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源氏物语》的“物哀”美学*

2022-03-18 04:55刘晓昱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美学日本

刘晓昱

(郑州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巩义 451200)

《源氏物语》成书于日本的平安时期,全书近百万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细腻详尽地描绘了主人公源氏一生的感情经历。作者紫式部凭借其自身的女性视角和散韵结合的写作方式,为全书营造了一种婉约哀伤的独特美感,并由此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物哀”时代。其所传达出的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精神影响了包括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等在内的一大批日本作家。“物哀”这一文学理念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其通过对《源氏物语》的研究,认为“物哀”即是心感于外物而有所嗟叹,如看到美丽的樱花盛开,内心生出愉悦之情;望见黄叶飘零,心中生出哀伤愁绪,这都可以看作是“物哀”之情[1]124。《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之情表现在源氏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情生活的失意、宫廷生活的枯燥、自然风光的转换等都可以成为其抒发“物哀”之情的契机。紫式部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的真情精准地传达出来。《源氏物语》的“物哀”美学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是读者了解日本文化的必经之路。

一、《源氏物语》的成书背景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出现都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同样,一种新文学观念的生发也必然被其产生的时代所塑造。《源氏物语》的平安时代是一个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朝代。但是,到了平安中后期,随着庄园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日本开始对汉文化进行本土化,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假名。在此背景下,日本文学也开始了一些新的尝试:诗歌方面出现了篇幅较短的和歌,散文创作上出现了当时日本独有的日记体文学,而在小说方面则出现了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描写贵族宫廷生活的长篇小说,同时也孕育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物哀”美学[2]189。

(一)和风文化的形成

据统计,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两百多年间,日本共向中国派出遣唐使18次。正是通过这200多年的交流,日本全面学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深入了解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同时还将中国的书法、建筑、绘画、医学等引入国内,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到平安初期,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达到顶峰,甚至出现了汉文化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使得日本国内的文化精英感到迷失和不安,他们渴望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开始强烈起来。《源氏物语》中也曾提到:“凡人总须以学问为本,再具备和魂而见用于世,便是强者。”[3]361学习中国文化必须以本民族的精神信仰为前提,日本古代汉学家菅原道真所提出的“和魂汉才”即是此意。

在此背景下,日本于平安时代中后期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假名文字,将汉字逐渐日本化。此举极大地增强了日本文字的表现力,使其文字能够与日常口语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展现日本民族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源氏物语》中就出现了大约2/3的假名文字。同时,当时的日本文人学者也开始寻找日本民族独有的审美趣味。《源氏物语》以“真实”为基础的“物哀”美学的出现,即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学开始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创造出自己独有的“物哀”文学[4]83-84。这一阶段的日本,完成了从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这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二)紫式部生平

紫式部本姓藤原,其名已不可考,曾在宫中作侍读女郎。因其兄长在朝中任式部丞一职,而当时宫中女官多以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身份,故称为藤式部。后又因其所著《源氏物语》中紫姬一角被广为传颂,遂改称为紫式部。紫式部生长的藤原家是平安朝数一数二的大贵族,其父兄皆是当时有名的“歌人”,家中文艺氛围浓重。紫式部从小便跟随父亲研习中国古典文学,聪颖过人,同时又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其之后的文学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

22岁那年,紫式部奉父命嫁给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地方官藤原宣孝,不久即诞下一女,取名贤儿。已有三任妻子的藤原宣孝非常欣赏紫式部的才华,将其引为知己,百般呵护。不料,婚后不久,藤原宣孝便身染重疾去世,留下紫式部独自抚养女儿。孤寂的孀居生活一方面让紫式部变得多愁善感,另一方面也为其创作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其间,紫式部的一些文章开始受到好评,在宫中引起关注。随后,太政大臣藤原道长见其才华出众,便召她入宫为自己的女儿讲读典籍。紫式部虽才学过人,但苦为一介女流,地位卑下。身为女官,紫式部一方面可以参加宫中的许多文人集会,另一方面又深感自身的卑微弱小,不过是男性贵族的附属。这种矛盾复杂的生活体验和心理状态,使得紫式部开始用一种清醒而又略带哀伤的目光去审视宫廷生活。基于其个人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紫式部最终完成了百万字的《源氏物语》,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二、《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学特征

