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闽
浅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陈闽
(兰州市第四十一中学,甘肃兰州730030)
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主要考验学生的信息归纳与总结能力、信息判断与综合能力、信息反馈与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积累与生活经验等条件的限制,使得阅读部分成为中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来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形成完整的阅读思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其次分析了有效提问的特征,并以此为线索提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不等同于“提问式教学”,但“提问式教学”是有效提问的方法。提问方法可以从渠道和方式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渠道上分为口头提问和试卷问题两种,从方式上可以分为问题设计、信息回馈和问题反馈等三个部分。针对提问方法,我国实践应用的主要有启发式提问方法、诱导式提问方法和谈话式提问方法。本文的有效提问主要建立在头口提问和试卷提问的两个角度,对有效提问的三种方式进行阐述。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传递,还要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树立阅读意识、启迪智慧发展,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引导,才能对客观世界产生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思想观念是学生一切社会活动的行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阅读部分中,扩展文化视野、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读写能力是其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能够以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行指导,传递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文化知识。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针对阅读内容确定合理的问题和提问的方法,重视问题的科学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要做到因材施问,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不同材料的内容、不同阶段的要求,选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想的问题。在心理学上,学生群体存在个体区别、认识差异和性格差异,只有将教育做到针对差异,才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使教育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材料的使用,尽可能地做到“材尽其用”,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且依托于教学目标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初中语文的问题设立关键在于对“量”“质”和“度”的把握。“度”是指适度性,不仅表现为问题的强度、难度和深度,还表现为探索程度、开发程度和接收程度。其中的“量”是指,教师在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的同时,使学生处于合理接受的范围之内。“质”的适度性表现为深度和控制,具体地表现为对某一知识点的其他学科文化渗透程度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控程度。许多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学习喜好,长时间偏离阅读主题,从而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偏离教学目标。
为使得教学内容形成完整的整体,教师的问题设置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和理解的思考线路图,是整篇阅读内容的精华所在,也只有对文章内容高度概括才能形成,这是一种系统知识归类的方法,也是系统性原则的文化表现形式。教师的问题设立要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帮助学生站在整体上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同时要保持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性,提问的问题必须具备内在逻辑。
许多教师在阅读材料的问题设置上并没有独立的看法,问题通常选择“经典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循环讲解,无法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因此,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创新性原则要求教师能够建立在问题创新、文化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文化共鸣,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突出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实现有效提问。创新性原则需要建立在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
提问是一种以语言为主动行为的沟通方式。在我国学者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辩证思考和争辩,能够对这样事物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问式教学基于这一思考,主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
提问的科学性是指在提问过程中要表述清楚、细节明确,能够完整地传入到学生的耳中,并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语句中的词汇使用错误,会产生一定的歧义,影响学生对这一特定问题的思考。提问的方向性是指,问题设计的本身有知识理论作为支撑,能够以一定的思考线索使学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针对一问多答的问题,教师要提前进行告知,并明确答案思考的线路。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问题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上,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各项能力。预设问题和解答线索要始终从对象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回答,始终分析学生的问题思考角度,提供解题线索时要重视逻辑思路的传递,而非标准答案的公布,即是问题的方向性的体现。
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针对性表现为问题的难度随着学生水平而设计,并结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设计。许多教师未能认识到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且无法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进而导致提问的无效。问题的设立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科目进行设立,并且具有信息的归纳功能,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进行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突出知识的关联度。并且,各个问题之间要具有逻辑和层次,使得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始终以一个主题问题为核心,并从文本的整体内容出发,重视文本意图的意象呈现。同时,教师在考虑到问题难度适中以外,还要考虑到问题的深度和各个问题之间的梯度,一般由易到难、从表到里,逐层探索。以散文诗《金色花》为例,教师直接提问:“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学生几乎不能主动回答,而在教师的多个逻辑问题引导下,学生主动对“金色花”代表的事物进行联想,就能够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教师提问“我与母亲嬉戏的三件事儿”,其次分析他们的情感线索,再抛出“我为什么想变成金色花”这一问题。学生联想母亲的无私奉献和对“我”的情感把控,进而思考得出问题答案。
