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价值逻辑与实施路径*

2022-03-18 04:28:52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中国共产党

李 想 吴 莹

(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一、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恒心,反映了我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矢志奋斗的初心,反映了我党不畏霸权、攻坚克难的决心,反映了我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之心。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逻辑和行动逻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坚定不移的信仰[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的科学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实则是一个认识真理、实现理想的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根据国情党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挥其指导作用,又贴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硕果累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3]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促使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奋斗的征途,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更让党的一切行动有了宏伟蓝图。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制定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落实到国家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4]。从“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李大钊,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焦裕禄,到“死在这个沙窝也要干”的石光银……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血泪和青春、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政治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不负使命的精神风貌。坚守初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与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终极目标紧密相连;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是在困境中获得新生的,党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在人民的拥护、爱戴下,迎接挑战、攻克难关;不负使命,从毛泽东的“维护人民最大利益”,到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江泽民的“执政为民”,到胡锦涛的“发展是第一要义”,到习近平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将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扛在肩头。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这一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既典藏着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也蕴含着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力量之源[5]。一百年前,国际局势动荡,国内忧患重重,中国共产党应势而生,在发展洪流中扛起了赤色大旗,带领人民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时期,党员人数也从一开始的50多名发展到今天9 500多万名。党的成立浸染着无数先辈们的血泪,党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奔走呼号、在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在国家发展时默默耕耘,他们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坚守的是共产主义事业,捍卫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无论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是“有一个党员在,就有我们的阵地在”的张桂梅,一代代共产党人用舍生忘死、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将自己的坚定信念写在了历史发展中,刻画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不惧强敌、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才能以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质[6]。对党忠诚,铭记入党宣誓时的承诺,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做到敬党、爱党,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在行动上做到拥党、护党,敢于同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为党分忧,牢记党员使命,敢于担当,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做好一颗螺丝钉,将党和国家的发展大任扛在肩头,勤恳工作,用实绩助力发展。为党尽职,关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辜负党的栽培,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将个人所学回报给党。为民造福,将自己的才能和专业技术运用到人民生活中,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度,打开思想格局,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做好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思想动员工作,帮助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大计,设身处地地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心群众的发展需求,急群众所急,为群众办难事。

二、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所有奋斗精神的来源,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劈波斩浪的大无畏气魄,彰显了共产党人践行初心,能作为、敢作为的英雄形象。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符合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要求,也有利于弘扬建党精神,稳固高校育人的思想根基。

(一)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1.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时期,党和国家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紧密相连。随着改革的大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的稳步推行,在未来我们将会看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现在我们更要警惕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滋养大学生思想的土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得以确立并践行的阵地,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信感,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通过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百年历程,用党史感染学生,端正学生学史明史的态度,让学生在党的发展历程中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保持思想的独立性,不被不正之风误导、不被外来思潮反噬,以扎实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根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建党精神的弘扬者,“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紧紧围绕的课题。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理论基础、价值目标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建党精神包含的爱国、担当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相一致,且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都是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提供思想保障。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外来事物有巨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能让他们看到别样的文化,但这也让他们会忽略本国的文化特点。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堂上,通过百年党史,让大学生知道先辈们是如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认识到自己又该如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及理解建党精神和其他精神谱系的关系,这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实践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能让学生了解建党精神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了解建党精神和其他价值理念的异同之处,又能借助建党精神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3.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新时代发展要求思政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是当前高校师生讨论热潮的重要主题。紧贴时政,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师生深入学习党的精神谱系,有利于完善思政学科的教学体系,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第一,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用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以共产党人的精神气魄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第二,积淀教学内容的历史底蕴,不忘百年征程,讲好建党故事,梳理我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构建脉络框架,将党的大事件以时间顺序和重要节点为序注入思政课的教学教材。第三,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引领功能,弘扬革命先辈的建党精神,讲好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让大学生通过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切身体会建党精神,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二)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党精神的精神之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建党精神的精神标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建党精神的根本要求。在思政课课堂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将建党精神的内涵转化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转化成学生容易感知的内容,这是建党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

