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本解读 优化教学策略
——基于《海棠花》 课例研究的思考

2022-03-18 05:11:13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海棠花海棠散文

刘 欣

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曾提出关于备课的九条建议,其中包括“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是写什么的文章”和“这是怎样写出来的文章”等要素,其中这三个方面关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从主题、内容和写法三个角度对文章进行的深度思考。笔者曾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执教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海棠花》,由花及情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整个课堂的构架清晰,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总让人感觉兴味不足。反观教学设计,虽有对散文文脉的清晰把握,有层次分明的教学活动,有对作者情感的细腻品味,但是深入思考,便会发现教师注重“写什么”有余,而对于“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则关注较少;虽注重散文教学的整体性,但是缺少对“这一篇”的独特理解。究其根源,是因为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在教学策略上缺乏创新与思考,因此难以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下面以《海棠花》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究文本解读和教学策略对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准确解读文本,合理定位散文的教学目标

《海棠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借物抒怀的美文。文章由眼前盛开的海棠回忆了自己在故乡和在北京的生活,海棠花触发了身在异国的作者对祖国、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同时,异国的海棠花也给自己带来慰藉。虽然在空间上与祖国相距甚远,但心灵上的思念超越了时空,仿佛近在咫尺,带给作者情感的共鸣。文章语言凝练而又深沉,结构精巧而又严谨,情感浓烈而又含蓄。初中学生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散文阅读经验和鉴赏能力,但对于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在理解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情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我设置了三点教学目标: 捕捉要言,学习文章精巧的结构;含英咀华,感受作者对故乡海棠的喜爱之情;披文入情,领会作者对祖国和故乡深沉的思念与挚爱之情。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来看,有对全篇结构的把握,有对作者情感的解读,也有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似乎比较全面,但又流于表面,缺少了对“这一篇”散文特质的准确解读。如何精准地教授“这一篇”,通过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来领会作者个性化的情思,需要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和思考。

二、深化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

文本是有意义的语句的序列,它们传达信息,表达共同的主题,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特点,[1]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谓文本解读是教者通过分析文本,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涵、结构、语言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采用的常见课堂学习样态。[2]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有整体思维和视野,既观照文本的整体性,也要注重分析文本内部语段的关联。这份能力源自于教师自己的文学修养、理解功力以及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走进文本的深浅,走近作者的距离,都会形成教师自己对文本不同程度的理解。

(一)通读把握全篇,抓住“写什么”,梳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海棠花》第二段中说“我虽然喜欢海棠,但却似乎与海棠无缘”,仔细品味这句话,尤其是“似乎”二字,让我们意识到作者并非与海棠真的无缘。如果以这句话为抓手,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我”与海棠的几次相遇,就能够梳理出文脉: 早晨去研究所的路上看到别人园中的海棠——在故乡的一个春日晚上,蓦地发现一树来自自家院子的繁花——在故乡的一个夏天夜晚,在海棠树下悠闲地乘凉——六年前的秋天,海棠叶子变黄的时候,我来到德国——晚上回家的路上,又见海棠。文章以“海棠”一线贯穿,异域的海棠触发了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看似与海棠无缘,实则情缘颇深。文章由现实到回忆再回归现实,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细化课中活动,抓住“怎样写”,领会散文画面之美

《海棠花》语言凝练平实,蕴含的情感深厚而真挚,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怎样写”,设计丰富巧妙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感知文字的魅力,领会丰富的情感。比如,文章第三自然段摹写了春日傍晚“我”突然看到海棠花的画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先隐去原文的部分词语,如“可是在这一(……)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繁花的尖顶,(……)的像是西天的晚霞”,让学生想象画面进行填空,再出示原文的词语,通过词语的对比引导学生品味一树繁花的妙处,尤其是在一片单调的背景中突然看到这满树生机,海棠的绚烂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惊喜便不言而喻了。淡极始知花更艳,学生在反复品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文字的韵味,领会散文的意境美。

(三)细读关键词句,抓住“为什么写”,理解散文情感之真

《海棠花》结尾说“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结合这一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圈画文末两段中表示情感的词语,如“忧愁、相思、痛苦、爱惜、欣赏、感激”等,进而追问文章为什么会集中出现这些情感相互矛盾的词语,并以此问题为抓手,尝试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借助对“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填满却近在眼前”等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 此时恰逢暮春时节,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引发作者的愁绪,但眼前怒放的海棠使我跨越时空的阻隔,获得了思乡的慰藉,因此内心渐渐平静。

