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悠 陈明华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守护,蕴含着社会个体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高校作为各地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征程上的人才阵地,高校担任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任务,而作为生命教育的教育对象来说,高校学生如何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抗疫精神时,将生命至上核心内涵放置首位,这是因为生命至上是伟大抗疫精神最核心、最重要的内涵,这一内涵贯穿于伟大抗疫精神的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和命运与共内涵之中。生命至上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也印证了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1]。人命关天,“天”是中国自古以来形容最高和最重要的极致之词。仁爱美德源于崇尚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观,是人道的基本原则,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的源泉之一[2]。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中国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为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奉献出自己生命的烈士和因新冠肺炎疫情逝世的同胞们寄予哀思。中国以国家之名和最高仪式祭奠逝者,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个体层面的生命关怀和对个体尊严的虔敬,最大程度反映了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关怀。
习近平在予以“生命至上”重要地位后,紧随而来的便是对“举国同心”的高度赞扬。举国同心是践行生命至上的团结伟力,是对“生命至上”这一首要精神的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注重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出现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对立时,整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将凌驾于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之上,个人需以自觉的奉献精神与团结合作意识,自觉服从大局,恪守组织纪律。团结就有无穷的力量、伟大的力量。我们赢得这场阻击战最后胜利的底气,来自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来自于全社会动员与凝聚民心信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形成了抗击病魔的全民抗疫强大合力。
舍生忘死包含了“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一直在我们身边;并不是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人民向生奔跑,他们逆着光,是为了给更多人民生的希望,这是孤勇者的无私奉献。“舍生忘死”与“生命至上”并不是相互冲突的概念,前者是对后者的践行,正是因为一个个平民英雄的舍生忘死,才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舍生忘死是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是以中华民族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为精神内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坚定、持久、温情的力量,这些舍生忘死、顾全大局的意识,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实践得以体现。
尊重科学是对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精神着重强调要尊重规律,并用联系发展的思维角度认识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能动性,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用辩证的否定观批判继承其真理的成分,不断创新协同发现真理。在重大疫情面前,人民并没有被未知的恐慌所击倒,选择被动应对和消极抗疫,而是在遵循病毒传播的规律下,不断地更新防护方法和医治手段,最大化减少病毒对于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
“命运与共”是“生命至上”的顶级理解,把“生命至上”的范围从中国人民扩大到了全球视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病毒没有国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在这样的背景下,抗疫精神顺应了全球人民对于生命安全的呼声,旨在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择,保障世界各果大众的个人及整体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合”“天下一家”的大度包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宝藏。陆九渊曾论述“宇宙无际”,自“天地开辟”以来,其实“本只一家”。虽然相隔“地之相去千有余里”,但是“世之相后千有余岁”,因而“得志行乎中国”,如有一天“若合符节”,那便是“盖一家也”[3]。
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疫情传播速度呈爆炸性增长,全球新冠疫情已步入第四波流行的阶段,欧美成为第四波疫情流行的“震中”。依据科学家研究给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奥密克戎或将对于先前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进行躲避,毫无疑问这将加剧二次感染和传染的风险。虽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万事万物自降生在这世上便也注定了它的消亡。人类战胜病毒是必然结果,但是从对抗到取胜,这其间可能伴随着很长一段时间。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全民上了一堂提高健康卫生意识的集体公开课,也让人们的健康理念和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疫情之下,人们的防护意识明显增强,关注健康消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形成共识。可见,健康不仅是最大的需求,也是最大的幸福。生命得以保障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而经过这次疫情,人们对健康的意义、活着的价值、生命的重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以持续超负荷的体力透支和对家人的忽视去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
这种社会意识的转变渗透在各种社交媒体之中,以“95”后、“00”后为主要年龄阶层的高校学生又是社交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势必会受到这种转变带来的冲击,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对于生命的深刻认知。因此,高校更应通过弘扬抗疫精神开展生命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对于生命的诉求,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当前教育主体对于生命的认知不足,教育内容的单一与片面,教育环境的消极因素方面。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之下,高校作为疫情防控重要阵地担任着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任务,学校的封闭管理对于高校的学生群体来说是一次巨大心理考验,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无法通过个人手段疏解的负面情绪,甚至做出漠视自我安全和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非理性行为。高校教育者作为生命教育知识的传播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单一与片面导致教育主体无法深刻体会到生命的长度、宽度与广度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封校或隔离期间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甚至在上网课期间睡觉、刷短视频、追剧。教育者在引导教育主体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同时,缺乏了对于生命价值的引导。在当前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西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对生命教育的高校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腐蚀着高校学生的心智。越来越多的学生把物质享受放在人生最高追求层面,忽略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对于学校志愿者服务嗤之以鼻,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出现了隐瞒谎报行踪,不配合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行为,割裂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疫情期间的薪火传延,其深蕴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敬仰和尊重。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和命运与共对于高校生命教育中关于加强生命意识,培养对他人生命的关爱,激发价值追求和强化责任担当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时说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驰援一线,把救治患者生命作为首要任务争分夺秒挽救生命,上到耄耋下到襁褓,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一次又一次创造“生命奇迹”,伟大抗疫精神在医护人员关怀每一个生者的人性光辉中得到生动诠释,有国外学者由衷感叹:“这是地地道道的人道主义。”[4]抗疫精神中对于生命的敬仰,不惜牺牲经济的代价也要拯救病患的生命。步步紧逼的新冠肺炎病毒对于人民来说是生死大考,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领全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不惜一切代价,采取断然措施,防止疫情不断扩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武汉抗疫斗争中,“从全国调集4万名建设者和几千台机械设备,仅用10天建成有1000张病床的火神山医院,仅用12天建成有1600张病床的雷神山医院。短短10多天建成16座方舱医院,共有1.4万余张床位。”[5]