“物哀”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江户时期的大学者本居宣长提出。从字面意思来看,“物”是指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则是认识主体的情感流露,那么“物哀”便是指人在接触外物时自然生出的或喜悦或哀愁的情感。《源氏物语》中“物哀”美学的出现与日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日本是一个岛国,物产资源有限,且自然灾害多发,这使得日本民族本身就有一种无常之感。在此情况下,他们只能抓住眼前的事物,寻求瞬间的永恒,故而对自然和人世的变化十分敏感。紫式部从小便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之青年丧夫,人生几多变故,更生无常之感。因此,“无常”这一主题在《源氏物语》的“物哀”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源氏物语》虽是写王宫贵族的宫廷生活,却没有过多地着墨于政治斗争,只是一心追求纯粹的美与善,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愁情。

(一)远离政治,追求纯粹的美

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写的大都是男女私情,极少涉及政治内幕,哪怕源氏贵为王子,也未见作者对其政治活动进行过多描绘,这是《源氏物语》“物哀”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源氏公子对世俗的伦理道德一概不顾,整日只是风花雪月、歌舞游宴,一切以内心的愉悦为出发点。在小说中,源氏也明确说道:“我回京以后,复官晋爵,身为帝室屏藩,但我对富贵并不深感兴趣,唯有风月情怀,始终难于抑制”。[5]53在日本文化中,源氏这种身处权力中心却一心只求风月的人格和行为被看作是“风雅”。这是一种摒弃了功利之心的审美境界,是日本人最典型的审美心理之一[6]53。这种审美心理的根源在日本以佛教为主导的文化结构中,而佛教思想本就是形而上、超脱于现实之上的。中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叶渭渠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7]20-36

《源氏物语》有着浓重的唯美情结:(1)在小说结构上,《源氏物语》的各卷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勾连,彼此应和,宛若多个乐章共同奏响一曲美妙的音乐,充满了和谐之美。(2)在行文风格上,作者采用了散韵结合的方式,散文的叙事配以韵文的抒情,使得原本单调的物语文学变得饱满而富有表现力[8]71-72。(3)在小说意境营造上,《源氏物语》全书都浸润在一种诗的意境之中,柔美动人,如在《须磨卷》中,源氏谪居须磨,意兴阑珊,在面海的回廊中望见清幽的暮色、浮沉的小舟、低鸣的寒雁以及初升的明月。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唯美哀愁的动人意境,感人至深。

(二)具有浓重的死亡情愫

日本近代“物哀”美学的代表作家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9]431而另一位大作家三岛由纪夫更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这一观点,为了追求瞬间的美丽,他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可见,死亡在日本的“物哀”美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源氏物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意象,如黄昏,黄昏本就代表着白日的结束。在小说中,作者更是将黄昏这一意象描绘得苍凉萧索,其每一次的出现都暗示着一些生命的凋零和逝去。同时,《源氏物语》中也有对人物死亡的直接描写,如桐壶更衣、葵姬、夕颜、六条妃子、紫姬、源氏等。她们或抑郁而终,或重病不治而亡,或因极度伤心而死。甚至可以说,小说情节的发展就是在这些人的死亡中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曾用“惜生崇死”来概括日本人的生死观。但《源氏物语》中的男男女女却是留恋生命的,只是心中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作者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从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死亡场景,而是选择为人物的死亡营造一种凄美哀伤的氛围,通过生者的悲伤情绪来感染读者。这种写法将死亡提升到了审美的层次,同时,这种唯美的死亡画面也成了《源氏物语》“物哀”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深受佛教“无常”思想的影响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时刻变化流动之中,没有一个恒长的自性(即自体之本性)。平安时代中后期,贵族统治开始衰落,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故而,佛教的无常思想在这一时期发展得尤为迅速。上层的贵族感到往日荣华不再,从而生出一种落寞感,而下层的人民则更加感到社会的变动和人生的不可控。这种无常思想和日本人生就敏感的性格结合在一起,使得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成了当时日本人的主流选择。这也是整部《源氏物语》弥漫着人生无常之感的原因之一。

主人公源氏的一生本就是无常的一生:身为皇子的他一生下来便遭受丧母之痛;本想远离政治,闲散度日,却被贬为臣子,流放须磨;好不容易重回皇宫、荣耀加身,等待他的却是至爱紫姬的离世。命运仿佛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往往在他最快乐、最得意的时候给他当头一棒。在书中,源氏也亲口说到:“我生在现世,荣华富贵,可说没有缺憾了。然而又不断地遭逢比别人更痛苦的厄运。想是佛菩萨要我感悟人生无常、世途多苦之理,所以赋给我这命运的吧。”[10]724《源氏物语》对于“无常”的展现是细微而精妙的,总是将人的生死浮沉与自然景物的枯荣变化结合在一起,如源氏经常对月抒怀,面对着万古如一的月光感慨生之忧患、死之哀伤[11]93-96。紫式部在“无常”基础上所创造出的这种“物哀”美学是日本神道思想与佛教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审美境界。

