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其华
(永安市东门小学,福建 三明 366000)
“提问”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而“课堂提问”则是指在课堂中可以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期望学生积极反应与作答的一类教学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重视课堂的提问,表现在提问不经思考和设计,缺乏提问的艺术性和技巧,造成提问的低效甚至无效,严重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要想问得巧,就要找准课堂知识的提问点。
数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而来的,内在的共同因素也就是知识的本质则成为了新旧知识连接点,为学生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由旧知转化为新知。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除法计算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也有其基本性质,那么比是否也有“比的性质”呢?认真思考后,说出你的看法。问题一出,学生们都能主动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出发,结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的联系,发现比也有其基本性质。
在进行新授知识的问题设计前,教师要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对照课标相应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梳理好知识点的脉络,准确地找到学习这一知识关键点,然后提出问题。
如“小数的性质”一课中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在小数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后,与原小数大小的关系问题。因此在新授课时围绕这一关键点设计了如下问题:0.6 与0.60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问题:(1) 因为0.6 元=6 角,0.60 元=6 角,0.6 元=0.60 元,所以0.6=0.60;(2)因为0.6 米=6 分米=60 厘米,0.60 米=60 厘米,0.6 米=0.60 米,所以0.6=0.60;(3)因为0.6表示6 个十分之一,6 个十分之一也就是60 个百分之一,所以0.6=0.60;(4)画图表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10 份,将其中6 份涂上颜色,表示0.6,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 分,将其中60 分涂上颜色,发现两个正方形的涂色部分大小相等,得出0.6=0.60。学生通过对这一关键问题的回答,很快就理解了小数的性质。
数学的原型来源于生活,但又应用于生活。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找准联系点进行提问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确定起跑线”时,先让学生回忆运动会比赛时的起点和终点及运动员的位置情况。学生们一下就说出:每位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所跑的终点都相同。于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提问点:“400 米赛跑为什么每位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是多少?”
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在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处产生,学生积极思考,所以较快解决问题。
创设矛盾冲突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中思考。教师创设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激烈的冲突,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之中。
例如在解决乘坐出租车“分段计费”问题时,就和以前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冲突,原因是收费标准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的提问点应设在这个矛盾冲突处。“看了这个收费标准,你有什么想法?你能什么方式把它表示清楚吗?”通过问题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并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有的学生画线段图,也有的把收费情况列表,还有的直接用书面文字写出来,最后列式计算,解决了分段计费的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不足,且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因此对一些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或思维层次上,这样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若教师能针对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及时提出相关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一定的导向,则能起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六年级四个班组成合唱队参加学校庆六一的演出,其中有60 名不是四(1)班的同学,有50 名不是四⑵班的同学,四(1)班和四(2)班共有38 名同学参加合唱队。这样的题目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提问:题中说有60 名不是四(1)班的同学,那么其他三个班参加合唱学生人数和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有了方向,很快就发现,合唱队的人数中四(2)班、四(3)班、四(4)班的人数和不就是60 人吗?而四(1)班、四(3)班、四(4)班的人数和不就是50 人吗?教师提的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疏通了学生思维的障碍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找准提问点,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