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刘 波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经提出就为我国高校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奠定了高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的基础;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2]。
高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为了紧跟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感受体育竞技中的精神和力量。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强身健体,更要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增强意志品质[3]。
全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4]。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提出要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身体素质同样重要,即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成效。学校体育课的丰富内容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在通过体育教学、课间操、组建课余训练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强身健体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把强身健体和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我约束能力,锻炼他们的顽强意志,养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所以,体育教学能够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要想完成一节优秀的体育课,融入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理念上两者强调的都是“教育”,它们都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整个教育始终围绕这个关键点,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更要向学生传达体育思想和体育精神,“育”才是想要达到的更深层次的目的。而目前的思政教育已不再一味强调要学生如何去做,而是强调在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相关性,二者传达的理念对学生精神层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对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了巨大支持。再次,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具有互补性,思政教育更偏重于一种育人理念,而体育教育更像是一种育人手段,二者既互相影响又相互关联,从而在最终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行为规范相统一。
从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经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他们对目前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发展水平充满了信心。在学校和社会上,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非常认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保持思维的活跃,增强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进去,在竞争中锻炼进取精神,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但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仅看到他们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对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认知还不是非常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不能遇到困难只知道躲避和退缩。鉴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教育部提出利用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政策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潜移默化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
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过程中体育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体育技能可以与多种教育资源融合,如与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相融合均能产生教育力量。教育的本质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的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培养教导学生,让学生收获知识,并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承担着“教书育人”重任[5],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在授课中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协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然而目前大学课堂里的思政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仍需进一步改善。一直以来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思政教育,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都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尤其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此时学校通过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方式,利用课程和日常辅导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生活习惯日益改善,但同时也消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以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核心理念?必须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这是十分必要的。
就体育课程而言,在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客观事实:学校对体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这也是一个长久的、固化的观念。并且多数的体育课程以“体”为主,注重让学生掌握身体技能上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强健体魄。但是体育课基本都是室外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学生上课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来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并且许多同学不愿意锻炼身体,不愿意运动。因此要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们身体素质和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殊性,转变学生的运动理念,制定可行性的学习训练计划。在加强体育运动的同时,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提高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把课程思政的思想融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把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大量采用室外教学的方式,而且体育课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和纪律性就会得到较明显的体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期间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教育。因此,教师应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6]。体育课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政教育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因此,要集中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和学习,不仅重视体育文化的积累,同时加强思政教育的修养,注重将体育精神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文化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由于融入了思政教育,因此传统的体育课堂需注意采用更加丰富、新颖、灵活的形式。这些对体育教师的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法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遵循了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激发体育精神,与此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创造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也更加方便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完成一节课需要师生之间共同积极互动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思想发展进步需要通过教师的影响和熏陶。所以,要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分析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心理特点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转变传统的以考核成绩来测评学生体育素质的观念[7]。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潜能。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让学生从心里往外喜欢体育运动;而简单采用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模式来管理和要求学生,会使原本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呆板,而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上课时想出很多理由来拒绝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这对完成教学任务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通过课堂教学、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体育运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走到操场和球场上去,在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体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学生不参与到运动中来,我们所谓的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纸上谈兵,根本看不到实际效果。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意识,才能结合实际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习惯[8]。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比较多、范围比较广,根据不同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和心理要求、喜好等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以竞技体育为主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学校在教学场地和器材上更新比较快,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脱离以前“上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状态,教师也能够对以前主要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传统武术等教学内容。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也可以推陈出新,选择新颖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运动和比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不怕失败、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运动精神,在球类比赛中树立团队意识等[9]。所以,改革教学内容对于上好体育课是重中之重,这样既能让学生提高运动的兴趣,也能给教师带来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为此,体育教师在课下要经常进行学习,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满足现状,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了解并接纳现实生活中适合现代青年与高职学生特点的新内容,让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进而接受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融入的体育文化内容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的追求。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顽强拼搏、团结向上、积极阳光、团队合作、为国增光等情怀,以及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诚实守信的崇高价值观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举办的大型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纪念活动的接力赛等大型体育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体育文化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相互信任、和谐相处,而体育文化蕴藏的这些积极作用与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吻合,这也成为了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融汇点。此外,体育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与思政教育相关联的元素,比如对中国体育健儿竞技拼搏的民族精神的学习,对女排比赛中体现的顽强拼搏精神的学习,等等。在编写体育课程内容时,体育教师可以向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学习请教,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发现相应的融合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思考、研究,安排教学内容,也可以和思政课教师进行合作,完成教学内容的改革。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必行之路。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怀,需要依靠学校、相关教师、全体学生协同合作来共同完成。在体育教材、体育发展历史文化中挖掘、利用、开发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体育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交流合作,学校各部门积极参与协调配合,加强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特色课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是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10]。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的同时,应注重课堂中多样化的教学理念,这实践过程都将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任务,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技能方面的成长,更要关注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内心变化,只有学生内心世界和外在变化相呼应,才可以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体育课教学之中,为体育教学提供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