三、《源氏物语》中独特的“物哀”视角

在《源氏物语》中,“物哀”美学的表现是多维度、多视角的,从四时风物的变化、世态人情的浮沉以及女性人物的命运中,都可以感受到“物哀”之情的萦绕。当然,这些视角在小说中并不是单独出现的,往往是多个视角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使人物的情感氤氲其间,更富有真实感。在这三个视角之中,女性视角通常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女性身份,即使其表现得很客观,也难免将女性视角不自觉地代入其中。而自然和世情两个视角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更为明显:现实生活的变化会使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而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自然景物也必然会蒙上一层感情的光晕,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是此意。

(一)自然“物哀”

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有描写自然景物和季节变换的美学传统。著名学者叶渭渠认为:日本固有的神道信仰先祖神,首先就是太阳神和树神。“在日本民俗信仰中,将太阳神视作最有灵感的,将古树和山视作神圣的东西,并非偶然。他们将树木视为神树,最早祭祀的是树木神。”[12]50他们爱自然,认为自然是本来的美与真实。《源氏物语》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美学传统,从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中发展出了“物哀”美学[13]26-39。《源氏物语》全书共有54卷,其中25卷的卷名都是从植物的名称中得来,如“松风”“杨桐”“夕颜”“藤花”“梅枝”等,既有高大挺拔的乔木,也有芳香馥郁的花卉。

同时,这些植物的名称还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暗示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如“夕颜”本是生于荒野小屋旁的小白花,这种花总是在最不堪的环境中独自绽放,而以“夕颜”为名的女子也正是这样的命运。她居无定所、天真胆小,长于贫民窟中,但却自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清丽之美,就如同“夕颜”花一样。在《源氏物语》中,这些花草树木不只对文本起到了点缀的作用,更是小说人物抒情的载体,同时也承担着转换时间、推进情节发展的任务。紫式部以自然的物象为媒介来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使得那些哀伤、幽怨的负面情感也多了一份美感。

(二)世情“物哀”

《源氏物语》虽然主要写宫廷贵族的生活及男女情爱,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整个日本平安时代的历史面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紫式部身为女性,很难直接参与到王朝的政治事宜之中,只能以个人的见闻体验为基点展开描绘。也正是这种具体而细致的个人经验,赋予了《源氏物语》独特的“物哀”之美。同时,青年丧夫、家道中落、枯坐宫中等生活经历也使紫式部对世情人生有了更强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这些难忘的生命经验也是其创作《源氏物语》的重要动力。

展现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段落在《源氏物语》中多处出现。其中,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桐壶皇帝去世前后的情形。桐壶皇帝虽退位多年,但实权在握,每逢年节其门前必是“车马盈门,几无隙地”。但在其去世后不久,便是“门前车马稀”了。桐壶皇后被迫搬离皇宫,就连深得桐壶帝宠幸的源氏也被贬“须磨”。桐壶皇帝贵为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的普通贵族会是怎样的遭际。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通过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这些世情变化展现出来,让主人公像对待一片落叶、一次黄昏那样来对待人生的变故,哀伤之中蕴含着唯美。

(三)女性“物哀”

《源氏物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源氏与十几个女性之间的情爱故事,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如端庄高贵的桐壶皇后、清丽动人的紫姬、红颜薄命的夕颜、心怀嫉妒的六条妃子等等。这些女性形象和书中的自然景物一样,都是构成《源氏物语》“物哀”之美的重要元素。然而,作者越是将这些女性描绘得美丽动人,她们的死就越给人以深沉真切的情感体验[14]40。在书中,这些女性人物要么早早离世,要么落发为尼,要么独守空闺,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以紫姬为例,她是整本书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既有闭月羞花的容貌,也有温良贤淑的德行,还善于琴棋书画。但就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使其有情难言,有志难抒,年纪轻轻便抑郁而终。在作者眼中,这些女性的逝去就是一场美的悲剧,越是美丽,越令人伤感;越是美丽,越让人回味。

综上所述,《源氏物语》是日本“物哀”美学的源头,也是日本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性作品。《源氏物语》所表现出的“物哀”之美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自然风光到人情世故再到女性命运,无一不笼罩在一种唯美哀婉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之美以佛教的无常思想为底色,追求纯粹的美与善,甚至不惜以死亡为代价来完成对美的祭献。《源氏物语》成书的年代虽然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其创造出的“物哀”美学传统,在当下的日本乃至全世界,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艺术家。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美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盘中的意式美学
20 世纪20—40 年代《源氏物语》在中国的引介与接受
探寻日本
外婆的美学
《黄金时代》日本版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