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的养成

2022-03-18 05:11:13李晓伟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深思习惯课堂教学

李晓伟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主流模式,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有的小学生总是会重复地询问教师刚刚讲过的知识点或同学刚问过的问题;当回答问题的同学还没有结束发言时,有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还没听清老师所提出问题的重点在哪里,就急于回应,所答非所问;有些学生总是插话,打断同学或老师的讲话……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的表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注重读书而不重视思考,就会出现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灵活加以运用,陷入困惑之中;如果只知道思考却不能从书本中获取知识,那么就会精神倦怠。读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学与思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是倾听的前提,学是思考的基础。思考可以让学习更加深入和延展。当我们把学与思合理地结合起来,它们才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学会倾听和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特别重要的基础条件。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的品质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在倾听与交流中学会深思,才能更好地分享学习成果。只有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更加高效。

小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深思的品质,教师也同样需要具备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只有做到双向并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来做。

一、学生发展目标

(一)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不懂什么是倾听,也不知应该如何倾听。作为教师,我们就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倾听,为什么要倾听,倾听的意义是什么。要让学生明白: 倾听他人的意见可以让我们更懂对方,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缩短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倾听他人的观点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我们的阅历和见识更加丰富。课堂教学就是倾听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倾听实现了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倾听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倾听意识,提高对倾听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渐形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会倾听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老师讲的知识点过多或语言过多的情况,很多学生就会分不清哪些是重点,或者不能准确理解一些较难的问题,从而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无法认真倾听和深入思考。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解释,教材所出示的是图片,但对于平方千米和公顷究竟有多大却表述得不够清晰。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出现断层,不能深入地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有一部分学生就停止继续深入思考,对于老师讲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或者因为无法理解而不能继续认真倾听。因此。教师在讲授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时,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可以尝试带领学生去实地观摩,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相关内容展示在黑板上,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听和看。教师要有适宜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一节课中的知识点和重点,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可实地踏查、可增设多种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亲自感知和体验。只要教师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帮助学生,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倾听和思考。

(三)培养学习主动性,强化深思训练

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懒惰。很多学生都习惯于不用自己动脑筋思考,直接接受老师讲解答案的学习方式,不愿意去接受自己分析思考的学习方式。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形成对老师的依赖性,只能进行被动的学习、粗浅的学习。这种教育状况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动脑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真正学懂、掌握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将问题放手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以学为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思考模式,养成倾听习惯。既要鞭策学生想学习,更要激励学生想办法学习好,这实质上就是学习的互动性问题。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智力思维、学习偏好的差异等多种原因,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熟读成诵,但有的同学喜欢联想记忆背诵,还有的同学喜欢抄写记忆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思的好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新方法,找到量身定做的学与思的平衡点。哪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尝试,没有找到好的平衡点,但只要持之以恒,总会找到自己乐意接受的方式。在探索中,学生就能够养成爱倾听、乐深思的好习惯。

另外,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不能深入思考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学生尚未养成深思的习惯,教师就要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注意,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强化。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经常玩“争做深思慢答小能手”的游戏。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比一比谁思考问题有深度,回答问题的语言更加完整流畅,不急不躁。再比如,当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马上举手要求回答,教师可以先不让他们发言,鼓励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再回答,争做“快思慢答小达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要求和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经过深思熟虑再回答问题的习惯,提出的问题答案自然会更加准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习惯于组织好语言再举手发言,这样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也是高质量的。

(四)设置鼓励奖赏机制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比较简单,他们的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需要教师加以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立鼓励奖赏机制,循循善诱。例如,为鼓励学生认真听课,教师可以采取颁发星级学习证章的方法。在课堂上,对每一次认真倾听和思考的学生,给予一枚奖章鼓励,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评选出一星学生、二星学生或三星学生。每个月评选一次“课堂认真倾听思考星级学生”荣誉称号,并以实现学生一个小心愿作为奖励。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下一个发展目标。学生在荣誉鼓励中,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会有所提高。通过各种激励手段的采用,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学倾听、会思考、乐倾听、深入思考的境界。

同时,教师激励性语言一定要及时。对于那些经过深思认真回答问题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例如: 你真是个认真思考、三思而后行的好孩子! 你真是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好孩子! 对于那些急于表现、不喜欢深思的学生,教师可以慢慢引导: 别着急,慌中会出错,不慌不忙才可以有更好的答案噢;不要着急,还可以从多个方面想一想,或许还有更好的答案。对于不爱思考的学生,教师更要时刻关注、及时引导: 大胆一些,把你经过思考的答案勇敢地说出来,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要相信你自己。对于在学生每一节课中的积极表现、深思后的行为,教师都要善于及时评价。如果学生和教师都能养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和习惯,那么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的形成就会事半功倍。

二、教师发展目标

在学生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的培养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要实现“育人”和“育己”的有机结合。打铁还须自身硬,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行为。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提问设计的合理性和深思习惯的示范性。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及时寻找其原因,探索出有效激发学生会倾听、会深入思考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问题要有价值和指向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深入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在课堂教学中,要向让学生达到深入思考的境地,问题设计必须新颖、实用,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应努力设计能够符合学生不同层次需要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多角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引起了质疑、激起了探究欲望,或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矛盾,便会产生思维的火花。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善问的过程也是教师深思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应从不同能力层面学生的学情入手,了解他们的知识层面,提出符合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提问要有梯度,表述清晰规范

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中提出,课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在认知过程中,对于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不同层面要有所权衡。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进阶发展,逐步养成深思的美好品质。

小学课堂中,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也应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思考,使大家都能在不同层面上有所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深思的好课堂。例如,讲解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共设计了五个问题: 回忆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中有一个词连续出现三次,他告诉我们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1~17 自然段,把它找出来。课文哪些描写能够感受到“中华不振”? 在书中进行标注。在与同学们交流后,当你再看到“中华不振”这个词,有什么不吐不快的问题想问吗?中国日益强大,你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这一连五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从浅显易懂逐渐过渡到深入思考,学生的参与面会越来越高。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都会进行深度不同的思考。

(三)给学生留有“思”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几十分钟是教师表演最精彩的时段,也是学生应该很好抓住的时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途径就是倾听。由此可见,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对学生、对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策略、妙招。但那种“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纯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就不易理解消化,学生也很难真正掌握所学内容的“真谛”。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很多时候经过学生思考探索所得出的问题答案更有意义,更适用于学生自己,更容易被其接受,因为它是深思之后的结晶。

(四)丰富学生“思”的内容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考内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当学生形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自然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对各种东西进行思考、探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思”所占比重越大,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会越有好处。当然,“思”是一定要朝着积极方面的思考。通过思考一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深思的良好品质。

作为学生,认真倾听和深入思考是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好品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改进问题质量,逐渐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发挥教师的示范性,强化学生深思品质的训练。同时也应在学习思想、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持之以恒,更好地促进学生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的养成。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绚丽多姿、更加高效、生动、精彩;学生拥有了倾听习惯和深思品质,将会受益一生。

猜你喜欢
深思习惯课堂教学
深思触本质 拓展强素养——对一道课本习题的思考与拓展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且行且深思——智能交通发展之我见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4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