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刚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4)
农文旅融合发展即“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是释放农村活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1]。
贵州省纳雍县化作乡多深山沟壑,土地贫瘠,资源短缺,全乡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滞后,是扶贫开发工作“短板”中的“短板”。化作乡所属枪杆岩村,位于纳雍县西部,距离县城较远,属于边远地区“西部”中的“西部”。在脱贫攻坚期间,该村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民族文化的挖掘,打造出以红色文化旅游为引领,特色种植为基础的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闯出了一条奔向小康的新路,完成了从缺吃少穿到丰衣足食的蜕变,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脱贫攻坚期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枪杆岩村环境优美,风光迤逦,四面群山环绕,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东有连绵起伏的手扒岩,南有地理奇观董地峰林,当地人称为“元帅点兵”,西有气势磅礴的柏家大屯,北有被称为“五子登科”的五指山和被称为凤凰涅槃的凤凰山。最为奇特的是村后有一拔地而起的石峰,高约65 m,直径约30 m,一柱擎天,形似枪杆,故该石峰被当地人称为“枪杆岩”,枪杆岩村也因此得名。
化作乡全乡自然生态较好,1958 年建设了国营化作林场,建场经营面积5 400 hm2[2]。经过数十年发展,现已达6 192.71 hm2。上世纪80 年代末,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提出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把毕节地区生态建设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中国3356 工程”“长防工程”“长治工程”等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3]。近年来,化作乡在林业工作上围绕打造绿色纳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将林业建设与农民增收、改善生态、打造和谐林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工作。2002-2017 年,化作乡共进行了4 次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四年总共植树造林1 313.6 hm2,全乡森林覆盖率为49.5%。枪杆岩村是全乡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村,全村有天然林地135.34 hm2,退耕还林53.34 hm2,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天然林中主要有杂木和灌木,人工种植的有柳杉、旱莲及近几年种植的水果和银杏。有喜鹊、斑鸠、锦鸡等鸟类及野兔、黄鼠狼等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环境优良。2019年12月31日,枪杆岩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1935 年4 月15 日,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由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佯装红军主力部队,进驻今贵州大方县的猫场镇,在当夜凌晨遭到黔军刘鹤鸣部和当地地主武装的偷袭。由于地形不熟、疲惫应战,部队伤亡较大,情况危急,被迫撤退到大方县与纳雍县交界处的梯子岩,利用梯子岩这一天险,阻击尾追之敌,迅速地扭转局面。战斗结束后,红九军团战士在苗族同胞引领下来到枪杆岩村苗寨休整,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心中播撒了革命火种,与苗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枪杆岩村现修缮了红军井、红军饮马池及罗炳辉将军当年住过的茅草屋,经市、县挂牌为红色文化廉政教育基地。
2012 年枪杆岩村开始种植樱桃,至2019 年全村共种植樱桃26.67 hm2。在樱桃花开和樱桃成熟的季节,是枪杆岩村田园观光的最佳时节。每年二月初,数百亩樱桃花竞相开放,与山上的野花相映成趣,花间蜂飞蝶舞,展现出一幅悠闲淡雅的田园风光,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摄影家、画家前往旅游观光、采风创作。樱桃成熟的季节,鲜红的樱桃挂满枝头,又吸引众多游客竞相前往,先尝为快。
2016年6月,枪杆岩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启动枪杆岩景区建设。景区第一期投资3 000 余万元,修建了停车场、商贸街、旅游观光步道、荷花池、木栈道、游泳池,建成了初心楼(接待中心)、毕节市第一座玻璃桥、纳雍县第一个茶文化体验馆、第一个高空溜索、第一个真人CS 等项目。为突出红色文化,还修建了红军广场,将红军经过枪杆岩时罗炳辉曾居住过的茅屋改造成红色文化陈列室。景区接待中心为政府出资修建,能够满足中小型会议召开的需要,现承包给旅游公司经营。旅游公司每年付给乡政府100 万元租金,乡政府将租金的30%返还给旅游公司进行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旅游公司招聘当地村民参与公司的接待和停车场收费等工作,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2017年4月下旬,枪杆岩村作为纳雍县首届旅游文化周活动的主会场之一,举办了“奢香杯”毕节市第四届斗茶大赛和纳雍高山生态有机茶品茗活动,迎来了省内的何士光、喻子涵等著名作家、诗人和本土文人200余人到村里采风,对景区起到了有力的宣传作用。4月下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枪杆岩村采摘樱桃。旅游文化周活动期间,枪杆岩景区获批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成为纳雍县第一个A级景区。
枪杆岩景区建成后,节假日和周末游客有数千人,春节期间游客有十万人左右。枪杆岩不但作为一个景区存在,还形成了当地一个新的“花场”(节日期间聚会和娱乐的场所),成为传承民间节日文化和民歌艺术的场所。景区将红色文化、生态文明、乡村民俗等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省级法治建设示范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村寨。依托枪杆岩景区,当地产生直接经济收益5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 500多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5 000元[4]。
