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代性基础——回到《共产党宣言》

2022-03-18 04:42爽,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式现代性

闫 爽,冯 瑞

政治学法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代性基础——回到《共产党宣言》

闫 爽,冯 瑞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共产党宣言》作为阐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典著作,展现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从《共产党宣言》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掠夺式的、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消解资本逻辑的弊端,开辟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形式,形成以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为终极目标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形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逻辑;资本主义现代性;共产主义现代性

经过4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发展成就,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学界用西方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多元现代性等多种现代性理论阐释中国的现代化模式。虽然,从现代性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逻辑的研究较多,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展开分析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本文运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阐释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透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在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共产主义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形式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依循

学界有很多学者界定过“现代性”概念,但是这些界定大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致使“现代性”概念一直处于“未定的边界”,没有清晰且固定的含义。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1],是包括世界观、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一整套现代社会架构。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2],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超越中世纪的新社会运行模式。福柯则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或“精神气质”[3],即一种对时代的批判性精神。虽然这些学者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并不相同,但基本都主张“现代性”的观念和思想源自于欧洲启蒙运动,启蒙精神是“现代性”的精神摇篮。启蒙运动用人的理性打破宗教至高无上的地位,用科学知识祛除由神话和幻想造成的精神蒙昧,使人摆脱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的禁锢,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获取自主性。“现代性”展现为人在理性意识和主体地位上的觉醒和增强。

“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两个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的概念。学界有许多学者界定过它们的内涵及其关系。侯才教授指出:“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它表现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模式、行为、观念、态度等各个领域和方面。”[4]邹广文和张九童教授认为,现代性来源于人类对现代社会的自我觉察和深刻理解,孕育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本质内涵,体现人类理性的觉醒、行动的自主性和对理性的价值评价[5]。路日亮教授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的实践目标,现代化建设不断趋向于现代性理论[6]。可见,“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体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实践过程。它是对现代社会本质与特征的深入反思,是对现代社会的有规定性的理论总结和界定。现代性理论来源于人类的现代化实践,又指引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仅实现马克思主义从“彼岸世界”向“此岸世界”的转化,也为中国冲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禁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依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依循马克思恩格斯建构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衍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形式。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与特征的规定性总结。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蕴含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各个领域和方面之中。

如果说中国现代化道路依循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内容呢?虽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未系统地提及“现代性”一词,但是不代表马克思没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吴晓明教授指出,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7]。马克思对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就是对现代社会的本质与特征的反思过程,也就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建构过程。丰子义教授认为,资本逻辑的分析和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8]。郗戈教授强调,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双重维度”,马克思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另一方面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9]。可见,以资本逻辑为理论出发点,马克思深刻反思与系统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特征,建构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宣言》虽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现代性问题的专门著作,但是其较为全面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现代”一词冠于“资产阶级社会”“大工业”和“生产关系”等概念之前,将它们称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大工业”和“现代生产关系”,等等。他们深入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展开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并用细致简洁的文笔论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双重维度”,为人们考察和反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奠定良好的理论根基。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缩影

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宣言》时,不仅系统制定工人运动的“政治要求”,还深刻全面地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展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缩影。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的眼光透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境遇,揭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形成、局限和必然终结,勾勒出共产主义现代性的轮廓。

1.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形成: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0]33他们无情地斩断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实现现代性变革,构建资本主义现代性。

资本逻辑激发资本主义现代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逐利的欲望促使资产阶级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界,大范围地使用现代化机器,开辟遍及海域的新航道,建造四通八达的铁路,在工业和农业中运用新的化学……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新的自然资源,产生无可比拟的巨大生产力。

适应现代生产力进步要求,资本主义现代性形成雇佣劳动制。随着自然经济解体,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工场手工业替代从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经营方式。随着工业机器广泛运用,现代大工业代替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洪流的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替代工业生产的中间等级。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资产阶级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并夺得统治权力,就要积累大量资本,让少数人掌握整个社会中绝大部分物质生产资料。这时雇佣劳动制便为资本形成提供丰厚的土壤。在雇佣劳动关系中,无产者通过异化劳动形式为资本家持续地创造和积累丰富的资本财富。

资产阶级在全球复制资本主义现代性。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开辟,资本主义现代性不仅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为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带来文明与进步。正如《宣言》所说,资本主义现代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0]35。资本主义现代性促进世界各民族的文明融合,推进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

2.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局限:资本扩张的不良后果

《宣言》既肯定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的革命性作用,也诊断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痼疾,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局限性。

资本扩张使社会个体生存陷入危机。资本主义现代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只关注资本能否保持无限增殖,资产阶级能否实现最大化利益。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工人日益失去任何独立的性质,被剥削成为“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和道德关系变成冷酷无情的“利益分配”和“现金交易”。

资本无序扩张引起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经济危机。随着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这一巨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形成一股阻碍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力量。资本主义现代性曾经仿佛使用魔术一般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如今却不能像魔术师一样轻松自如地主宰自己用魔术召唤出来的“魔鬼”了。资本扩张的贪欲促使资本主义现代性大量堆积生产资料,过度发展工业和商业,导致如瘟疫般爆发的生产过剩,致使资本主义现代性陷入经济危机的极端混乱中。

资本扩张的贪欲给世界带来压迫与灾难。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消解危机呢?一方面,资产阶级选择消灭无产者创造的大量生产力。他们销毁积存的大量生产资料,解雇过剩的劳动工人。另一方面,资产阶级还使用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手段转移自身危机,彻底榨取他们夺取的新市场的资源。这种掠夺式的手段“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0]36。这种手段恶化世界各国家和民族的关系,加剧世界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鸿沟,建构一个“中心——边缘”式的世界格局。

