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梦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蔡各庄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100)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 年3 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可见,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之一。
蔡各庄小学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着力打造自然生态和文化氛围兼具的“田园文化”教育,遵循“一木一自然,一人一世界”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生长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长。一直以来,学校不仅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且注重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学校主要是从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体悟劳动智慧和传承劳动精神四个维度构建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并通过开发劳动校本课程、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获取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渠道。例如,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蚕桑文化》,就集中对“采桑养蚕认识与种植”“我们班的小菜园”“校园花草小园丁”“探秘二十四节气”“寻访老工艺传承工匠心”等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与此同时,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意见》明确要求“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因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强化劳动意识。学校主要从课堂教学、“园木劳动实践”和常规卫生劳动三方面开展。
1.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校利用每周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宣讲等宣传劳动思想,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校园里开辟劳动场地。我们结合学校“田园文化”中的“躬耕”教育理念开展“园木劳动实践”,通过为每个班的学生开辟种植园区,带领学生认领自己班的“锄禾园”。同时,校园的花草蔬菜树木归班级所有,学生可以在班级教师和校园园丁的精心指导下观察、培育自己班级的植物,赏析他班的花草果实。在“躬耕”过程中,春天的播种育苗,夏天的施肥修剪,秋天的丰收采摘,冬天的御寒保暖,以及校园里的向日葵、石榴树、龙爪槐、小白菜、小辣椒、西红柿、桑葚果的种植等,处处皆有劳动情怀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如果一个学生接受十年制的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
为了让学生的劳动生产技能知识更为专业,学校结合研学旅行活动,利用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集发农业梦想王国——北戴河集发农业生产观光产业园”,定期带领学生去集发研学旅行,主要观察农作物种植、探究农作物生长规律、学习专业培育知识。与此同时,学校还与集发自然教育营地联合聘请农学专家为学生讲解现代农学科技生产。因此,劳动研学基地的开发不仅为学校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解决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短缺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等问题。
文明源于劳动,劳动产生智慧。从古至今,劳动者的智慧结晶频频让人叹为观止,大到建筑、农学、艺术等,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劳动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我们就地取材,选取学校的代表植物——大桑树为劳动智慧教育的研究对象,开展“蚕桑文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1.探索认知桑树的成长。在实践中,学生通过了解桑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参与桑树插苗培育、施肥浇水,并在桑树生病期间,在园林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习科学的用药常识。
2.研究桑树的产品开发。桑葚具有调整机体免疫的功能,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物品。盛夏时节,学校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桑葚食品的开发。比如,学生们用桑葚制作成特色的桑葚糖,师生一起研究晾晒制作桑葚干、熬制桑葚果酱,并将桑葚配合酸奶做成水果捞,将桑葚果干和花生核桃等一起混合制作成“每日坚果”小零食等。秋天时节,学生们会和教师一起采桑叶,烘干制作桑叶茶;用桑叶泡脚,了解桑叶祛湿止痒、疏通经络的养生功效。
3.了解我国的“蚕桑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产丝的国家,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水平。学校通过采桑养蚕的实践劳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劳动智慧,接受劳动科普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传播蚕桑劳动文化。春季时节,教师会带领学生采桑养蚕,一起学习探究蚕的生长变化,了解蚕生命的四个阶段:卵、幼虫、蛹、蛾。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还了解了手工抽丝剥茧的技术。
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学校将该项实践活动梳理编写成校本课程《蚕桑文化》,用以总结学生在劳动主题活动中感受到的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以及博大精深的蚕桑文化。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劳动智慧,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传承勤勉质朴的劳动精神。家乡北戴河是个拥有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小镇,从解放初期旅游业的蒸蒸日上,到后来北戴河手工艺品贝壳雕塑、贝壳贴画、珍珠玛瑙首饰、手工制作流沙画等的不断发展,不仅体现了北戴河老工艺发展的历程,也见证了老工艺劳动人民身上的匠人精神。
1.寻访历史:开展老工艺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学生拿着摄像机、记录本、话筒,体验职业新闻记者的角色,到北戴河市场管理局,向工作人员了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的市场发展演变过程。在寻访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初期纯手工工艺以家庭为单位,以贝壳雕塑、贝壳贴片加工制品最受欢迎,后期工艺品类别逐渐增多,纯手工的工艺品销量逐年减少,尤其到了信息化时代,在大数据商业网络的冲击之下,手工艺人的年龄逐渐增大,而子孙们延续老工艺人制作技艺的却少之又少。
2.拜访匠人:了解、传承工艺制作技术。学生通过拜访老一代手工艺人,了解到他们初期创业的艰辛。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老一代手工艺人常常需要花费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去进货,且带回来的都是不同材质的原珠,需经过精心的打磨、编制才能生成一件美丽的手工艺品。比如,流沙画制作。从流沙的选材,到玻璃的选材,再到用料用量、制作技艺,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需经过反复的实验尝试,否则便会很难呈现出流沙在小小的玻璃框中呈现出的山河海洋、大漠风光瑰丽或壮观的场景。而这种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渐消逝。
采访回来后,学生们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拜访到的北戴河老一代手工艺劳动者的故事拍成了宣传记录片,不仅可以宣传手工艺制作者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学习实践自己感兴趣的制作技术。
3.研学匠艺。研学匠艺劳动实践活动在全校引起了轰动,学校出面主动联系有条件开展该项老工艺实践操作的基地——北戴河青少年活动实践基地,基地领导非常支持此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研学实践的良好环境,还特邀老一代工艺人为学生做技术指导。在此期间,学生们亲身体验学习制作技艺,完成制作老工艺品,既充分体验到老一辈劳动者们的劳动情怀,又感受到老手艺人身上拼搏进取、精益求精的伟大匠心。
4.致敬匠心。研学匠艺活动后,学生们自发给老一代手工艺人举办了颁奖盛典,以表达少先队员对劳动者最崇高的敬意。学生们精心准备颁奖词、演说稿,并在现场播放制作好的《寻访老工艺传承工匠心》宣传专题片,让全校师生看到了匠人们最原始、最朴实的初心,以及传承古典技艺的坚定,从而呼吁更多的人在新时代发扬劳动人的智慧,为书写着虚心、恒心、细心的踏实的匠人精神融入更多的创新和力量。
社会需要匠人,时代需要匠心,匠人匠心的劳动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前进驱动力,是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精神。通过开展老工艺劳动系列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文化的情感,而且坚定了学生传承家乡老工艺技术,弘扬北戴河人民劳动与智慧结合的“工匠精神”的信心。
因为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所以各中小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劳动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要认清劳动教育对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又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让学生切实感受劳动之美、劳动之用、劳动之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