有效提问的有效互动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体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在不断地知识积累和思考探索中而发展的,而教师的问题设置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把钥匙。问题的设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指引学生对文本中的某样元素进行研究,如情感、故事、线索、人物,通过多个问题的组合印证主题问题,从而实现文本的细化阅读,获得一定的阅读体验。同时,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主动进行探索,通过某一问题帮助学生获得问题思考的思路,进而对整篇文章产生准确的理解,并探讨自己阅读之后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经验的总结和思想的发展。以泰格特小说《窗》为例,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抓住小说中的三个要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的特点、性格和眼中的景色进行描述,继而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分析,描绘出不同病人的不同性格特点。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在阅读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先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思考类问题;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学生喜爱的问题;最后从阅读材料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渗透,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思考。问题的难度不当、学生的回馈热情、问题的指向模糊、提问时机不当、问题思考过于简单等问题,都会使问题的提出无效化或低效化。
阅读问题的提出要突出其针对性,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设计出不同的问题。散文类型的阅读文本主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围绕主题进行问题的设计,重点把握文章中的情感线索,设立情感问题。小说类型的文本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常以文章的故事逻辑阐述客观世界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富有生活寓意和层次内涵。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的同时,要调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诗歌文本类型的阅读材料通常情感丰富,但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活经验和情感的传递,辅助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理解。
初中语文的问题设计需要分为三个部分,即阅读问题设置、讨论问题设置、活动问题设置,包括设计原则、问题类型、问题内容和表现形式,重视问题的矛盾呈现。任何事物具有矛盾性,初中语文阅读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矛盾问题的设置,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辩证思考,了解事物存在的本质,能够使他们深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保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教育优势。
有效提问还包括了提问的方法和渠道。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通常在课内和课后时间进行,重视课堂的延伸。学生在课后对材料进行阅读,根据阅读问题研究文本内容;在课堂时,教师结合提问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更具深度的思考。在阅读问题的设置上,要以梳理文章内容为主,启发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逻辑思维导图;在谈论问题的设置中要突出问题的矛盾性,启发学生矛盾观点的生成;在活动问题的设置中,要突出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探索,并给予学生实践机会。问题的提出以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行动力寻找答案,以保持其有效性。
针对目前的阅读教学来说,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前、课中、课后及评价四个阶段。针对课前阶段,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育人理念,根据阅读文本的关键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立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突出问题的适度性和序列性。在课中阶段,教师要优化课堂的教学条件,包括方法、工具和内容,提供给学生和谐、平等和愉悦的学习环境,在问题提出的同时把握时机,重视情感交流,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丰富提问的形式,转变提问的方法,使提问更具趣味性,保证“助问”的作用发挥,从而强化问题的有效性。如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对文本学习的疑问,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后问题归纳阶段,教师要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结合学生的反思问题,优化阅读内容和问题,从受益者的角度反思教学过程,并与同事积极沟通和相互提问,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正计划。在评价阶段,教师要重视评价语言的准确性和正面性,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为主要的目的,评价内容要采用文道结合的形式,并以辅助指标进行评价。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问题反馈的类型有很多。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可能需要多个问题进行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扩展,从而获得对这一问题理解的立场和路径,使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新问题的质量和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项主题的思考和理解。同时,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提出可能产生一定的疑问,这便需要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立场上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以后,再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另外,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为促进其对原文的深度思考,通常教师会设立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可能在课堂中进行,也可能在课后进行,也属于问题反馈的一种。
针对学生的问题反馈需求,教师要积极扩展问题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例如家校共育、互联网线上教学等。在问题的反馈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解决方法主要以引导为主,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反馈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简单问题可以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得出,复杂问题可以由教师引导得出。教师和学生的问题需要紧扣文本,问题的解答线索在文本中真实存在,才能保证问题提出的有效性。针对问题的再提出阶段,教师可以转变角色,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的身份和角色发生转变,由提问人转变为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人,从而提醒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思考。以《散步》为例,在“分歧”处,教师可以提问:“作者提到妻子时候,哪一词与儿子和母亲的语句相比比较特殊?”学生寻找语气助词,联想到作者妻子的性格特点和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
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启迪,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智慧开发和思维发展。教师通过设立阅读问题、讨论问题、活动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当前的教育目标。教师的问题设置要遵循五大原则,也要符合有效提问的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的思想开发功能,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本文笔者从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提问策略、改进方法的三个角度,对初中阅文阅读教学的路径进行了深度研究,提出了问题的提问策略,以供参考。
[1] 黄荣梅.读出趣味读出深度——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16-17.
[2] 颜亚庭.落实群文阅读提升核心素养——刍议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21(35):45-46.
[3] 林波.浅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4):34-35.
[4] 蒋喜军.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考试周刊,2021(37):35-36.
D045
A
1002-7661(2022)02-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