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人的所有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生命。当代大学生追求更高理想和更大作为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生命意识。高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对于生命特征的认识。抗疫精神中对于生命至上的反复强调侧面说明了生命的脆弱性和重要性,而正是因为生命的脆弱,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珍惜当下。抗疫精神将生命至上居于其他内涵之首,让当代大学生直观地体会到生命的不可逆转和活着的美好,对于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深入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激发强烈的生命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抗疫精神中的举国同心与舍生忘死是个体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中国人民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是以中华民族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为精神内核,集体主义观念根深蒂固在为社会集体事业甘于奉献的魄力和为社会主义集体事业无私付出的毅力中。疫情发生以后,我们见到了无数平凡但伟大的英雄——他们是拥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但当国家陷入困境,他们却奋勇前行逆流而上,成为最美丽的逆行者。全国各地派出了众多的医疗救援队进驻湖北,援驰武汉,被网友称为“国宝”级医生的钟南山,以及众多专家也都纷纷奔赴湖北武汉。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也纷纷请战要求到一线去帮助救治病人,他们不惧病毒,不惧牺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互助和友爱精神,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紧密相连。我国的人民群众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将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精神发挥到极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也始终秉持“人民生命至高无上”,不仅克服个人、家庭方方面面的困难,更克服了面对可能感染病毒的恐惧和害怕。“在疫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危难关头,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3900多万名中国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站在疫情最前线,近400名党员、干部在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英勇抗击中以身殉职。”[6]
抗疫精神中的举国同心和舍生忘死体现了生命的社会属性,这种牺牲小我、成就他人的追求,最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在高校生命教育中,不仅要教导大学生珍惜自己生命,也要注重培育大学生关爱他人生命,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个人、父母,更属于社会、国家,并将“国”放置在“家”“个人”之上。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长度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深化大学生对于拓宽生命的广度就是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并在爱国主义事业中敬业勤业和无私奉献的意识。
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应对困难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品格。尊重科学是对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态度的秉承和对科学规律的遵循。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认识到新冠肺炎病毒具有人传人的传播特点后,切断了病毒扩散的途径,毅然决然地做出“武汉封城”的决策,这一决策尊重了病毒传染的科学规律,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7]在新冠疫情的发现、预警、防治方面,通过使用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运用,数字政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攻关,展现了科学创新在人类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抗疫是中国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而科学态度是对抗心理恐慌的有力武器。
抗疫精神的科学性体现出创新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不仅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力引擎,也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激发学生价值追求的精神活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于人的五种需求论述,他将最高层次需求定义为实现自我价值[8]。实现自我价值是个人的最高追求,也是生命教育中关乎生命高度与深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开发自己的潜能,在服务社会与人民中获得最高满足。在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中,往往容易忽视对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引导,教育主体对于生命的认知缺失,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自卑,但又对于这种现状无从下手,因此出现“躺平”、“摆烂”的消极生活心态。创新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主动更新自我。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之路的艰辛坎坷后,也依然能够积极乐观应对,这将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提升自我竞争力、实现自我价值,最终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让生命的意义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得以深化。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国富民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愉悦。中国用坚实的国力打赢史上最大规模、惠及最广群体的脱贫攻坚战,人民在享受国家富强带来的福报时也将对国家的爱护注于行动之中。抗疫精神体现了每个人都将国家命运与个人紧密相连,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回报。“人民”作为情感线索和核心主题在习近平关于抗疫精神的重要论述中贯穿始终。在疫情防控中没有一个政策是不记挂人民生命安全的,没有一个人民是将自己置之度外的。这种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相惜相爱践行于“生命至上”的理念之中。纵观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打江山的最终落脚点在守人心上。党百年来始终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健康、利益、福祉作为根本政治工作。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中国共产党将人民二字贯穿疫情防控工作的始终,其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一以贯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明确提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9]的总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在享受国家富强和制度优势带来的安全感同时,大学生不仅要发自内心地感恩目前拥有的一切,更要将感恩意识外化于为党尽忠、为国尽职的行动之中,因此高校生命教育绝不能忽略责任、担当的教育,责任与担当是扛起生命价值的坚实力量。当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时代大任和历史担当时,就不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轻易言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因此将抗疫精神融于高校生命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为接下来可能面对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准备好应对之策、抵御之姿、克服之力和解决手段,强化个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磨灭的印记,因痛苦和悲伤催生出来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当时国内抗疫艰难困苦的过程中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引领和共同精神家园。但灾难若不提炼其教育价值,灾难便只是灾难。这次疫情是生命教育的最好教科书,高校要积极挖掘抗疫精神中对于拔高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为国育“好”才,为党育“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