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2022-03-18 02:31钱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办学

钱程

( 1.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高等教育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高等学校,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还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等教育都必须更好地发挥作用,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

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职责使命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应用型高校在类型和层次上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是为了应对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而产生的一种新生概念。相对于研究型高校产教融合来说,应用型高校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在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相对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来说,应用型高校缺乏足够的技术技能训练以及与企业长期合作的经验。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院校共同挤压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高端研发市场和中低端人才供给。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需要在实践层面摆脱双向挤压的困境,找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实现转型发展,切实增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 上下联动,同步规划政策发展举措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不仅把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也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跨界合作、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更是为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1]。政策文件的落地执行,效力发挥需要国家、地方、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上下联动,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然而与国家层面较为完善的产教融合宏观政策相比,地方及高校具体实施层面的配套政策欠账还较多、思路不明晰,行业协会参与度不够,企业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

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必须打破不同组织间的逻辑冲突,抓住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结合实际,尽快配套相应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做好政策衔接,方能在弥合多元主体冲突的同时,增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2]。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要将国家的战略规划变成地方的政策措施,做好政策的协调性,在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中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出台支持鼓励产教融合的政策举措和优惠办法,发挥协调和保障的作用。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讲,要将地方的方案变成自身的行动,以开放多元共享发展的理念,打破原有的思维固化、时空局限、围墙封闭、学科藩篱、要素分割、技术碎化的弊端,从学校顶层规划产教融合的制度安排,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主动融入创新链、产业链。通过上下联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政策的同步规划和有效实施,实现区域人才、教育、科技、产业、智库、社会服务诸要素的集成,推动各要素融合发展,构建区域产教融合的新发展格局。

KW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地处江苏省西北部、长三角北翼,区域经济相对发达,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地方财力充足,这种经济和产业格局为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和转型发展提供数量充足、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合作对象。近年来,KW学院确立了以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学院为近期建设目标,以创新型产业大学为远景目标的发展定位,明确立足区域,紧密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优化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类专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按照“科学规划、集群建设、突出应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扶植新兴专业、突出应用技术,构建围绕社会需求变化的动态专业集群结构体系”建设思路,着力深化专业布局调整。近年来,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互联网金融、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相继成功获批,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技术类专业为龙头,与地方经济互动、结构优化的专业集群体系,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相融合。

2 内外兼修,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办学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系统性和复杂性也不断增强。深化改革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与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制度环境与大学治理机构之间的双向互动是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3]。应用型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需要从内部治理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面向产教融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综合改革,推动治理系统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内涵建设,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创业能力的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内部办学活力,建立起与产教融合高度匹配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方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训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大与地方、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在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和设置,技术服务、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加大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在明确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共办教育集团;与科技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创新要素共建科技服务平台。通过联合办学、工学结合、科教融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服务,形成区域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

KW学院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拓展和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和行业机构的合作办学关系。在专业建设方面,按照“1+1+10”专业建设路径,要求每1个专业至少与1家知名上市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至少与10家对口规模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推进专业办学深度产教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鼓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和自编专业教材,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育人模式。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积极与地方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将既有的实习基地由单纯的学生实习实训场所,提升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岗位的紧密对接,切实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123战略”,按照“一个提高”(提高自有师资队伍数量)、“两个引进”(引进高水平专业负责人、引进企业行业技术专业人才)、“三项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的工作思路,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发展布局,与行业企业合作,内外兼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3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形成办学特色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 012所,普通高等学校2 756所(本科1 270所、专科1 486所)[4]。从2015年10月《意见》印发,引导和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过去6年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同质化倾斜依然突出,应用型高校的“复制”发展,办学模式的雷同仍然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仍旧不高,离《意见》提出的“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高校办学特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职责的应用型高校来说,特色发展既是其独特优势,也是必然选择。每一所高校都应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突出自己的特色[5]。应用型高校多为地方高校,财政投入主要依赖省级或地方财政,一般以生均拨款为主,专项经费为辅,资金来源有限,多存在“资源瓶颈”,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能“撒胡椒面”,集中优势资源,瞄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重点支持基础较好,与区域产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形成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品牌专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并不断做大做强,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实际贡献,提升对区域社会的贡献度。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学科和专业布局,以特色品牌专业为引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建设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学科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区域人才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不断凝练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KW学院是一所拥有20多年办学历史的独立学院,早期办学专业与母体高校雷同率非常高,可以说是“照着大校办小校”,办学定位不清,人才培养趋同。随着独立学院规范发展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加快推进,学院采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学院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群),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示范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产业链、创新链发展等要求,加大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力度,改善布局、层次和科类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集中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的新文科类、新工科类、商科类三个专业集群。在每个专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2~3个品牌核心专业,形成特色和优势。

4 校地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集中支持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其遴选标准之一就是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高度契合。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要求其承担服务社会的任务,同时,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也必须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才会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校地融合是解决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同质化的应然选择。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和高校各遵循有其运行的逻辑,存在着地方经济和高校发展融合的“两张皮”难题,如何破解这道难题?首先,地方政府和高校要建立校地融合合作机制,畅通联系渠道,定期开展对话和互动,共商共议校地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事宜,推动校地融合良性开展。其次,地方政府要为应用型高校提供“位置”,依托区域高校的优势资源,合作开展科技合作,人才培养和决策咨询等,同时要将区域高校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资金支持、资源倾斜和办学空间上助力应用型高校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应用型高校的城市区域属性。应用型高校则要积极主动地“作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促进地方的发展,有“为”自然才会有“位”,要紧紧锚定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和优化调整办学方向,提升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将教育教学扎根在区域大地上,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成果、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最后,务必要追求校地融合的实效,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签订协议,以法律形式确定相关责任,约束合作各方履行义务,推进合作;也可以通过共建合作实体,密切联系各方利益,实现合作方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校地融合向深度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KW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使命,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应对区域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急需软件工程类人才的现状,与地方合作成立特需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地方多家软件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书,积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加紧完善教学条件,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与国内知名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展嵌入式人才培养,开展“双导师”实习实训,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5月,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基于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共建班,已联合培养毕业生1 482人次,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其软件工程专业已列为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的专业和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学校也被认定为面向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特需专业(软件工程专业)领办院校,并获批地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重点建设项目,荣获教育部首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案例”20个入选案例之一。

5 结语

应用型高校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运用新理念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产教融合新思路。应用型高校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开“围墙”,以开放的思维加强与政府、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汇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多向互动和有机结合,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与社会的契合度,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