践经验专兼职教师占比接近90%。近5 年,培育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 个,获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国家级奖项6 项、省级奖项41 项。
技术迭代催生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带动传媒行业出现新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文化人才培养模式,要高度关注文化传媒技术发展态势,尽可能地将前沿性技术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以技术设施的先进性锻造文化人才的高技能,以无代差的技术设备满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零距离的要求。但是,文化传媒技术设备具有投入大、淘汰快等特点,不仅多数文化产业企业愿意采用“以租代购”形式生产,更使得部分院校因难以承担设备持有成本不愿购置。“汉语桥”赛事运营中,采用所有权、使用权分置方式共同引进设备,既确保了节目的生产,又保障了人才的培养。
分块落实所有权,解决生产教学设备添置问题。尖端、大型、综合的文化生产教学设备,采用单一由企业购置或者院校引进,都将遇到前期成本过高、后期使用纠纷等系列问题。“汉语桥”赛事作为大型国际化文化交流节目,基于政府国际传播考量及企业节目生产需要,当时需要建造价值上亿元的大型演播厅。作为一个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项目,如何建、谁来建等问题均需要妥善设计。最终,由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有土地,投入3000 多万元完成演播厅框架建设,湖南广播电视台投资超亿元添置升降舞台等设施设备,并完成声光电等专业装修,校企分块共建了1400 平方米的演播厅。
间歇性让渡使用权,提高设备服务生产教学效能。为配合企业“汉语桥”赛事等节目生产需要,学院还全资新建、配置了大型摄影棚、全媒体综合实训室等设施设备,以期采用“筑巢引凤”方式,推动“引企入校”,实现“校企一体”。同一设备,如何调和企业生产与院校教学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院校间歇性让渡使用权,关键是校企之间加强科学调配,以年度为单位编制使用安排表,具体到月,详细到周,错峰使用;如有交叉,以生产为主,以师生观摩实习、教学实训为辅,达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内生产、教学交替效果。“汉语桥”赛事入驻以来,湖南广播电视台还在学院录制了《“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晚会》《声临其境》《声入人心》等大型节目,学院共有约16,000 人次师生参与节目录制,充分释放了设备服务生产、促进教学的效能。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专业建设的功能。[8]以“汉语桥”赛事为载体,政校企共同构建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其落脚点是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带动专业的设置、建设、调整,主要的做法是以学院为主导,以政府指导、企业支持为辅助,统筹制定专业发展整体规划,各专业以整体规划为依据,结合各自特点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内涵一致、相互支撑、特色多样的专业发展格局。
对接产业,统筹专业布局。通过“汉语桥”赛事等项目,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能够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态势与人才培养需求状况,联合湖南广播电视台等龙头企业共同明确专业布局方向,形成了以媒介内容生产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两翼,以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新媒体技术、动漫与艺术设计三大特色专业群为重点的专业体系布局。
结合特色,推进专业建设。学院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统筹协调,采用专业教研室与节目子团队“结对子”方式,“汉语桥”赛事节目生产时,专业教师跟团了解掌握与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状况;“汉语桥”赛事节目停工时,企业技术人员下到教研室参与专业建设,人员双向性互动。这推动了信息在产业与教学之间互动交流,带动了各专业打造特色培养模式,三大特色专业群构建了“基地+内容产品”“专业引领、中高职衔接”“三厂(学徒制工厂、实习工厂、教学工厂)支撑,能力递进”等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诊改,提升专业质量。学院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等企业联合引入并运行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重点对“汉语桥”赛事融入专业状况进行诊改,引入“汉语桥”赛事以来,关、停、并、转专业12 个,三大特色专业群立项为省级高职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过硬的专业质量,支撑学院先后完成国家骨干校、省级卓越校建设,部分文化专业实力达到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以“汉语桥”赛事为载体,构建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影响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学院通过持久参与“汉语桥”赛事,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共同提炼了文化人才三大核心素养:思政品质可靠、专业技能过硬、创意思维活跃。为此,学院将高职文化人才课程体系整体划分为特色化思政教育、递进式专业技能、一体化创意培育三大模块。开发三大模块的子模块时,既注重模块的独立性,更强调校企共同推进不同模块之间课程内容的交叉,力争实现每一门课程均能全面覆盖三大核心素养培养。
特色化思政教育课程模块的开发,紧扣“汉语桥”赛事等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形势与政策”等一般性思政教育课程基础上,开发了“传播法规与伦理”“媒介素养”等特色化课程。课程内容同时与专业技能教育、创意思维培育相关联,启发学生理解“汉语桥”赛事“天下一家”等节目主题,并要求学生通过观摩节目等形式,从专业、创意角度分析探讨节目实现主题的举措。
递进式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开发,以对应“汉语桥”赛事节目生产的三大特色专业群为主。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特色专业群形成了“单项—综合—顶岗”阶段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基层共享、中层特色、上层互选”的“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新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群打造跨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按能力递进认识规律,构建了衔接中职专业的一体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动漫与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群引进国际课程标准,形成了多层能力递进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大平台、小模块”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中的内容,与思政教育、创意培育紧密联系。例如在影视课程中,以“汉语桥”赛事视频拍摄为对象,既传授拍摄技能,又讲解镜头转接技术背后的思想内涵与创意思维。
受“汉语桥”赛事研发中创意对文化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性影响启示,学院开发了一体化创意培育课程模块,实施通识教育计划,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孵化创意实践项目,构建了集知识传承、文化熏陶、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创意思维课程体系。其中的文化熏陶蕴含了思政教育元素,实践操作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
基于“汉语桥”赛事构建高职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对外关切湖南广播电视台等产业合作方利益,通过新建设施、引入设备等措施,分享所有权、使用权等方式,减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经济负担,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内发挥职称评审“指挥棒”作用,结合高职院校职称自主评审,将专职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列为职称参评重要条件,将专职教师在“汉语桥”等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品等成果纳入职称评分体系,推动专职教师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在以传媒行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从多媒体、全媒体至融媒体、智媒体转变的今天,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技术引进费用大,设备报废速度快,给企业生产、院校育人带来了技术性制约障碍。如何运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等国家职教改革新政策,形成院校让利、政策扶植、企业参与共同破解技术障碍的整套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