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漾
(盐城市串场河小学,江苏 盐城 2240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附录提供了“话题项目表”,这意味着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以话题为方向,以语篇为载体。以译林版三至六年级的教科书为例,每册书包含8 个独立话题,教材的编写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渗透在内。为此,如何整合知识为单元话题服务,让语言学习课堂更为深刻和有意义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主题式教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袁项国、朱德全提出:在系统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主题为核心,充分协调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使它们可以彼此协调和联系运行,以达成教学主题结构的完善与自我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真实的情境来表达主题、理解教学内容,围绕主题这个“中轴”进行教研和交流,从而实现教师在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改革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是必备品格。《课标》中也强调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运用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单元主题的引领作用,加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使得学习内容没有体现出单元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缺乏教材单元的整合。单元教学仅对文本表层信息进行分析,忽视单元主题意义以及单元中各个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缺少以学生为主的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有些教师忽略学生的学情,教学活动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单元主题的探究。
第三,未达成学科素养目标。教师没有关注活动是否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不清楚活动提升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中的哪一方面,致使学生的学科素养目标未能落实。
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剖析,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内涵,围绕本文的主题意义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
王蔷教师指出,教学中学生应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解,以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以译林版6A Unit7 Protect the Earth 为例,教材从地球上的淡水、石油和煤炭、树木以及塑料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地球上资源或材料的用途及使用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各种资源的现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每课时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层层递进式地理解主题。
反向设计最早是美国课程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在《基于理解的设计》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最有效的课程设计应该是反向的。反向设计将目标和评价置于重要的位置,首先提出大主题或大问题,然后确定课程标准和目标,再细化和设计教学目标,还要设计评价标准——如何去评估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所需达到的水平,在课程标准和学习结果间建立起评估的桥梁,最后才是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课前,教师提供大量有关地球的视频、文字或学习网站的网址供学生观看查阅,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提供文本《快乐英语阅读》6 上Unit7 My reading—What can we do for the environment? 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英语绘本Protect the Earth,The Earth book 了解更多保护环境的方法。
课中,就主题Protect the Earth 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Q:How is the Earth? Why should we protect the Earth? How to protect the Earth? What else should we do? 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rotect the Earth?
学生互相作答,输出已知,再根据课文四个板块深入探索文本。
Save Water:Why should we save water?How?直观展示中国水资源缺乏的分布图。
Save Energy:Why? How? 直观展示中国的能源利用图及可利用能源(solar energy,wind energy,hydro energy,Nuclear energy)。
Save tree:Why? How?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Why? How?
这样,在第一课时就可以解决前三个问题。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才符合认知规律。从“已知”到“想知”,再到“学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以及已学知识从已知的知识领域进入未知的知识领域。这些问题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已知,帮助学生整理、组织和回忆已知信息,而且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研究和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尚荣先生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是迈向生活。”基于这一主题的二次讨论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生活中有保护地球的意识。
在第二课时设计活动:尝试做一名“保护地球”的发言人,分组制作一本宣传册。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考虑分组合作,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分享。第一步是“think”,教师先提问或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独自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答案,这样调动了每一个学员的积极性,确保大家独立思考。第二步是“Pair”,大家两两交流或者小组讨论,思维不断地产生碰撞,互相交流信息,这样慢慢达成共识,形成观点或结论,并学习倾听以及与不同的人交往,这也是对交往能力的培养。第三步是“share”,小组代表将所在小组的观点与全班分享。在分享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我们小组的观点是……”“我们认为……”等句式表达,因为此时发言者代表的是整个小组的观点。
Eg: save water
we use water to...
We should turn off the tap after using it.
We should take short showers rather than baths.
We use water to clean something and then reuse it to water flowers.
学生可以在文本已有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及学习收获。在这一主题结束之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将小组成果展示出来,其形式可以是宣传册、海报知识思维图等。每个主题结束后,学生都将成果展示贴在墙上。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以下两个问题:How to protect the Earth? What else should we do for the environment?
在第三课时,教师以what if 为核心设计问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n’t protect the Earth? What will happen if we use too much water?...它属于话题教学,这一问题模式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成就学生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么去获取知识以及培养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判断和表达。
以上基于单元整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到立体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注重知识积累到运用知识探索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