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虹 谭志敏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了党中央亟待解决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解决老龄化问题指明方向。
为了更好促进老年人和老年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老龄化国情的基础上,深入中华传统美德,总结世界经验,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200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首次超过总人口的10%,[1]按照国际标准,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对老龄社会带来的风险挑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意味着我国迎来了未富先老的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3.5%,[2]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即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已将近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在我国将要迎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及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新阶段,我们要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老龄化将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走向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国情,需要我们作出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仍不足以满足应对老龄化的物质资源。政府养老基金积累不够充分、社会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城乡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老年人多样性的养老服务需求等都是未富先老的表现及问题。针对老龄社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3]
传统文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其得以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孝观念就作为优秀传统美德被世代传承,是祖先流传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人民自古以来始终崇尚尊老敬老,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当今社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尊老敬老是根植在内心、流淌在血液中的责任和义务,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
自从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尊老敬老既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又是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强力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成为社会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需求。进而,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正是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4]。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解决老龄社会带来的养老问题,培育时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
19世纪后期国外老龄化现象开始萌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世纪后期,老龄化问题在欧美地区广泛出现,进而成为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目前都在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与现代化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这些国家属于先富后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养老保障,并且步入老龄化时间较长,在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以及结合政府社会双重力量应对老龄化挑战方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目前,世界各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脚步在全球范围内走得最快,老龄化程度最高,是全世界典型人口老龄化国家中的典型。日本作为人口老龄化大国,其法律制度比较完备,针对老年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法律体系,长期照护制度也较为完善,切实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所需。英国也是早期的老龄化国家之一,英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在医养结合领域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实现了老年人口医疗和养老的统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医养结合”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目标,形成的一大重要体系就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此外,社区养老作为英国大多数老人都会选择的养老方式,在社会养老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是全球较早接触老龄化相关技术研发的国家,养老金制度的结构和体系也较为完善,美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十分重视,在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组织机构,设立社会保障总署,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斐然。对待国际应对老龄化的经验,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重学习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有益经验。”[5]
习近平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论述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对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方面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重点,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本地DNS服务器从权威域名服务器获得查询结果,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并在本地DNS服务器中缓存该查询结果;如果客户端再次提出同样的查询请求,本地DNS服务器直接从缓存中取得对于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孝亲敬老,作为新时代我国主动适应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他指出,“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6]。在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更加自信的背景下,将孝亲敬老吸纳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孝亲敬老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对待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习近平注重在全国范围宣传孝亲敬老文化,政府部门出台各类政策文件为孝亲敬老宣传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一,渲染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社会文化氛围。2016年11月,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5个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敬老社区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把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作为全国敬老社区文明环境建设任务中的一项工作。其二,加强公民自身孝亲敬老文化教育。2018年2月,全国老龄办、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4个部门印发《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到“把弘扬孝亲敬老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7],同时指出要激励社会公民主动宣传学习。其三,着力提升社会各界的敬老意识。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和全国老龄办下发《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旨在贯彻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孝亲敬老社会活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普及孝亲敬老文化观念的同时,自身也是弘扬和践行孝亲敬老的优秀榜样,是我国宣传孝亲敬老文化的强大鼓舞力量。
纵观老龄工作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思路与国际社会的主流理念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也结合我国国情和老龄社会特点,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发展方案,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8]
健全中国特色老龄工作大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明确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根本目标。2017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明确要搞好老年照料服务工作,就必须从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入手制订并落实好老人照料服务,“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9],这是我国老龄工作始终不变的目标。其次,调整完善老龄工作的基本方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各地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及时将我国老龄工作方针由过去的“党委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调整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突出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为老龄工作提供根本保障。最后,创新老龄工作的运行机制。2022年2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指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10]。此外,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诸多阐述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将应对人口老龄化融入深化社会改革、综合施策,使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推动政策制度创新、加大财政供给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实践的落实需要政策的支撑,建立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是发展好老龄事业的关键。老龄政策的制定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切实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中心解决问题。同时我国还需要在完善老龄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加强其综合性、系统性等问题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11]。
