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
——以台州为例*

2022-03-18 04:55:51魏广志魏森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岛台州市市域

魏广志 , 魏森杰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社会治理研究所, 浙江 台州 318020; 2.河南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许多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战略,成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1]第7版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市域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处于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关系到顶层设计的落实落地、市域社会的和谐稳定、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020年8月,中央政法委批复同意台州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期试点地区。验收通过以后,台州将被授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这是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台州模式”的最佳契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具有兼容性,是一般模式与特色模式的统一体。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台州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的兼容性

(一)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台州作为行政区划地级市,具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共性亦即普遍性。因此,研究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普遍性,需要弄清楚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由“市域”“社会治理”和“现代化”三个词组成,可以理解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两种组合方式。组合方式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种组合方式可以理解成“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性加上“市域”的特殊性,其重点在“市域”,但需要分别弄清“市域”概念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1)要理解什么是“市域”。从概念内涵上讲,所谓“市域”,顾名思义就是行政区划为地级市管辖的区域;从概念外延上讲,市域不同于县域,也不同于省域,更不同于国家和基层,从而存在市域社会治理、县域社会治理、省域社会治理、国家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区别。(2)要理解什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市域”概念相比较,“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更为复杂。从构成上看,“社会治理现代化”由“社会治理+现代化”组合而成,本身就是个复合概念。从内涵上看,“现代化”的概念有更强的共识性,而对“社会治理”概念的理解则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对“社会”概念的理解不同,从“小社会”(社会领域)看,社会治理主要集中在社会领域,主要包括民生、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等方面;从“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来看,社会治理的涵盖面更广泛,这个角度的社会治理更接近于国家治理。从当前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大社会”视角的社会治理应用性更强。综上所述,从这种组合方式来看,所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行政区划为地级市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

第二种组合方式可以理解成“市域社会治理”的一般性加上“现代化”的特殊性,其重点在“现代化”。这里需要分别弄清“市域社会治理”概念与“现代化”概念。(1)弄清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从构成上看,“市域社会治理”由“市域+社会治理”组合而成,包括“市域”和“社会治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在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2)弄清什么是“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简单来讲就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从这种组合方式来看,所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市域社会治理各方面全方位地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过程(包括治理的理念、方式、模式、机制、路径等方面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二)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特殊性。台州作为行政区划地级市,具有与其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同的个性亦即特殊性。由此可见,研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必须弄清楚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台州特色。

在市域社会治理方面,台州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经济治理方面,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的发源地以及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具有经济治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在政治治理方面,台州市政府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就突出,是浙江特色,同时也是台州特色,具有政治治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在文化治理方面,台州的优势和特色十分明显,台州是和合圣地,具有丰富的和合文化资源,同时还有台州特色的革命文化——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民生领域,台州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台州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环境治理方面,作为山海城市,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空气质量,台州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优势和特色都非常明显。

(三)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兼容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都是共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统一。台州作为行政区划地级市,既具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共性(规定动作),也具有与其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同的特殊个性(自选动作)。也就是说,与全国其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相比,台州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与之存在相同的共性,有着共同的治理模式,又具有不同的个性,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模式。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兼容模式,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般模式与特色模式的统一体。

二、一般模式: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1”模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个性都离不开共性。因此,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离不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反映,离不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模式”,具体表现在“2+1”模式上。

(一)“党建+”模式

所谓“党建”,简单来讲就是党的建设,具体来讲是指党为了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从事的包括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纯洁的建设活动。对于省域社会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包括基层社会治理)来讲,市域社会治理是联结二者的中间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枢纽作用。要发挥好市域社会治理的作用,特别是要搞好基层社会治理,便离不开党的建设(即“党建”)。要搞好党的建设,首要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2]68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治理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省域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所谓“党建+”模式,就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党建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决不能偏离这条路线。具体来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只有这样,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在保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顺利实现。(2)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从各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坚持党的宗旨。《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也具有复杂性。无论是治理主体还是治理客体,都涉及各个群体、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这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需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效能化。(5)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必须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二)“互联网+”模式

所谓“互联网”,又称国际网络,指的是网络与网络相互串联而形成的庞大体系。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越来越重要。它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的交往方式。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推动,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互联网可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可以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以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智治”提供综合平台。

