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2-03-18 03:30吴春金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吴春金

(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乡村是对“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1]的聚落的总称。作为我国社会的基础,农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情怀与乡愁。作为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乡村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是我国站在历史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选择,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纲领。

一、时局:新时代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事关民族兴衰成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振兴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

从远古到现代,文化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文化振兴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百年来,我们党将乡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文件和配套措施,多措并举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不断夯实乡村建设成果,为乡村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资源基础。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上振兴,更要在文化上振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根”和“魂”,缺少了优秀文化的滋养,乡村振兴就缺少了灵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发展动能和发展环境保障。

(二)文化振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 余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实,为其他国家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追求的方面也更加多元,不再只追求物质的丰盈,也注重精神和文化素质的提升。老百姓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于乡村而言,在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和利好条件下,百姓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得到满足,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期盼着能够在个人修养、家庭美德、邻里和睦、社会团结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人才力量、资金投入等方式实现文化振兴,能够不断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战略目标纳入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并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文化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3]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振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富矿。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就是要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让文化自信成为国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底气。

二、困局: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实现乡村振兴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曲折前进的过程。我国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取得了积极成就,但还存在着乡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干部队伍质量有待提升等诸多现实困境。

(一)农村社会“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

所谓农村“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原因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的村庄空间在形态上呈现出空心分布状况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前往大城市工作,以期获得更加丰厚的薪酬收入。不少年轻人选择在城市落脚扎根,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子女在城市读书,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城乡二元对立格局逐渐形成。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打工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乡村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青壮年数量减少、老幼妇孺数量增加,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留守在农村的人群难以担负起文化振兴的重任。尽管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农村能够享受到和城市一样便利的网络资源,但农村往往借助于网络观看一些没有营养价值的短视频,无法真正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壮年返回家乡时,也会将城市的价值观念带回乡村,对固有的乡村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农民对农村的乡土情结逐步淡化,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日益降低,久而久之也不利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和振兴。此外,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流入我国,对我国现有的文化价值造成冲击;农村存在着的家庭空巢化、人际关系商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内部大小各类矛盾突出,农村基层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期。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硬件支持,也是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东西部之间、沿海和内陆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一大批文化站、文化馆和旨在提升本地区文化服务水平的场馆拔地而起,有效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往往存在地区差异,或是建成后因疏于管理而沦为摆设,无法真正发挥其在促进人民文化需求方面的作用,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资源闲置两者之间存在隔阂。此外,乡村文化服务有时流于形式,走过场、求业绩、重牌面、轻实效问题尚存,既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也难以促进文化的内涵式发展。

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基层对乡村文化振兴的认识不足,将资源更多地用在可以获取短期收益的工作上,下大气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等。如果仅重视一部分地区或某一领域的发展,忽视或弱化文化建设,必将影响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

(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质量良莠不齐

文化振兴,人才队伍是中流砥柱。振兴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把理想落实到行动上来,不断提升文化振兴主体的水平和素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是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是实现文化振兴目标的中坚力量,必须在工作理念、价值追求、实际工作中增强主人翁意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夯实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切实发挥“领头羊”“排头雁”作用,让干部队伍在文化振兴中的正向作用不断彰显。

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我国选拔任用了一批干部到基层工作,希望他们能够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存在着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缺乏创新性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还有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提出的需求置若罔闻,漠视群众的实际需要。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无疑成为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绊脚石。

三、变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谋篇布局,多措并举,让文化振兴的发展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一)发挥乡贤作用,增强基层主体的参与意识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乡村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层主体的参与,特别是乡村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乡贤。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乡贤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城市离退休人员,他们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还有回乡创业和颐养天年的乡愁情怀,在离岗前大部分都是单位的“专家”“能工巧匠”,素质高、经验丰富、眼界思路宽、人脉路子广,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我国积极鼓励各地整合各领域外部人才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支持引导退休专家和干部服务乡村振兴,这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每个离乡游子都有着回报桑梓的愿望。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贤和能人的作用,使其发挥聪明才干,为文化振兴提供新思路、新点子。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法治、民治和自治的“三治”结合是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是从民主管理乡村到有效治理乡村的重要举措。乡村治理人才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文明乡风的引领者。优秀人才要选好用好,“他们承载着‘宗儒守道、匡扶正义、崇文右学、敬宗收族、乐善好施、务本求实’的传统品质,也糅合着‘民主法治、开放竞争、包容创新、平等幸福’等现代文明因子,在人格上保持高风亮节,在姿态上勇于担当,在处世上谨慎谦退。”[4]要不断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领导带头作用,让文化振兴成为“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全民事业。

(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乡村的独特文化优势

作为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成果浩如烟海,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了资源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要充分发挥我国乡村的独特优势,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做到思想上高度认同,行动上自觉践行。第二,创新文化振兴的宣传媒介。通过海报宣传、手册等途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第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本地特色传统活动。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建筑遗产等,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比如,一些地区的戏曲,非遗项目、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都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文化的丰富形式和有力抓手。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振兴充实“精神粮仓”,让老百姓在参与中享受、感悟、认知优秀传统文化。

(三)加强文化创新,绘就文化振兴的亮丽底色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既要坚持本来,又要不断开创未来,在尊重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培育具有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文化产品。当今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载体之丰富、传播受众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为文化传播和创新提供了崭新平台。要用好网络资源,通过各类媒介加强对文化的宣传,让农村群众自觉投身于文化建设中,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言人”。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等产业,不断丰富本地区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载体和形式,推动文化振兴向纵深发展。

(四)坚持系统观念,久久为功以实现文化振兴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靠的是不断努力和有力举措。文化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是一个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由弱变强、由不完善到趋于健全的发展过程。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我国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举措。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把握发展全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今天,中国这艘巨轮正行稳致远,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好写精彩,多措并举实现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