1.运用理论教育法弘扬建党精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论教育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7]。在思政课课堂上,通过理论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将建党精神的精神之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悟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恒心;通过理论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构建好建党精神的理论框架,将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心系人民幸福、心系国家富强、心系民族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理论培训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将建党精神的精神标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家国情怀的契合;通过理论宣讲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组织学生重温《共产党宣言》,将建党精神的根本要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2.运用实践教育法弘扬建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育法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要求,结合实际条件组织、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培养教育对象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8]。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注重让受教育者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亲身感知、理解主题要义,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情感理解和实践能力。运用实践教育法做好家庭、校园、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汇聚合力,弘扬建党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让建党精神成为家风建设的主要内容,转变家风建设的主体角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弘扬建党精神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在校园生活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发挥朋辈作用,主动组织、参加弘扬建党精神的实践活动,做好校园、班级、寝室的文化建设;在社会实践中,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等主题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建党精神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弘扬建党精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运用榜样示范法弘扬建党精神,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标杆

互联网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但“娱乐至死”的风气也蔓延到了大学生群体中,其最大的隐患是大学生分不清谁是榜样,如何向榜样学习,运用榜样示范法弘扬建党精神,能最大化发挥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能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标杆。树立共产党人的榜样形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引领大学生铸造高尚的精神人格,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锻造大学生不惧困难、坚忍不拔的高尚气节,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强化大学生对榜样人物的认知。在教学课堂上,通过榜样示范法,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用优秀党员的形象为大学生刻画榜样形象,用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激励大学生,动员大学生向优秀共产党人学习。在情感上激发大学生学习建党精神的主动性,在行动上鼓励大学生做弘扬建党精神的践行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大学生的精神共鸣,凝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1.提升教师对建党精神的领悟能力

教师要弄明白、搞清楚、了解透建党精神,才能让教学课堂有知识底蕴、有丰富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最大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一是深化教师对建党精神来源的认识,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三个维度追溯建党精神的来源,让教师了解弘扬建党精神的必要性、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二是提高教师对建党精神引领作用的实践能力,使教师能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总结思政课发展的潜在问题。三是强化教师把握建党精神时代价值的能力,引导教师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有党的历史作为材料依据、有精神谱系作为理念支撑,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2.升华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要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一是打开大学生的思想格局,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要引导大学生立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在历史洪流中感悟建党精神的引领作用。二是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将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让大学生了解清楚建党精神的基本内容,通过讲述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让大学生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感悟建党精神,激发大学生对共产党人的敬佩之情,并借此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该怎么做,让大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争做建党精神的弘扬者。

3.寻找建党精神和思政课的衔接点

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要先理清建党精神和思政课的关系,寻找建党精神和课程内容的衔接点,寻找合适的融合形式。例如,从课程内容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上,讲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时,要陈述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性,强调建党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重要作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上,讲解“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章节时,要分析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科学内涵,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专题时,要突出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让大学生通过英勇斗争的抗日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1.发挥网络教学的即时性,增强师生互动

网络平台是思政课的延伸教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爆发性的特点,挑选最新的教学素材,使思政课能够紧密联系生活。一是选取影响力巨大的正能量新闻,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主动性,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建党精神。如,选取今年河南汛情中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学生关注共产党人在抗洪行动中发挥的作用,让教学例子贴近学生生活。二是选取影响恶劣的假新闻、负能量事件,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紧跟“新疆棉花”事件,在线上课堂开展讨论,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分析该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学生能辨别网上的不当言论,分析言论背后的势力。带领学生分析国内外政治局势,打开学生的思想格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即时性,让思政课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让学生从过去的历史、从今天的发展认识弘扬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

2.利用线上评价系统,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教师很难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想及时地接收学生的反馈意见,则要完善线上课堂的评价系统。第一,在线上课程开始前,提供一份线上学习“建党精神”的知识点要求,让学生按照知识点要求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围绕建党精神思考其与课程内容的联系,再通过线上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进行评分。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制定限时的弹窗问答题,打开交流弹幕,实时地把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和讨论次数进行排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增加师生的互动性,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上课节奏。第三,注重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相长,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通过评价系统点评教师的教学表现,以便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设计。

3.建设思政课的线上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建设[9]。高校要完善本校思政课的线上资源库,在资源库中设置建党精神的专题资源库,以供教师教学使用。第一,将与建党精神相关的纸质资源转化为线上资源,整理本校图书馆存储的图书,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涉及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纸质书籍转化为电子版传上专题资源库,衔接省级图书馆和其他院校的线上资源库,扩充建党精神专题的图书资源库。第二,更新建党精神专题的音像素材,动员师生围绕建党精神专题拍摄影像、制作课件以及录制金牌课程,选出精品音像素材上传到线上资源库。教师可通过思政课的线上资源,挑选教学素材,通过图片、影像等载体拍摄微课堂,让学生利用线上技术理清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入了解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并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建党精神的弘扬者。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