所谓“互联网+”,就是发挥互联网的支撑作用,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领域和各方面。在当今世界,互联网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讲,互联网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互联网可以改变社会治理方式。在传统社会,社会治理主要采取人治方式,辅之以法治方式,但都是通过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管理手段来实现的;在“互联网+”时代,不仅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而且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可以实现“政府-社会”的双向互动治理。(2)互联网可以健全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公共安全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稳定治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政府制定和实施“互联网+公共安全”行动计划,往往会把“互联网+食品安全”“互联网+安全生产”“互联网+防灾减灾”等纳入其中[3]第3版。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互联网+”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五治融合”模式

所谓“五治”,是指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种治理方式。“五治”是对“三治”(“法治”“德治”“自治”)的发展和完善。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先提出的是“三治”,后来,随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三治”逐渐发展到“五治”。因此,“三治”主要适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而“五治”则主要适用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也适用于省域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所谓“五治融合”模式,是指综合运用五种治理方式,充分发挥政治主导、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础、智治支撑的作用。这种融合模式,不是各自分开、相互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只不过是各自的分工不同、作用有别而已。这种融合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政治主导。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发挥政治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的原则。(2)法治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法治提供可靠的保障。(3)德治教化。以德治国也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德治的教化作用。(4)自治基础。在市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自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5)智治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智治的支撑。

①引江实现后天津农业需水及供水发展机制研究。②天津市城镇化后排水模数变化研究。③天津市农田排水末级渠道现状及综合整治调查研究。④天津市农业用水效率及节水潜力研究。⑤天津市设施农业条件下的不同作物灌溉制度研究。⑥基于物联网的土壤墒情预报研究。⑦基于遥感的汛期降雨农田积水灾害情况采集研究。⑧制定天津市设施农业微灌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规程。⑨天津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定额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种“2+1”模式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模式,适用于包括台州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地级市。把这种模式应用于台州,从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出发,就可以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1”的“台州模式”。

三、特色模式: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3+1”模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特殊性。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除了具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的一般共性以外,还具有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个性。也就是说,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除了具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般模式”的共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特色模式”——“台州模式”,即“3+1”模式。

(一)“和合+”模式

1.台州和合文化与和合圣地 这是研究台州市域社会治理“和合+”模式的前提条件。什么是和合文化?对于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过一个非常直接的解释:“‘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4]166可见,和合是一种宽容品格,和合文化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台州和合文化则蕴含了和合文化的台州元素,体现了和合文化的台州特色。什么是和合圣地?据史料考证,和合圣地指的就是台州(具体是指天台山)。“天台山三教互融共生。千百年来,天台山儒道释三教和合共生、传承不绝、绵延千载,无数文人隐士、僧侣大德前来朝觐。”[5]第5版台州作为和合圣地,在和合文化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由此可见,和合文化孕育了和合圣地,而和合圣地则发扬了和合文化,台州是和合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和合圣地的建设者。

2.什么是“和合+”模式 所谓“和合+”模式,就是在中华和合文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台州天台山和合圣地的名片优势,传承和发展中华和合文化理念,实现传统和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发掘和合文化的台州特色,把和合文化贯穿到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方面、全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把和合文化运用到经济领域,形成“和合+经济”模式。比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发扬和合文化的“合作”理念。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个体经济方面,发扬和合文化的“和气”理念,形成“和气生财”的氛围。(2)把和合文化运用到政治领域,形成“和合+政治”模式。比如,在召开党的会议时,发扬和合文化的“和而不同”理念,避免“同而不和”现象。在召开政协会议时,发扬和合文化的“协作”理念,充分做到政治协商。(3)把和合文化运用到社会领域,形成“和合+社会”模式。比如,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扬和合文化的“和谐”理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治理社会过程中,发扬和合文化的“协同”理念,实现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各个主体的协同治理。

(二)“大陈岛+”模式

1.大陈岛和大陈岛垦荒精神 这是研究台州市域社会治理“大陈岛+”模式的前提条件。大陈岛,在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 km的东海,由“上大陈岛”(面积7平方公里)和“下大陈岛”(面积4.89平方公里)组成,同属台州列岛。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其核心要义可以归结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四句话,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台州的生动体现。