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称,旅游资源丰富;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以体验民族风情为目的的民族村寨旅游让很多游客流连忘返;红军长征过贵州,在贵州大地播下了革命火种,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贵州各地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如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王若飞故居等。与一些负有盛名的景区相比,枪杆岩村开发旅游是不占优势的。但总体看来,大多数旅游景点均未能将多种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枪杆岩村发展旅游的成功之处在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创新的特点在于将多种有利因素整合在一起,将奇特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田园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红色文化融为一体。在枪杆岩景区,游客可以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当地的民族风情,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一次旅程中获得多重体验。枪杆岩村正是看准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景,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从而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在乡村旅游市场中获得了机遇,取得了成功,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有力地推进了民族村寨的乡村振兴。
枪杆岩村全村人口为1 642 人,耕地面积为97.23 hm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66.7 m2。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有耕地都已用于果树和经济作物种植。除耕地外,村里其他国土均为森林覆盖,今后只要涉及需要使用土地的项目都已经无法实施。
在扶贫攻坚和旅游景区建设的过程中,枪杆岩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随着旅游开发的效果开始显现,原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难以满足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吃住行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枪杆岩景区接待中心的接待能力有限,而村里也没有民宿、客栈和农家乐,来村里旅游的游客只能返回纳雍或毕节住宿,景区里留不住游客,使旅游收入大打折扣。受停车场车位的限制,在旅游旺季远远不能满足停车需要,停车、堵车成为景区最为突出的问题,客观上会失去更多的潜在客源,对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枪杆岩村是贵州省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挂牌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4.9%,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集聚村。但是,村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据介绍,只有70 岁以上的彝族老人会说本民族语言,年轻一代已普遍不能说母语。彝族语言在枪杆岩村已濒临消失,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已难以为继。苗族虽然保留了语言,但传统民俗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节庆等特色文化已逐渐趋同于汉族。在枪杆岩村,所有民居建筑均建成了统一的式样,从外观上已完全没有民族间的差别。在村里没有看到有人穿着民族服饰,到苗族家庭访谈时也没有看见有民族服饰的存在,作为苗族典型文化符号的芦笙在枪杆岩村也逐渐消失。所以,虽然被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但枪杆岩村民族特色已经不浓厚。近几年,枪杆岩村在举行一些旅游文化活动或民族文化活动需要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时,基本上从本县的外乡等地邀请表演团队来进行表演。
枪杆岩村因景区生态保护需要,禁止大型养殖场的建设,但传统家庭式的小规模养殖并未受限。因此,在土地资源有限、种植业难以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在果园中发展林下养鸡,是对种植业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成片的果园,为林下养鸡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林下散养的鸡,肉质比笼养的更优,价格更高。鸡在果园中觅食,捉食害虫,也为果园减少了很多病虫害。同时,鸡粪又为果树提供了天然的有机肥料。林下养鸡,一方面可以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让收完水果后无事可干的果农有效利用时间,额外增加收入。
地方乡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同意,促成枪杆岩景区和邻近的九洞天景区捆绑建设,实现景区共建共赢;探索以成立管委会的方式实行景区剥离托管,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景区内群众独立或合伙开办农家乐、精品民俗,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针对停车场车位有限而导致的堵车问题,可考虑在乡政府或周边土地较为宽敞的区域建设大型停车场,以摆渡车、观光车、马车等交通工具搭载游客进入景区,在解决堵车问题的同时,增加额外的旅游收入。争取开发溶洞探险、温泉康养等当地潜在的旅游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要求,努力将枪杆岩景区建设成乡村休闲旅游的精品工程。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各民族的文化自信。枪杆岩村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应积极主动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特色突出的民族村寨。应开办民族传统文化培训班和传习所,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歌舞和文化艺术,积极开展跳花节、彝族年等少数民族节日节庆活动,彰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魅力,努力实现文化振兴,走出一条“文旅+农旅+红旅”的特色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