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鹏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一所学校的发展壮大,伴随的是校园文化的构筑与形成,也就是校园文化的出现。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概念,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接受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体现在其行动上[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定位及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定位校园文化,实现良性、高效、长足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发现并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育高端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做好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做好价值观念的引领。在这种情形之下,高职院校要强化党建引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党建工作同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等工作相挂钩,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系,以“社会主义高校”建设为宗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推进政治建设,选好班子带好队伍,以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团队把好舵、行好船。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行为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整个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及学生价值观念的重塑。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强化教师队伍的配备和管理,强力推进政治素养培养,加强思想洗礼和再教育、再培训,以多元化方式提升学校教职工政治素养。要深入推进中心组学习、专题讨论、“三会一课”等常态化学习,并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院系党支部管理工作,推进党建工作在高校走深走实走细,定期举办“大讲堂”“论武台”,以比学赶超的形式推动教师真正将政治素养牢记在心、表现在行[2]。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将红色教育、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增加思政课程占比,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水平。邀请专家学者、红色革命亲历者定期在学校举办讲座,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讲述革命时期的血与泪,提升学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举办演讲比赛、红歌赛,在校园中掀起红色教育新浪潮,激发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学生在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价值观念。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将校园文化纳入发展战略之下,才能够对人才的培养产生正向的作用。在制定战略定位时,要根据类型层次、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等来确定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课程教学及实践的应用,都是让学生掌握相应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方法,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以过硬的技术赢得一席之地,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快地进入工作岗位并实现个人价值。当前,国家大力强调、推进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专业技术高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经济及产业发展输送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国的高级工匠。因此,相较于普通大学兼具科研性、学术性教育而言,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上,突出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性,这就给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职业类型要求。如:电力类院校,主打专业就是电力技术类专业,战略定位就是要培养从事电力专业的学生,在其校园文化建设中就需要强调同电力有关的文化氛围营造[3];建筑类院校,定位是建筑技术人才的培养,校园文化也倾向于体现鲁班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地域特色是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特点。高职院校处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地域性。校园文化建设中,地方文化要与高校文化相互融合,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新一线城市杭州,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所在地,在战略定位上就要考虑与杭州本地的发展相结合,在电商、服装、互联网等方向持续发力,借地区优势做大做强学校特色专业,营造极具本地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入本地企业不断深耕,探索新颖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校企发展共同体,形成完整产业链:在输出人才的同时,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和特色专业的深度发展,进而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发挥智能作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予以表现,比如建筑类院校,通过特色雕塑、建筑、布局的具体环境的构造等进行环境氛围的营造,进而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这也是具象化表现的一大特征。
校园文化建设的具象化表现,首先体现在校园环境的展示之上,无论是校园的绿化、道路的命名以及校园特色建筑,都是体现着不同校园文化的影响。比如环境生物类高职院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生态”为主要追求,校园环境构建过程中以园林校园建设为主流,以不同的乔木、灌木及花草来装点校园,使进入校园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乐趣,充分展示了该类高职院校的重要特色文化。汽车类高职院校以与汽车制造相关的职业为特色专业,在校园环境营造中处处体现与汽车题材有关的道路、雕塑等,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极具特色的校园文化[4]。校园文化的元素多种多样,除了道路、园林,更多地体现在场馆建设之上,其中就包括有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的硬件建设之一,是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展示的重要场所,以其窗口作用,展示着学校的内蕴,更以其丰富的馆藏、精美的装饰、合理的布局、优质的服务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人文情怀。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和信息中心,不仅是校园文化精神孕育的中心[5],还是院校教学的支撑,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高职院校的数量及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导致文献信息不充足、场馆建设落后,教师和学生在图书馆中找不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专业文献资料,更不可能在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活动,最终发挥不出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职能和人文职能的作用。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丰富图书馆馆藏为出发点,增加图书馆馆藏文献,强化资源库建设,让学生能够在图书馆中及时找到自己所需的专业文献。图书馆是学生间彼此进行知识交流与实践讨论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在图书馆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等,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在图书馆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应用前景,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激发学生不断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推向高潮,也在无形之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作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会有较为明显的职业特色,这一特色文化就体现在实训基地的建立上。