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洁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1)
信息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应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全面解决高校学生思想问题,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在大数据背景下,应该深度融合高校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实际获取与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有人将大数据形象的形容为“显微镜”,认为大数据能够从各个方面窥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大数据也可以称之为“望远镜”,它可以“预见”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大数据能够从宏观、微观的层面全面考察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又基于共性视角展开分析,能够较为真实的体现学生的行为习惯特点,精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预测大学生的需求[1]。大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全面覆盖全体学生的信息采集,科学预测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心理认知水平、思想轨迹,强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打造更积极,更和谐的教育氛围,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内容、形式,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党性特征十分显著。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学习,做学生坚强的后盾,从心理上、思想上引导、支持学生[2]。当代大学生普遍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活跃的思想观念,但是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故此更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搜集大学生心理状况数据,形成“事实数据”“行为数据”“预期数据”,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倾向,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以此为依据筛查出易感人群、特殊群体。从情感上、心理上慰藉“问题大学生”,帮助他们赶走心理障碍,扫除情感困惑。全面分析大学生应用频率较高的“热词”,通过共享平台以及网络特定的APP考察大学生的“点击率”,从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思想状况等,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3]。
大数据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高校可通过大数据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要求及任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发展。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深入大学生个人末端,其主要从心理状态、精神诉求以及思想认知等方面管理大学生。大数据可实现以清晰的方式多样化的分类大学生,从而更加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大数据量化评价教育成效,并进行反馈分析,进一步细化、分解教育目标,明确各环节中教育主体所需要改造的职能以及责任目标。
1.大数据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大数据时代下,需要进一步创新、优化思政教育。大数据时代各种网络信息从各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思维认知,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当代大学生更加崇尚平等、共享的理念[4]。思政工作者除了要有专业技术与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数据意识,能够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这些都是创新、优化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获取数据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复杂的数据信息,因而要求教师提高甄别与识别信息的能力。另外,数据信息过多,可能会对思政教育工作者造成干扰,影响其获取可靠的有用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2.大数据使思政教育工作面临伦理难题
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运用大数据可能存在伦理问题。关联性是大数据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具体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信息库可能会同时掺杂着各种信息,比如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浏览网页网络、上网时间,这其中不乏有大学生隐私性、私密的信息。毋庸置疑数据获得者最初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获取数据,但是他们无法预测使用数据的方向与范围[5]。运用这些数据,导致大学生的隐私信息被泄露。开放性是大数据库的基本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不法网络分子收集利用大学生数据的情况,继而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思政教育工作者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观念、思维模式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性导致他们思维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政教师应合理运用便捷性、开放性的大数据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沟通平台、网络课堂与大学生开展谈论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师生平等沟通,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1.合理运用大数据,可以推进个性化教育
通过大数据可结合IP地址预测人群的行为倾向与爱好,在此基础上具体给出建议、服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引入大数据后有利于教师更精准地识别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推行个性化教育[6]。比如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如是否积极发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是否认真听讲等。众所周知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针对所有大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与任务,那么很难形成良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灵活运用大数据,能够更为精准的了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兴趣特长,完成作业的情况,并针对性的设定作业、要求,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2.高效获取大数据,改进高校思政工作
数据量大且丰富是大数据最大的特点。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可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参考资料、信息。这些信息对高校思政教师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教师创新工作理念。大数据的信息不仅数量多,且涉及到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各要素。这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巨大的数据库、资源库,这有利于促进教师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以交叉形式存在的数据信息,更有利于共享资源,促进学生获取数据信息,这些均有利于高校改进思政教育工作。
大数据时代,高校应该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适时干预与引导。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大学生习惯用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方式表达自我。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灵活运用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处理、统计、分析数据,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正确的认知,全方位建立预警机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基于大数据技术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和干预,将一切不利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
网络环境下将进一步放大大学生个性化特征与差异。数据改革是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之所在。高校可充分结合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特征,并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方法,充分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7]。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学生,以及极少部分有反社会行为的学生。理论认为,相较于心理健康学生以及少数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有可能沉迷于网络之中,继而出现网络孤独症、精神麻痹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可充分运用大数据与贫困大学生交流,及时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教师要注重查找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其恢复正常状态。针对极少部分有反社会行为的学生,建议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国家相关部门配合,共同通过大数据技术、网络监管、落实有效的监管工作,完善并健全执法工作。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随时可能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在网络上评价社会热点信息、新鲜事物,并引起辩论。基于此,高校政治老师要借助大数据,充分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及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跟踪网络舆情,从而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跟踪辅导,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高校思想政治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大数据对学生的不利影响。首先,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提高大数据意识。高校应建立大数据教育工作团队,全面分析大数据的特点与内涵,并具体运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中,持续总结经验[8]。思政教师应提高自我运用大数据的技能,充分掌握预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状态。其次,应该积极探索如何促进高校与家庭互动沟通。高校应该重视与家庭的双向数据反馈与沟通,及时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第三,应该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媒体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合力作用,共同构建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载体优势,深入挖掘数据的信息,制定实用、有效、针对性强的思政教育政策。
第一,高校应该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大数据环境下,师生双向沟通和谐、友好,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真伪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保持独立的见解,特别是在网络论战以及面对网络谣言时,更能够充分把握正确的观点。第二,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云课堂”是伴随着大数据而发展而来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云课堂”的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发表个人看法、评论等。同理,教育工作者可利用“云平台”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构建数据分析平台,落实网络信息管理,充分把握大学生的行为规律与思想动态;创设大数据分析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开发与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运用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思想观念,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