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鹏 , 冯 兵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代表的大学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纲要”课程是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主要载体,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程之一。自2005年设置以来,该课程在推动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1]9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纲要”课程教学的基本落脚点在于: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故而,如何增强思政课尤其是“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在“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由论及论”的“填鸭式”传统教学范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这导致“纲要”课堂的枯燥、课程论说性的消解和课程可信度的降低。既有研究分别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36-39 [3]53-55,基于校地特色资源、红色文化为代表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等角度切入[4]112-117 [5]14-17。本文在继承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契合性、融入路径与意义进行探析,以期为新时代高等学校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一己之见。
革命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书刊、革命歌曲在内的有形和无形的革命文化遗产。有学者认为,革命文化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一切与革命斗争有关的,打上了革命烙印的历史遗物、遗存、建筑、旧址和场所,属于革命的物质文化;而在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的诸多革命精神,属于革命的非物质文化[6]170。革命文化资源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资源和重要载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留下的体量宏大的革命文化资源,彰显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革命理想,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故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说服性与论说力,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铸牢当代大学生“红色底色”的良好素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纲要”课程是一门具有浓厚史学色彩的思政课。其教学内容涵盖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日渐沉沦,到一代代怀抱理想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探索,再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共计180多年的历史。“纲要”课程具有历史与政治相结合、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主要载体。回顾与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学习,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他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然而,由于“纲要”课程的教材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讲清楚中国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又仅有1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学时较短(多数高校一般安排50个左右的学时),因此,在教学中便会习惯性地出现以论述为主,偏重宏观叙事的现象,甚至于落入“以论代史”的窠臼。与此同时,“纲要”课程的一线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仍在延续“由论及论”的“填鸭式”教学范式,这导致了课堂的枯燥、课程论说性的消解与课程可信度的降低,致使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纲要”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并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留下了缝隙。
从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来看,“纲要”课程希望借助历史的教育功能来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既要进行价值传递,又不能脱离“历史”讲“历史”,应该坚持“论从史出”“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以史为据,凭史而论”;要改变传统教学高高在上的灌输式教学,借助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对学生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纲要”课程的教学,应采取“史实+理论+时事”的方式,即完整梳理历史过程和介绍史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史论结合,对时势和政策进行解读,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并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革命风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革命文化资源具有极强的历史属性,且又富含时代价值,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因此,革命文化资源是“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且应该运用的重要资源。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就包括“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以无可辩驳的革命史实去教育学生,以极富感染力与正能量的革命文化去启发学生,将能够最大程度地破除教学中出现的思政精神与授课内容“两张皮”现象,更好落实思政课程价值引领的目标,并推动“纲要”课程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学理性与政治性、思想供给与学生获得感相统一”[7]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关键在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只有把握“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各自规律,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打造“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搭建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从而极大地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纲要”课程教学重在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故而,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程的论说性,注重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不断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以不断增强“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必定是肤浅的教学。无论是对学术问题的研究,还是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将极大地助力教学方法的进步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兼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应积极对授课内容进行学术研究,强化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将学术研究的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支撑。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能提升教师深化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理论思维能力。在新时代,要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应加强对革命文化资源的学术研究,积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相长,才能事半功倍。有论者指出:“如果说思想教育是‘纲要’课程教学的宗旨,学术性则是该课程教学的生命之源。”[8]83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富有学理性的学术研究,能够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推动革命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极大地提升“纲要”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与论说性。
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的另一条路径是打造“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纲要”课程兼具政治性与历史性,以历史为载体,最终落脚点是其政治性,尤其是思政性。因此,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适当整合,打造一批精品“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并将其恰当地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有利于充实“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亲和力与感染力。打造“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推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收集整理革命文化资源,编成教学案例辅助用书,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辅导用书;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指定的主题,收集与整理革命文化经典案例,通过制作PPT、歌曲、演讲、微视频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增强学生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在参与课堂自我展示的过程中的获得感。同样,学生在参与课堂展示过程中所整理的“革命文化经典案例”也可以汇编成册,并应用在“纲要”课程教学中,以推动“纲要”课程教学素材的积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明确提出了“八个统一”,其中就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9]第2版“纲要”课程是一门具有浓厚史学色彩的思政课,具有历史与政治相结合、历史与理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性。但是,“纲要”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存在时空上的异位,在教学中易使学生出现隔膜感。因此,“纲要”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方式与技术的引入,从而推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与历史场景的感同身受。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就是破除学生对“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时空隔膜”的利器。
革命文化分为革命物质文化和革命非物质文化。以社会实践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迹、革命文物等革命物质文化,是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明确规定:“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既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获得相应学分,也可通过提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实践成果申请获得相应学分。”[10]209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之一,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与考核方式,打造多元化的同步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革命物质文化现场,开展革命物质文化的现场教学、参观考察等活动,寻找“理论感”与“在地感”,借助丰富直观的视觉效果与实景教学,弥补语言教学的苍白空洞。这种由眼到耳、从身到心的全方位浸入式学习,可以有效推动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可感、可触中提升对“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实现思政课价值传递的目标。
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对于弘扬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筑牢当代大学生的“红色底色”;对于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对于增强作为施教者的任课教师的成就感与作为受教者的听课学生的获得感,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9]第2版革命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精神与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价值性。在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可以借助革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丰富的正能量,将价值观引导深度融入知识传授之中。知识是载体,价值传播和价值观塑造才是目的。“纲要”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借助历史知识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与道德观的培养。在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质量,要借助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借助革命文化资源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民族印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的传递与价值观的塑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青年一代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过硬的本领,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锤炼自己的品德。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能够极大地促进“纲要”课程教学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1]第11版但是,在现阶段,革命文化的传播仍显不足。有论者指出:“革命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群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导向、品格塑造、行为规范等作用,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受到教育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矛盾、理想信念与现实情况之间的错位、传统传播与新潮受众之间的分离等影响,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容困境、叙事困境和传播困境。”[12]57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推动革命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面对的问题。“纲要”课程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政课,受众广泛,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特点。将革命文化资源深度融入“纲要”课程,实际上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一场革命文化的洗礼。借助革命文化资源中客观的革命历史事实,做到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以客观的历史事实,旗帜鲜明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在新时代,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借助授课内容对各种历史事实进行讲述,以革命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对大学生进行启迪,对于讲好革命故事,铭记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筑牢当代大学生的“红色底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教学效率低、效果差、教与学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等现象,以至于出现“老师讲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双向内耗。因此,高校思政课迫切需要变革低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寻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解。高校思政课,尤其是“纲要”课程,只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为主线”的原则,才能有效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打造“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举措,可以使课堂内容变得既富有学理,又不失生动。“纲要”课程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增强了课程的学术性与论说性,也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既富有学理性,又生动活泼,加之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破除了学生的“时空隔膜”,使听课学生更容易被课堂所吸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愉快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能够极大地化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双向内耗,使课堂变得既有学理,又不失生动,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成就感与听课学生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救国救民出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培育生成了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和新时代新征程注入了红色基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源泉。因此,革命文化既不会被遗忘,也不应被遗忘。
在新时代,为有效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而采取的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革命文化研究提高“纲要”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与论说性,打造“革命文化教学经典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与考核方式,打造多元化的同步课堂等举措,在弘扬革命文化时代价值的过程中,增强了“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论说性与思政性,推动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思政精神的“入眼”“入脑”与“入心”。在新时代,运用革命文化资源提升“纲要”课程教学质量,对于铸牢“红色底色”,推动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和历史在“四个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四个伟大”,树立“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也有助于推动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