实训基地是由高职院校独资或者是与企业合作建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与演练的场所,以帮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技能,适应企业工作的需求[6]。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发展,同校园文化中的职业特色相挂钩,其建设水准和使用程度都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衡量,更是对其人才培养水平的检验。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培养人才,实训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同当前企业的发展及生产线、生产技术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训基地设备的采购和使用需要加强同企业密切联系。加强同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要在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吸引相关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为学校实训基地提供专业设备及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接触到当前社会中正在应用于生产的设备和技术,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提供了便利。
除此之外,加强与企业沟通,为企业提升生产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向企业输入定向专业技术人才,对学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7]。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人员,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在彰显专业特色文化及实践文化的同时,融入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更加突出不同高职院校的特色,这也是校园文化特色之一。比如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特色就是与土木建设行业挂钩,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立足学校特色专业融合职业发展,推进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国家级实训基地7 个,建筑等比例实体模型处于全国建筑类院校领先水平。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推进学生对所要从事职业有全过程的实践操作,同时也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职高一步步发展而成,管理制度存在落后问题。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中专、职高的管理制度;部分高职院校直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在新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中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无法在校园建设中形成高效的校园文化,无法产生正面积极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大探索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加大制度落地,形成专属制度文化,实现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认同。
制度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推进学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更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要强化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扬。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及时吸收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形成以职业化、多元化为主的制度文化,激发高职院校焕发新活力。要通过制度体系的完善与更新,营造出更加丰富、生动的高职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在制度制定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所处地理位置、专业发展特色以及学生就业需求,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新型管理制度模式[8]。在完善制度体系过程中,学校必须要紧跟政府政策要求及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要以政府的宏观政策为指导实现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以适应市场需求及培养高智能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大对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形成极具特色的制度文化。
在学生管理制度上,要改进传统管理制度,赋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限,增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制度制订的机会,让学生为学校制度的制订与优化提供建议,这也便于制度在推行中赢得学生的认可,为推进学生的管理发挥积极作用。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既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制度建设,还要推进教师考核制度的建设,加大教师思想的再教育和再提升,以制度建设推进教师在挑战自我中实现突破自我,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自身在思想、学术、实践上不断勇攀高峰,进而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以正面、高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知识、技术储备[9]。教师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与生活中要发挥榜样指引作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发展,让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中学有所获,能够以正能量、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社会中获取工作、发挥作用。教学制度与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学风、校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决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校园文化中的专业化、职业化影响深远。
制度文化的落实落地,体现在各项管理之中,还需要经过教师与学生的认同。制度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规范行为。对于当代教育思想影响下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更追求思想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过分严格的制度文化很容易引发出他们的逆反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而且还不利于制度文化的建立与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必须拓宽宣传渠道,宣传制度实施为学校发展带来的好处,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吸引师生的参与,让师生共同参与制度确定的全过程,让师生肯定、支持制度的落地,提升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10]。
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现实访谈等形式开放献言献策的渠道,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学校现行制度,听取师生意见,使新制度落地落实。从课堂到食堂,让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与改革全过程,保证学校制度落实符合本校师生的意愿且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为制度文化的形成完成了前期工作。在制度落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站、“两微一端”以及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将有哪种制度即将在校园中实施。同时,再通过宣讲会、辩论会、报告会等形式让教师、学生主动讲述新制度带来的新变化,让教师和学生在贯彻落实新制度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升华制度的具体应用,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学习生活之中,以实际行动将认同落在实处。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加强校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让学生在参观、查找中见证学校的沧桑巨变和发展脉络,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因一项项制度的落实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