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提出,要重视对初中生广泛阅读兴趣的培养,扩展阅读面,提升阅读量。学生们要学会自己制订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多种读物,每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在此基础上,我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开始出现名著阅读试题,以此让教师开始更加重视名著阅读教学。基于此,作者对于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的经验与教学策略进行几点探究。
中考语文试卷中引入名著阅读,是为了“以考促学”,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所以在名著中选择阅读材料,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利用原著中的内容引发学生关注,让其在课下能够真正认真的阅读原著。另外,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扩大初中生的阅读量与阅读面。同时中考命题材料的制定,具有正向导向作用,在情节与人物都比较丰富的名著阅读题目中,让学生知道押题式阅读与片段式阅读已经行不通,而是要进行整本、深层次的阅读,这样才能助学生建立阅读意识。
另外,以《水浒传》为例,作为经典名著,其中很多篇目被纳入到语文教材中,教师就可以在课中,与学生们一同深入研究,所以此篇目会为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一旦试卷中的名著阅读题目涉及此篇目,学生就容易作答,但是涉及其他篇目,学生的回答就可能出现偏差,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只注重课内精学,不注重课外阅读。但是中考名著阅读命题中涉及的内容更加倾向课外阅读导向,以课外为主,为广大师生传达“名著阅读试题考察内容,不以教材中涉及的名著故事为主”这一信号。如2018 年甘肃天水卷中,问题:《临江仙》赞美的是梁山好汉(),他的足智多谋不止体现在智取生辰纲中,还体现在( )、智取文安县等。这一问题虽涉及我们的精讲课文《智取生辰纲》,还要学生对其他篇目进行阅读与理解,以此筛选答案。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对于名著的阅读,不是记住其中情节就是完成阅读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名著后,能够产生自己的想法,阅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著阅读。以此为背景,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的设计以开放性为主要特点,以此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2017 年辽宁大连卷中的一道问题:“《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对宋江的评价为‘软弱不济之人’,你认同这一说法吗?请在《水浒传》中,找出两个支持观点的事件。”[1]面对这道典型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对“软弱不济”这一观点可以呈赞同,也可呈反对观点,只要学生能够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是题型还是以填空题、简单答与选择题为主,其他题型几乎不复存在。近几年对已有题型的命题也开始创新,如引入非连续性的文本与名著阅读的考察融合,呈现不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各个信息之间具有跳跃性与概括性。只有学生在认真阅读名著,掌握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才能精准解答。另外这种创新还考查了学生对比综合的高阶能力,提升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价值。
很多省市中考语文中的名著阅读试题命题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一种矛盾,即低阶能力考查的试题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提前猜出题目帮助学生应对。但是高阶能力考查的试题难度较大,学生们即使阅读完名著也可能不会作答,因此会大大打击阅读积极性。面对此类问题,近几年中考名著阅读命题更注重学生综合性能力的考查。例如2016 年湖北孝感卷名著阅读展示了六幅连环画,出示的两个阅读题目是:补写文字,分析鲁达的性格,列举出“拳打镇关西”之外的故事。命题的设计就是想在一道题目中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这样的阅读题目难度适宜,既不会破坏学生解题兴趣,还保证了题目的深度,是一种有益的命题尝试。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有十年之久,但是随着中考名著阅读题目的深化,发现命题逐渐减少了识记内容,愈加倾向对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的考查。总的来说,就是更加注重对学生高阶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初,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多为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名著的作者介绍、故事情节、人物信息等。此类试题难度较浅,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但是近几年的名著阅读命题中,开始加入对名著中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分析内容;或者是给出原著一些定论,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证明此定论;或者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等。无论上述哪种形式,都是对学生高阶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创新想法,更容易导入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希望让学生通过此获得人生启迪,发挥名著阅读命题的价值[2]。
教师不重视名著教学是导致学生中考名著阅读做题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这种不重视名著阅读、机械带领学生背题、刷题的现象往往让学生事倍功半,无法提升名著阅读做题分数。究其原因,教师不能正确认知名著阅读的价值,所以不能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前的很多省市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试题出题形式单调,千篇一律,学生即使不完整阅读名著也能准确作答。在此影响下教师产生不用深入研究也能答好名著阅读题的想法,但是反观近几年中考名著阅读的命题,都在创新与改善,此也是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呼唤。如很多中考名著阅读命题出现了不常见的情节与人物,或者是命题形式更加新颖,考查学生高阶能力的题目增多等等,这些无疑是在呼唤我们注重名著阅读。所以在新命题背景下,教师要克服困难,主动更新名著阅读教学理念,知道对学生来说进行名著阅读的价值,不能再使用“背题”的手段,只有真正阅读名著,才可从其中知情达意,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名著教学活动中。