从上述设计中不难发现,尽管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海棠的喜爱和对家国的挚爱,却并未从字里行间真正理解作者对于当时正处在苦难中的祖国的关切以及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其实,季羡林先生的乡思不同于一般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他深深地挂念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第十自然段这样写道,“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这句直抒胸臆的话应该被重点关注与品读。教师可以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国正处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处在危难之际,这样,学生就能够品读出作者“多么想”的真正内涵。此处的“想”既是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它传达的不仅是游子的思乡之情,更是赤子的爱国热忱和家国情怀。“多么”则蕴含了情感的迫切与深重。这份寄托在“海棠花”这一故乡风物上的厚重情感正是散文的“神”。在这样的分析与细读中,文章的情感得以升华,主题也更加厚重。

三、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订的教学计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可以设计阅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3]

散文教学既要依据课标要求也要针对文体的特点来优化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反复的诵读与品味中提升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散文教学要营造其特有的美感,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进入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激趣式提问来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展示海棠花的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引发生活的共鸣,再联系海棠花可以表达“游子思乡,象征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花语,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教师也可以借助同题材的古诗引出课题,比如,由苏轼的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引入新课,由古人对海棠花的爱惜之情引发学生对散文情感的思考。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尤其是巧妙的主问题设计是催化学生文本理解的重要媒介,能够引领学生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主问题必须具备主导性和提领性,能够在文本内容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能让教师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更有抓手,也能使学生的整体性阅读与学习更有方向。因此,在《海棠花》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着眼全篇,从作者情感变化的角度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感情脉络;也可以关注文眼细节,以“我虽然喜欢海棠,但却似乎与海棠无缘”这一重点语句的解读作为解锁文章的钥匙,引导学生在寻找“无缘”的相关语句中,厘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三)创新赏析范式,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海棠花》中,作者有过两次回忆: 一次是在故乡的春日傍晚突然发现一树来自自家院子的繁花的情景,一次是夏日傍晚在海棠树下纳凉的情景。语言质朴自然,寥寥几笔描写流露出作者无尽的惊喜以及海棠带给自己内心的宁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千篇一律的“赏析文章的词语或者这个词好在哪里”的提问方式中跳脱出来,设计新颖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比如,我们可以设计找副词、找叠词、找颜色的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蓦地、终于、立刻”等副词,在字里行间品味出作者的惊喜;通过对叠词“密密层层”“窸窸窣窣”“团团滚滚”的玩味,感受海棠枝繁叶茂的景象;通过“淡红、淡白、嫩绿、淡黄、红艳”等多种颜色的变化以及“西天的晚霞”等暗示颜色的意象感知作者心境的变化。或者采用增删换移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比如,“相思压在心头”能否换成“乡思涌上心头”,通过“压”和“涌”的细微差别来感受作者的愁绪之浓郁之厚重。

(四)建立学习任务群,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可以借助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围绕特定主题,设置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有所习得。在《海棠花》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作者和题材两个角度构建学习任务群。比如,从作者角度,教师可以借助《海棠花》进一步推介《夹竹桃》《石榴花》等篇目,开展主题式群文阅读的学习任务群,通过对一组文章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学习季羡林先生在海棠花、夹竹桃中寄托家国之思,在石榴花中寄托对生命的热爱。或者可以从题材着眼,列举“海棠花”的经典诗文,开展对“海棠”的专题研究。在“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等不同的诗句里,海棠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每一位读者也可以生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海棠花。

(五)设计新颖的板书,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往往会用最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信息把教学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因此,板书既是对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总结,也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独具匠心的板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海棠花》一文既有严谨的结构、意蕴丰富的语言,也有情感的逐层递进与思想的升华,因此教师可以先分别板书“结构、语言、情感、主题”等关键词,再以花瓣的形状加以圈画,最后在花瓣的中心板书“形散神聚”。图画式的板书既可以突出散文的特质,也能够提示学生散文阅读需要关注的要素以及解读散文的主要路径。

2022 年4 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新课标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倡导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思考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3]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渗透在日常每一节的语文课堂中。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视野,提升专业水准,深化文本研读,优化教学策略,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场域,丰富学习样态,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海棠花海棠散文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猫在野海棠花落处
学生天地(2020年8期)2020-08-25 09:11:50
海棠花开
《大嘴狗》
找春天①
北方人(2016年4期)2016-05-14 0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