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制造强国”的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探析

2022-03-18 05:42曹泽玲
关键词:工科制造业校企

吕 岩 曹泽玲

(1.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 人事处,山东 青岛 266590)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2020 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只有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才能为双循环良性互动提供强力支撑。”[1]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本要求。当前,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一、先进制造业将引发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工科学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培养的工科毕业生占世界工科毕业生数的三分之一。[2]工程教育直接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必将引起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

(一)培养先进制造业人才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基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全球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面对制造业空心化困境,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 战略、英国高价值制造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战略、日本制造业竞争策略等,[3]抢占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正积极抢占中低端制造业市场,承接制造业与资本转移。不管是高端制造业,还是中低端制造业,我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告别粗放式高速增长,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转向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是立足现在、布局未来、实现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目标的重大国家战略。2016 年12 月,《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适应现代制造业要求,打造与之相契合的人力资源发展格局,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4]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一行动纲领,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全国各省市积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纷纷编制了制造业发展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迫切要求提升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要求改进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

自2010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 年位居世界第一;在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5]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已经形成了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但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的是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取得的竞争优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呈现大而不强的态势。全国制造业产业核心技术少,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绝大多数依赖进口,产业层次不高。“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6]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买装备造产品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装备制造短板明显,缺芯少核势态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7]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造成这一困局的根本原因,除了历史上我国科技基础比较薄弱、科技攻关尚须时间外,还在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不易产出原创性成果。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必须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先进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从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人才市场供需状况来看,先进制造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非常突出,我国重点发展的十大制造业领域普遍人才短缺。先进制造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二、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性变革是解决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必由之路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根本靠人才,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不足,在客观上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开展新工科建设,这是我国主动适应世界范围内产业革命和制造业发展新形势、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先进制造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智能制造是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例如,德国工业4.0战略具有互联、数据、集成、创新、转型等显著特点,通过装备、产品、生产方式、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带来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必将引发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受到一系列问题的困扰。从规模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等工程教育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现象。高等工程教育存在四个方面的不适应,即理念不适应、人才结构不适应、知识体系不适应、培养模式不适应。[8]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结合、与产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我国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领域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此外,高校专业教师队伍未能及时跟进现代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与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先进制造业发展日新月异,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牢固树立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制造强国战略,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推动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培养先进制造人才。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互联网带来经济、思维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要求高校构建“智能+”“互联网+工程教育”模式。面对先进制造业对于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新要求,高校的制造业人才培养需要与全产业链全面对接,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二)结合新工科建设实现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新工科教育改革包含学科属性和专业属性,既注重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又注重建设新工科专业。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而言,新工科建设一是建设新工科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根据新工科教育范式的框架改造现有专业。新工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学校联结政府、产业,促进产教融合的关键,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的制造业发展对于工程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结合新工科建设,实现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培养先进制造业卓越人才的必由之路。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先进制造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有助于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产教融合还面临一些问题,如校企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结合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学生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时间短、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校企应积极构建多平台、多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十强产业需求,吸引产业界参与办学,密切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专业体系

面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应以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制造业专业为核心,加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建设,打造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高水平专业群;积极申报智能制造领域的新专业,同时改造升级一批优势传统专业。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高校应按照先进制造人才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重建课程体系,重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支撑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的卓越研发、生产和管理人才;积极参加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造先进制造业示范专业。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推动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二)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应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与相关激励政策,密切校企合作,依托企业优质资源,针对先进制造业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工程师定期开展培训,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丰富教师先进制造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建设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校企联合培养先进制造业卓越人才

密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建设一批先进制造实验室,通过实地教学与远程虚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积极引进工业4.0 智能制造工程师、机器人编程等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校企联合研发新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共建先进制造业云教育支撑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实现工程基础、工程训练和专业实习相整合,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与平台

高校应充分发挥合作发展委员会和理事会职能,深化政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扩大校企合作项目数量,鼓励优势特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与智能制造企业建立广泛、畅通、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平台,联合共建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此外,高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研究。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制造业国家战略的核心。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高校要围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布局新兴的工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并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专业集群,校企联合培养先进制造业卓越人才,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要求的教师队伍,构建政校企合作机制与平台等途径,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工科制造业校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