一是合理设置名著导读时间。初中生学业压力重,学习课程紧凑,教师难以在语文课堂中抽出较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教师要提高效率,抽出一节或者两节课为学生进行名著的导读,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指引。在此可结合名著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时间进行名著导读。如《水浒传》《简爱》等篇幅长、故事性强的名著,在影视剧中学生可能对此类名著有一定了解,所以阅读兴趣还是较强的,但是因为篇幅长,可能在阅读中出现半途而废的问题。基于此针对此类名著的指导,教师可使用边阅读边导读的形式,即先做一部分篇目的导读,一段时间大约学生阅读完成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导读,以此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兴趣,进而一直阅读下去。但是像《朝花夕拾》这类篇幅短含义深刻的文章,教师在开展导读课的时候,要对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进行指导,防止学生因为背景知识的匮乏,而产生的阅读理解障碍,适当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是开展适合的名著导读活动。利用考试的形式,倒逼学生阅读名著还是有用的,但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在此如果教师借助丰富的导读课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进行自主阅读,就会产生一种正向的激励[3]。近几年的中考名著阅读特点分析,考查点为名著中的故事与人物等,所以教师可从这几点出发,科学设计导读活动。例如《水浒传》的导读,可以结合原著中的人物性格,开展“性格评析会”,请学生们回忆宋江在名著中的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总结宋江的性格特点;或者将多个篇目主题串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事件内容,然后在班级内进行梳理汇报;再或者进行角色扮演,重现原著事件,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化阅读,排练短剧。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助学生巩固名著内容,还能通过对阅读后内容的重新树立,激发阅读兴趣,与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特点相契合,有助于学生备战中考。
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合作,监督学生课后阅读。在课中借助导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的名著阅读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阅读,但是初中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同,所以在导读课之外的时间,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监督。在此需要家长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监督,所以要开展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一同监督学生课外阅读。在此教师可利用班会时间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不但了解学生的具体阅读情况,还能起到课后监督阅读的效果。家长还要借助家长会或者微信群,宣传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并告知家长现在的中考试题正悄然发生变化,所以要将阅读当做平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帮助家长摒弃传统读课外书无用的错误意识,以此引导家长与教师合作,一同监督学生课外阅读。在此家长可以结合学校制订的阅读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精力充足的家长,还可与学生一同读书,在家庭中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然后利用周末时间与学生交流,让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积极思考与良好阅读能力,以此面对中考名著阅读的主观性题目才能从容面对,自信解答。
另一方面,引导同学之间相互督促阅读。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更喜欢与同龄人交流,基于此在进行名著阅读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监督与交流,形成“你追我赶”的阅读氛围[4]。让学生自由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中定期举行分享交流活动,教师对学生小组阅读交流不做硬性要求,其内容可以是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的交流,也可是读后感的交流,总之让学生进行阅读后,展示观点即可。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在同伴分享交流的激励下,更加喜欢名著阅读。还通过小组交流,让能力更强的学生为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答疑解惑,或者是通过展示自己喜欢的名著片断,互相补充交流,加深学生对名著完整的印象,以此让学生在广泛取材的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灵活应对。
在学生名著阅读中进行评价。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不但要综合考虑阅读时候学生获得感受与体验,还要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基于此的中考名著阅读命题也比较注重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感受。所以在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评价也要注重过程。在此教师结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名著阅读,设计不同类型的评价活动,以此检验学生名著阅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阅读初期,可在班级中开展“知识问答”竞赛,考查学生们对内容的记忆,助其巩固内容,这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应对中考试卷中“识记理解”部分的题目。而在学生阅读后期,可以进入分析原著的阶段,在此教师可布置思辨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辩论,或者开展读后感作文竞赛,考查学生深度阅读的情况。助学生在中考试卷中能够灵活应对主观式题目。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教师要知道评价学生名著阅读成效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评价的形式,激励学生继续深度阅读。在此不应将评价作为阅读的终点,而是发现问题,投入新的阅读的起点[5]。在此教师在评价中要多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进步,可以在评价活动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如对于阅读效果好、深入性强的学生在班级中多表扬,让其在建立阅读自信的同时,为其他同学的阅读树立榜样。教师要坚持多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在名著评价活动后的阅读兴趣获得提升,最终形成自主阅读、参与评价、更深度阅读的良性循环。
综上,经过对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分析,为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建议。以中考试卷中的名著阅读命题为指挥棒,优化了学生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并且经过对中考名著阅读命题的理解,教师可以从新的角度开展名著阅读课程,促使学生深度阅读名著,可以灵活解答中考名著阅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