3. 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建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宣言》论述共产主义现代性替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必然历史趋势,阐释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的主体、途径和图景。

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的主体是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生成一种足以毁灭自己的革命性力量。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0]38

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的有效途径是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看,永恒不变的所有制形式是不存在的,一切所有制形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经历不断的变革与更替。奴隶所有制关系取代原始所有制关系,封建所有制关系取代奴隶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取代封建所有制关系。遵循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所有制关系必然会取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0]45无产阶级要使这一历史规律成为现实就要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

《宣言》在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后,提出要建构一个新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现代性。共产主义现代性“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53。共产主义现代性消灭对立、剥削和压迫,构建一个每个人都真正自由、个性和平等的新社会。在共产主义现代性中,由生产力不断发展积累起来的资本给所有联合起来的个人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些财富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逻辑

《宣言》论述“双重维度”的现代性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共产主义现代性。《宣言》为人们提供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的普遍性规律,并没有为人们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这就使得中国道路在现实的实践中结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独立地建构出一条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宣言》阐释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出发,这条道路遵循着三条主要的发展逻辑。

1. 超越掠夺式的现代化路径,开辟和平发展道路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开辟世界市场,加强世界各民族间的融合,却使东方国家丧失国家主权,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资本主义现代性通过殖民侵略、资本输出和不平等贸易等掠夺手段在全球复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建构一个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式的世界格局。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未使用掠夺式的路径推进自身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而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强权政治和美苏冷战的两极化世界局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促进新中国政治权利的巩固、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国际环境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核,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和平发展的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深刻总结国际经济、政治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状况,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方向,重点推进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江泽民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局势做出总结,强调“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11]。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威胁论”愈演愈烈。面对这样情况,胡锦涛坚定地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有力地回击了国际上对中国存有的“国强必霸”的成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局势更加波诡云谲,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这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拒绝零和博弈、暴力冲突与侵略战争,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颠覆“中心——边缘”式的世界格局,为推进国际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道路”超越“掠夺式现代化路径”,依靠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强实现国际合作的互利共赢,促进构建和谐、繁荣的世界局势。

2. 消解资本逻辑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性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0]36。资本逻辑激发资产阶级的物质欲望和创新能力,推动资本主义现代性开拓世界市场、发明新机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虽然资本主义现代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无法消除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生存危机、经济危机和殖民战争等不良后果。与资本主义现代性不同,中国现代化道路有效发挥制度优势,构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消解资本逻辑的弊端。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苏为师,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建设重工业。从1956年初起,毛泽东深刻反思客观国情和苏联模式,强调中国不能亦步亦趋地学习苏联模式,应该探索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2]党的十四大开天辟地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新纪元。为了规避资本逻辑的弊端,中国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提高发展效率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坚定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七大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经济建设上,习近平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命题。一方面,中国现代化道路发挥资本的优势,发展私有制经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扩大社会财富总量,实现社会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道路遏止资本的弊端,坚持公有制为主导,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不断缩小产业、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平衡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规避资本主义主义现代性的弊端,超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模式,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人不仅沦为了机器的附属品,还沦为资产者的奴隶,丧失人的主体性。资本主义现代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只关注资本能否保持无限增殖,资产阶级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现代性无止境地榨取人民群众的剩余价值,并不在意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生活的困苦贫穷。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国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体现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中。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0]44。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心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满足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需要,大力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系统实施“三步走”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指导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回应和实现人民的利益需求,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总体部署。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还体现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代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13]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是要满足资本的单方面利益,而是要惠及所有中国人民。中国现代化道路不仅强调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还关心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在物质生活上,中国现代化道路改变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温饱不足的状况,在20世纪末实现中国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人民生活全面小康。当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引领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在精神生活上,中国现代化道路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和素质水平。以“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现代性为理想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四、结语

“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10]44中国现代化道路并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它深刻把握中国各个时期和各个阶段的客观实际,对社会发展做出系统布局与合理统筹,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在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指引中国现代化道路不断迈近共产主义现代性。共产主义现代性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成为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具体实现。

从《宣言》阐释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体。和平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既依循普遍性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又嵌入中国特殊性的历史底蕴、文化传承和客观国情。中国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开辟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化的新道路。它以建构和发展共产主义现代性为终极理想和目标,开创和拓展一种中国特色现代性新形式,创造异质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一部分渴望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参考。

[1] 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9.

[2] 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何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

[3] 福柯.何为启蒙[M]//汪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 1998:430.

[4] 侯才.“中国现代性”的追寻——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主线的一种描述[J].哲学研究,2010,56(4):3-8.

[5] 邹广文,张九童.中国现代性方案的历史坐标[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66(1):12-16.

[6] 路日亮.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3.

[7] 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 50(2):46-52.

[8] 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 2005,26(4):53-62.

[9] 郗戈.“新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建设性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9(4):95-102.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3.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3.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59.

The Modernity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Road:Back to

YAN Shuang, FENG Ru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 as a classic work expounding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modernity, shows the “dual dimensions”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and communist modernity. Starting from,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ath transcends predatory and capital-centered modernity, eliminates the drawbacks of capital logic, and opens up a people-centered, peaceful development path of modernization. The path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abandoned the form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and forms a new form of mod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building communist modernity.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ath; development logic; capitalist modernity; communist modernity

A119

A

1009-9115(2022)04-0109-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4.0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项目(20YJC720004)

2022-03-08

2022-06-19

闫爽(1996-),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中国式现代性
中国式民主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