2.什么是“大陈岛+”模式 所谓“大陈岛+”模式,就是利用大陈岛经济社会浴火重生般的巨变优势,宣扬台州垦荒精神的革命文化,把垦荒精神贯穿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方面、全过程。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运用到经济领域,形成“大陈岛+经济”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发展目的方面,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实现经济发展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运用到政治领域,形成“大陈岛+政治”模式。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南泥湾垦荒精神、兵团垦荒精神、北大荒垦荒精神等垦荒精神一样,都属于革命精神范畴。在政治领域要弘扬这种革命精神,实现更好的政治治理生态。(3)把大陈岛垦荒精神运用到生态文明领域,形成“大陈岛+生态”模式。大陈岛垦荒精神既是一种革命文化精神,也是一种生态文明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让大陈岛旧貌换新颜,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精神需要在生态文明领域继续发扬,让生态不断得到优化。

(三)“民营经济+”模式

1.民营经济及其蕴含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关于“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仍然存在一些争议。笔者认为,“民营经济”是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的概念,与“国营经济”相对,主要是从经营主体方面来区分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国营经济”已经变成“国有经济”,而“民营经济”一词仍然保留了下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从原来的单一公有制变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企业形式也变成了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经济”,一般指的是其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现,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品质,主要表现为企业家的爱国敬业、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严谨务实、诚实守信、改革创新、社会担当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也是一种奉献精神,其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在当代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民营经济+”模式 所谓“民营经济+”模式,就是利用台州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时代优势,宣传台州民营经济蕴含的“竞争、创新、守约、诚信”等现代文化,把民营文化建设贯穿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各方面、全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成“民营经济+政治”模式。把民营经济蕴含的民营文化运用到政治领域,形成“竞争、创新、守约、诚信”的现代政府,有助于生成良好的政治治理生态。(2)形成“民营经济+文化”模式。把民营经济蕴含的民营文化运用到文化领域,形成竞争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守约诚信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治理生态。(3)形成“民营经济+企业家”模式。把民营经济蕴含的民营文化运用到企业家身上,形成企业家精神,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治理生态。(4)形成“民营经济+工匠”模式。把民营经济蕴含的民营文化运用到工匠身上,形成工匠精神,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治理生态。

(四)“经验推广”模式

所谓“经验推广”模式,就是在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在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基础上,把具有台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台州模式”。目前,具有台州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经验主要有党代会常任制、民主恳谈会、全科网格治理等。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些市域社会治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台州模式”。

1.完善推广党代会常任制 “党代会常任制”的全称是“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形式,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常任制和非常任制。其中,后者是目前各级党代会的主要运行模式,而前者还处于探索和试行过程中。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台州的党代会常任制已经走在全国前列,逐渐成熟和完善,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全国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蓝本,党代会常任制为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提供了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条件。

2.完善推广民主恳谈会制度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活跃的实践形式,而民主恳谈会制度则是协商民主特别是基层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在民主恳谈会制度方面,台州也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温岭民主恳谈会是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典范,主要包括对话型民主恳谈、决策型民主恳谈、党内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和工资集体协商五种基本类型的民主恳谈[6]25。民主协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民主恳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成果,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基层实践协商民主的典范,“民主恳谈会”为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台州模式”,提供了民主协商方面的经验和条件。

3.完善推广“全科网格治理”模式 全科网格治理是在不断完善网格化治理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网格化治理的升级版。所谓“网格化治理”,就是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单元网格进行治理的一种方式。网格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表现。所谓“全科网格治理”,就是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为基础,整合各部门分散的“网”和“员”,建立一支综合的全科网格员队伍,承担各部门的基层网格管理工作,从而实现“一网运行,全域覆盖”“多元合一,一员多用”的治理方式。在全科网格治理方面,台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作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举措,“全科网格治理”为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台州模式”,提供了基层治理方面的经验和条件。

综上,地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普遍性(共性),又有不同于其它地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殊性(个性),本质上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的统一。台州作为一个全国地级市,其市域社会治理自然也是这两种模式的统一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混合模式。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也必将稳步推进,走出一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陈岛台州市市域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台州市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外来人员就地过年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8:16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黏黏花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防风林莫名枯死,引出一起重大环保案 台州市路桥区金清“7·15”废酸倾倒案告破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 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
辅导员(2016年19期)2016-04-14 05: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