完善老龄相关配套政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我国与时俱进地实施了养老金制度改革,建立了养老金的“三支柱”模式,缓解了单一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所面临的财政收支平衡难以持续、负担不断加重的问题。二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9年,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在促进城乡医疗保障协同发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门诊统筹,逐步提高门诊保障水平,扩大门诊保障范围,加大大病保险倾斜支付力度,减轻老年患者门诊医疗费用负担,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口医疗保障受益水平。三是实施逐步延迟退休政策。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13],鼓励老年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作用。四是完善新时代的人口政策。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公布,决定从实施“三孩政策”以及相关配套的支持生育措施入手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助于缓解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随着现代治理水平的提高,政府对于老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精准聚焦于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政策需要,更好惠及广大老年群众。
老龄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本身就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利用好老龄社会的本身力量,挖掘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活力。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陆续出台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开启了快速发展模式,但仍存在养老供给失衡、市场潜力不足、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为了鼓励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14],从习近平关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推动以养老服务业为重点的老龄产业的发展是当前老龄社会发展的必要依托。
我国进入老龄社会20年来,党和政府强调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同时,更要重视老有所为、开发老年资源,为老龄社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老年人作用的发挥,在承德考察时他从老年人本身出发,强调:“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1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传统的“照料接受者”变成了现在的“价值贡献者”,老有所为成为他们晚年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的结合,各级政府为引导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适应老年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在老有所养方面,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之网越织越密、越织越严,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免除后顾之忧。”[17]除此之外,我国还围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做出贡献,使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能够基本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对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知识水平有了更强烈的需求。近几年,在《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引导下,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更加注重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并为老年人社会参与奠定了文化基础。在老有所为方面,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搭建老有所为平台。2021年11月8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18]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向全社会招募退休教师,旨在充分发挥优秀退休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既有助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又有助于发挥退休老年人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将于2022年6月1日实施,“时间银行”可以有效调动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缓解社区老年人非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是促进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的有效手段。从习近平的诸多阐述中都可以看出,他在强调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还重视老年人价值的发挥,根据需要和可能把家庭服务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鼓励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能力参加老年活动的组织,从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统筹谋划,应对人口老龄化发表的重要讲话在深化孝亲敬老新的实践意蕴,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构建和谐老龄社会、向全球提供应对老龄化的中国方案等方面体现出重要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为落实习近平关于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指示,孝亲敬老在各类文件中的出现频率不断增高,其与养老的关联性也明显增强,深化了孝亲敬老的实践意蕴。其一,习近平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论述是新时代弘扬孝亲敬老文化的实践指南,有助于子女自觉履行孝亲敬老的责任义务。当前我国营造的孝亲敬老社会氛围,使孝亲敬老的传统观念由家庭道德扩展至社会公德,更有助于督促家庭子女履行孝亲敬老责任。从“十三五”规划开始,孝亲敬老由价值倡导发展为综合性的老龄政策导向,其已经不单停留在中华传统美德这一文化领域,更进一步与老年人应有的合法权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新时代子女履行养老义务,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实践指引。
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将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论述,有助于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孝亲敬老文化,对新时代的孝亲敬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当今社会,孝亲敬老既是文化理念,亦是社会建设、政策实践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是家庭养老的道德基础,亦被视为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保障措施以及构成老龄政策体系的社会环境要素。总的来看,孝亲敬老虽然发端于文化和观念层次,却渗透和贯穿在所有的老龄政策当中,凸显了孝亲敬老在新时代的实践意蕴。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化问题所做的重要讲话,是为了妥善解决社会的养老问题,构建和谐老龄社会。一方面,习近平指出统筹完善老龄政策和社会各项政策配套衔接、将老龄政策融入经济社会各项政策之中,有助于为构建和谐老龄社会提供政策基础。同时,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能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视角明确涉老领域发展的总方向和总基调,是推动社会政策、力量等要素资源整合,形成应对老龄化合力的重要途径,为新时代建设和谐的老龄社会提供制度基础。
另一方面,在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要抓住老龄社会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为社会养老提供经济保障。经过政府多年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各主体的不断努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充分挖掘了老龄社会的潜藏力量来应对老龄化挑战,为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建设和谐老龄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发达国家的养老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全球范围的养老实践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未富先老的社会现状又缺乏足够的适用性。因此,我国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龄工作大格局向全球提供了应对老龄化的更广泛参考。
一方面,习近平高度重视“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19],为全球提供了多主体共同应对老龄化的中国方案。他强调的老龄政策,是在党组织领导、地方政府统一主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策略指导下,按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老龄人群实际需求,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的。我国还着力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多主体步伐一致、共同行动,既有助于向世界展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也有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了以老年人基本需求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相结合,并决定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是从注重老年人生活出发,以满足老年人的幸福感为最终目标,有助于向全球提供以老年人为中心应对老龄化的中国方案。积极的老龄化是对以往老龄观的革命性变革,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着力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坚持老有所养同老有所为相结合,有利于肯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使其扮演社会创造者的角色,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由此改变老年人是社会依赖者的传统观念。我国在应对老龄化实践中取得的这些突破,向世界交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中国智慧,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提供参考。
我国已经走过老龄化社会的前20年,老龄事业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我国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出了重要论述,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强大武器,为新时代引导全社会做好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